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972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包括袋体和引流管,所述袋体包括内侧片和外侧片,所述内侧片与所述外侧片组成内部设有容腔的袋状结构,所述袋体下端设置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内设有管塞,所述内侧片上设有进管孔,所述外侧片上设有出管孔,所述出管孔较所述进管孔靠近所述排液口一侧,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进管孔与所述出管孔。该引流袋的袋体与引流管组装方便,能精确判断渗液量,避免重量过大拉扯患者伤口。

A drainage bag for postoperative wound exu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
技术介绍
外科患者术后常需在伤口处放置引流管引流,将人体组织间、体腔或关节中聚积的积血、积液等分泌液体排出。较多患者在置管期间存在管周渗液量多以及伤口周边的皮肤渗液,需医护人员反复多次擦拭吸取,导致医护工作量加大,患者经济成本加大,患者舒适度下降,治标不治本等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引流袋,引流管从袋子中穿过引流,引流管管周上的渗液以及患者伤口周边皮肤的渗液被袋子收集,但是其存在诸多问题:引流管自上至下设置,因此设置时穿引流管困难,出管口易渗漏,无法判断渗液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与引流管组装方便,能精确判断渗液量、避免重量过大拉扯患者伤口。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包括袋体和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包括内侧片和外侧片,所述内侧片与所述外侧片组成内部设有容腔的袋状结构,所述排液口内设有管塞,所述内侧片上设有进管孔,所述出管孔较所述进管孔靠近所述排液口一侧,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进管孔与所述出管孔。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外侧片上设有刻度,所述刻度为倾斜刻度。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袋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比值为0.8-1.5。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外侧片为塑料层,所述内侧片包括塑料层和外侧的透气层,所述透气层上设有孔洞。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排液口为弹性管,所述弹性管上端连接设置在所述内侧片与所述外侧片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侧片与所述外侧片之间设有隔断,所述隔断由所述袋体侧边向所述排液口一侧延伸。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排液口内设有管塞,所述管塞通过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弹性管上。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排液口处设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一个管口与所述引流管连通。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管孔侧部设有圆盘,所述圆盘外侧设有黏胶层。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管孔侧部设有圆盘,所述圆盘上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外侧设有黏胶层。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缩短引流管在袋中的长度,便于穿管,避免造成袋体破损;袋中引流管相比水平面具有一个较小的倾斜度,便于其上的渗液排入袋体内,避免其从出管孔渗漏;由于引流袋在使用过程中倾斜放置,可通过其上的刻度较精确读取其内的液体量,以及时排出,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排液口处设有三通,避免设置两个集液装置,简化了操作步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图中的标号如下:1.袋体,11.内侧片,12.外侧片,13.排液口,131.管塞,132.连接件,14.进管孔,141.圆盘,15.出管孔,16.刻度,17.塑料层,18.透气层,19.隔断,2.引流管,3.三通,4.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包括袋体1和引流管2。袋体1包括内侧片11和外侧片12,内侧片11与外侧片12组成内部设有容腔的袋状结构。袋体1下端设置有排液口13,排液口13内设有管塞131,内侧片11上设有进管孔14,外侧片12上设有出管孔15,出管孔15较进管孔14靠近排液口13一侧,即出管孔15略低于进管孔14,二者沿袋体1上下方向的距离可设置为4-10cm,引流管2穿过进管孔14与出管孔15,其一端由患者体内引出、另一端与收集容器连通。外侧片12上设有刻度16,刻度16为倾斜刻度,即刻度16与袋体1下端成一定角度,在使用状态下,刻度16处于垂向状态。刻度16根据袋体1的形状设置为非均匀排列刻度16,本实施例中,下端刻度16间距较上端大,不同尺寸的袋体刻度排列不同,可根据实验较容易得到。如图1所示,袋体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与左右方向的宽度H的比值为0.8-1.5。袋体1上端边缘形状为圆弧形,以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不适,为保证内部容积,下端边缘近似为平直结构,或为由排液口13向两端上侧延伸的V形结构,袋体1弧形上端边缘向下延伸并与下端边缘之间形成一个弧形的段。袋体1宽度为15-20cm,长度为10-15cm。如图2所示,外侧片12为透明的塑料层17,内侧片11包括塑料层17和外侧的与患者皮肤接触的透气层18,透气层18上设有孔洞。透气层18可采用纤维材料制成,其具有透气的微型孔洞,透气层18与塑料层17边缘之间采用胶接或热压连接,两塑料层17边缘通过热压连接。排液口13为弹性管的管口,弹性管可为硅胶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弹性管上端连接设置在内侧片11与外侧片12之间,管塞131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弹性管上。弹性管上端为扁平结构,内侧片11与外侧片12与该扁平结构热压连接,以保证密封效果。管塞131塞入弹性管下端,管塞131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图3所示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排液口13处设有三通3,三通3的一个管口与所述引流管2连通、一个管口与排液口13连通,另一个管口与体液收集槽或收集袋连通。其避免设置两个收集装置,同时,三通3距伤口处较远,袋体1内的液体不会经由引流管2对患者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内侧片11与外侧片12之间设有隔断19,隔断19由袋体1侧边向排液口13一侧延伸。隔断19为弧形,袋体1两侧的隔断19之间还设置有开口朝向排液口13一侧的弧形隔断19,隔断19为内侧片11与外侧片12热压形成的黏连结构,以阻断液体回流。出管孔15处设有环形冲气囊,穿过导流管后,可采用针筒对其进行充气至冲气囊与导流管贴合或轻微挤压导流管,避免出管孔15与导流管连接处渗漏液体。冲气囊上设有单向充气阀,以便进行充气。一种实施例中,进管孔14侧部设有圆盘141,圆盘141外侧设有黏胶层。圆盘141为硅胶材料制成的盘状结构,硬度较内侧片11大,其通过黏胶层粘在患者伤口周边的皮肤上。另一种实施例中,进管孔14侧部设有圆盘141,圆盘141可为塑料环状结构,垫片4为硅胶片,其可拆卸设置在圆盘141上。圆盘141上设有直径较大的开孔,即为进管孔14,垫片4外侧设有黏胶层,以粘在患者伤口周边的皮肤上。可根据需要对垫片4进行裁剪,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引流管2,裁剪后的垫片4与圆盘141连接即可。垫片4与圆盘141之间可用胶接或常用的卡扣方式连接。本说明书中袋体1的上端指的是与出液口相对端,下端指的是设置出液口的一端。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包括袋体(1)和引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包括内侧片(11)和外侧片(12),所述内侧片(11)与所述外侧片(12)组成内部设有容腔的袋状结构,所述袋体(1)下端设置有排液口(13),所述内侧片(11)上设有进管孔(14),所述外侧片(12)上设有出管孔(15),所述出管孔(15)较所述进管孔(14)靠近所述排液口(13)一侧,所述引流管(2)穿过所述进管孔(14)与所述出管孔(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包括袋体(1)和引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包括内侧片(11)和外侧片(12),所述内侧片(11)与所述外侧片(12)组成内部设有容腔的袋状结构,所述袋体(1)下端设置有排液口(13),所述内侧片(11)上设有进管孔(14),所述外侧片(12)上设有出管孔(15),所述出管孔(15)较所述进管孔(14)靠近所述排液口(13)一侧,所述引流管(2)穿过所述进管孔(14)与所述出管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片(12)上设有刻度(16),所述刻度(16)为倾斜刻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比值为0.8-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片(12)为塑料层(17),所述内侧片(11)包括塑料层(17)和外侧的透气层(18),所述透气层(18)上设有孔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伤口渗液引流袋,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桃梅雪琴严强楼能张宏娟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