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大山专利>正文

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657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包括主针管和内针管,所述主针管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针管的外壁底部设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内针管通过匹配的外螺纹和内螺纹与主针管固定,所述主针管的底部设有尖端,所述内针管的顶部固定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从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实现了穿刺针在留置于患者身上之后,避免患者在正常活动的时候误接触穿刺针。

Retention of puncture needle to avoid accidental cont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
本技术涉及一种留置穿刺针的
,具体涉及一种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
技术介绍
胸腔穿刺是指用消毒过的针刺经皮肤、肋间组织、壁层胸膜穿刺进入胸膜腔的操作。在肺科的临床工作中,胸腔穿刺是一个比较常见,又是方便简易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如通过检查,发现病人胸膜腔内有积液,可以通过胸腔穿刺抽取液体,进行各种检查,找到疾病的原因。腹腔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或导管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抽取腹腔积液,用以协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项技术。该技术是确定有无腹水及鉴别腹水性质的简易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胸腔穿刺还是腹腔穿刺,一般都可以分为诊断性腹腔穿刺和治疗性腹腔穿刺。其中对于住院病人而言,其诊断和治疗是持续性的:诊断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后就需要进行检查诊断一下,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治疗的话,则是在治疗阶段内持续行的进行。如果每次诊断或每次治疗都需要病患进行一次穿刺,这无疑会增加病患的痛苦。不过目前已经有穿刺的留置针了,但是这些穿刺用的留置针为了与负压装置的连接、都会在体外留有足够长度,以保证负压装置能够方便顺利地连接。但是是这就导致病患在不进行检查或治疗的时候,由于留置针在患者体外的长度较长而误碰到留置针,进而导致患者穿刺处的疼痛,甚至因为误操作而导致误将留置于患者体外的穿刺针刺入体内造成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实现了穿刺针在留置于患者身上之后,避免患者在正常活动的时候误接触穿刺针;通过密封圈的作用避免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同时也避免体内积液从内针管与主针管之间逸出;通过在连接头处设有单向阀,还能作为气胸的穿刺针进行应用;通过密封圈与主针管的连接结构,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脱落;通过主针管所设的轴向设置的凸条,从而提高了主针管与病患穿孔处的摩擦力,从而保证内针管与主针管在相对转动过程中,不会使主针管与患者穿刺处发生相对转动;通过外螺纹的长度大于等于0.5厘米,并且在穿刺的时候以及抽腹水的时候外螺纹与内螺纹完全连接,从而保证主针管和内针管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包括主针管和内针管,所述主针管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针管的外壁底部设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内针管通过匹配的外螺纹和内螺纹与主针管固定,所述主针管的底部设有尖端,所述内针管的顶部固定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主针管的内壁顶部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将主针管内壁与内针管外壁之间密封。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密封圈的断面为“L”型结构,将主针管内壁的顶部包覆。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主针管的顶端设有环形限位槽A,所述密封圈对应于环形限位槽A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A;所述主针管的内壁、对应于密封圈的下部设有环形限位槽B,所述密封圈对应于环形限位槽B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B。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环形限位槽A的侧壁位于槽底位置处还设有环形扩口,所述限位凸环A的底部设有与环形扩口匹配的环形凸起。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主针管的内径相等,并且密封圈与主针管的顶部端面齐平。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内螺纹最底端位置处与主针管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内针管和连接头底端的连接处与外螺纹最底端位置处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当内针管相对于主针管位于最低处位置的时候,内针管的底端位于主针管内、尖端的上方。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外螺纹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0.5厘米。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主针管的外壁表面均匀分布有多根轴向设置的凸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实现了穿刺针在留置于患者身上之后,避免患者在正常活动的时候误接触穿刺针。第二、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通过密封圈的作用避免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同时也避免体内积液从内针管与主针管之间逸出。第三、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通过在连接头处设有单向阀,还能作为气胸的穿刺针进行应用。第四、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通过密封圈与主针管的连接结构,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脱落。第五、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通过主针管所设的轴向设置的凸条,从而提高了主针管与病患穿孔处的摩擦力,从而保证内针管与主针管在相对转动过程中,不会使主针管与患者穿刺处发生相对转动。第六、本技术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通过外螺纹的长度大于等于0.5厘米,并且在穿刺的时候以及抽腹水的时候外螺纹与内螺纹完全连接,从而保证主针管和内针管之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主针管和内针管连接处的主视放大剖视示意图。图4为密封圈位置处的主视放大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4可知,本技术包括主针管1和内针管2,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5,所述内针管2的外壁底部设有与内螺纹5匹配的外螺纹6,所述内针管2通过匹配的外螺纹6和内螺纹5与主针管1固定,所述主针管1的底部设有尖端4,所述内针管2的顶部固定有连接头3,所述连接头3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顶部设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将主针管1内壁与内针管2外壁之间密封;所述密封圈7的断面为“L”型结构,将主针管1内壁的顶部包覆;所述主针管1的顶端设有环形限位槽A10,所述密封圈7对应于环形限位槽A10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A9;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对应于密封圈7的下部设有环形限位槽B12,所述密封圈7对应于环形限位槽B12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B11;所述环形限位槽A10的侧壁位于槽底位置处还设有环形扩口,所述限位凸环A9的底部设有与环形扩口匹配的环形凸起;所述密封圈7的内壁与主针管1的内径相等,并且密封圈7与主针管1的顶部端面齐平;所述内螺纹5最底端位置处与主针管1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内针管2和连接头3底端的连接处与外螺纹6最底端位置处之间的距离;当内针管2相对于主针管1位于最低处位置的时候,内针管2的底端位于主针管1内、尖端4的上方;所述外螺纹6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0.5厘米;所述主针管1的外壁表面均匀分布有多根轴向设置的凸条8。本申请使用的时候,先将密封圈7与主针管1的对应位置处安装固定,然后通过外螺纹6和内螺纹5将内针管2先固定于主针管1内,并保证外螺纹6刚好与内螺纹5连接,然后便可以将主针管1刺入病患身体,并通过连接头3连接负压装置之后对病患进行抽腹水;抽完腹水之后,无需将主针管1拔出,可以主针管1直接留置于患者身上,只需要将连接头3预负压装置分离,并将连接头3的密封盖关闭、并将内针管2旋入主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针管(1)和内针管(2),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5),所述内针管(2)的外壁底部设有与内螺纹(5)匹配的外螺纹(6),所述内针管(2)通过匹配的外螺纹(6)和内螺纹(5)与主针管(1)固定,所述主针管(1)的底部设有尖端(4),所述内针管(2)的顶部固定有连接头(3),所述连接头(3)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针管(1)和内针管(2),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5),所述内针管(2)的外壁底部设有与内螺纹(5)匹配的外螺纹(6),所述内针管(2)通过匹配的外螺纹(6)和内螺纹(5)与主针管(1)固定,所述主针管(1)的底部设有尖端(4),所述内针管(2)的顶部固定有连接头(3),所述连接头(3)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顶部设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将主针管(1)内壁与内针管(2)外壁之间密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7)的断面为“L”型结构,将主针管(1)内壁的顶部包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免误接触的留置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针管(1)的顶端设有环形限位槽A(10),所述密封圈(7)对应于环形限位槽A(10)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A(9);所述主针管(1)的内壁、对应于密封圈(7)的下部设有环形限位槽B(12),所述密封圈(7)对应于环形限位槽B(12)设有匹配的限位凸环B(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大山宣佶陈秋妮
申请(专利权)人:胡大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