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引流管的留置存在潜行距离短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的问题,具有方便退出腰椎穿刺针,能延长引流管在皮下组织内潜行距离的有益效果,其方案如下: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相抵设置。
A device for guiding the drainage of lumbar ciste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上腰大池引流管的留置采用两类方式:1、直接穿刺置入方式:通过腰椎穿刺针穿刺腰大池成功后,退出针芯,经穿刺针针腔将引流管置入。该方法目前为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通用方法,该操作简便,缺点是无横向潜行距离。2、其他方式:a,在直接穿刺置管成功基础之上,在原皮肤穿刺孔旁做皮肤切口,用血管钳戳出皮下隧道后将原穿刺孔处引流管尾段经切口引出。该方法存在创伤非常大,操作复杂,旁开距离有限,潜行深度有限,带管维持时间有限等缺点,且一旦需重新穿刺留置引流管往往因为该腰椎间隙皮肤条件受操作影响大需更换腰椎间隙。b,或者,将穿刺针弯曲塑形一定弧度后从旁开位置朝原穿刺孔方向穿刺并戳出皮肤,再将引流管尾段经穿刺针针腔逆向引出。该方法从外表看操作简单且有潜行效果,实际上因弯曲塑形的穿刺针只能经原穿刺孔处戳出存在明显缺点有四个:容易损伤引流管,穿刺孔处皮肤覆盖不足甚至导致引流管局部外露,整体潜行太浅且潜行距离有限。因该类方法效果不确切甚至效果差且操作复杂仅临床上仅有小部分医生偶尔应用。直接穿刺置入方式,因其穿刺道为直线性,所留置的腰大池引流管在腰大池至皮肤穿刺孔之间部分为直线性,在软组织内距离短易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导致逆行感染,尤其对于重度肥胖或者消瘦明显的患者。例如:通常神经科患者需置腰池引流管引流治疗的时间一般需1-3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带管的时间更长。通常情况下引流管在留置1周后,引流管周开始出现局部皮肤浸渍、泛白甚至出现分泌物,引流管开始松动。即使为延长带管时间特意增加局部换药频次和合理地辅助翻身活动以避免牵扯引流管也难以避免。若出现引流管不宜继续留置情况为避免引流管意外常需更换腰椎间隙重新穿刺置新的引流管。而对于明显肥胖或者消瘦患者更难以维持引流管:在辅助肥胖患者翻身时,其体重大、皮下脂肪层肥厚,在体位变化时腰背部的皮肤表面与腰椎棘突之间会发生明显变形,而且与体重和肥胖程度呈正相关。因为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时往往先推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移动到一定程度患者身体才开始整体翻动,结果造成体内的引流管因受牵拉而与管周组织之间产生张力或者发生相对运动而松动,甚至出现引流管局部在皮下软组织内“窜动”,从而易于继发渗液、逆行感染;另外对明显消瘦的患者,因皮肤至腰椎棘上韧带间缺乏足够的脂肪层保护极易出现引流管松动及脑脊液沿引流管周间隙渗出情况,甚至在常规直接穿刺方式置管过程中即发生脑脊液经管周渗出,即使给予穿刺孔周围皮肤缝扎还是易于渗出。消瘦患者虽不易出现翻身时引流管在体内的“窜动”但因屏障距离短、易渗液同样易发生逆行感染。故对于显著肥胖患者与显著消瘦患者腰大池引流管更难以维持。上述提到方式对腰大池引流管留置效果均显著不理想:腰大池引流管维护困难、维持时间短,不仅增大了护理难度,又需伤口频繁换药甚至重新穿刺置管增加医疗工作量,也增加了材料耗损、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痛苦。关键是传统留置方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引流管易于松动、渗液甚至逆行感染,结果是既缩短了引流维持时间又增大了逆行感染风险,最终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新发感染。而对于腰背部皮肤条件不良者,如:临近穿刺区的皮肤炎症、瘢痕等因避开困难也严重影响了这些留置腰大池引流管方法的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能够便于卡合穿刺腰大池的腰椎穿刺针,也方便退出腰椎穿刺针,能延长引流管在皮下组织的潜行距离,针对不同患者都能更好地维持引流管。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上述的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为一套组合装置,在使用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配合插入外套筒针内进行使用,外套筒针起到穿刺作用,将引导装置带动至腰椎穿刺针处并通过侧缝从换向方向卡合腰椎穿刺针,由第一部件钩住腰椎穿刺针,并通过侧缝撤出腰椎穿刺针,第二部件与管腔内壁相抵设置,在腰椎穿刺针撤出后,以在二者之间夹持腰大池引流管,再通过第一部件相对于外套筒针的移动,钩部钩持腰大池引流管经外套筒针管腔引出。为了进一步稳定夹持腰大池引流管,所述管腔内在侧缝的一侧设有垫块,垫块的一侧面与侧缝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部件通入至管腔的一端能够与垫块相抵设置,垫块的高度等于垫块所在管腔位置处管腔直径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针包括尖部、体部和尾部,尖部和体部连接,尾部设于体部尾端两侧,尖部呈圆锥形状,以便于穿刺,尖部具有尖部腔,所述的垫块设于尖部腔内,所述的侧缝设于尖部和体部的结合处,体部内设有与侧缝相通的空腔,空腔和尖部腔形成所述的管腔,尖部腔可用于容纳第一部件的钩部。进一步地,侧缝从所述外套筒针外侧到内侧包括连通的两段,第一段为直线段,第二段为斗型段,斗型段的侧部与直线段连通,通过斗型段的设置,便于通过侧缝卡持腰椎穿刺针,且斗型段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斗型段的第二段顶侧的尺寸大于底侧的尺寸,第二段顶侧尺寸向所述体部方向扩大,避免引流管被牵拉进入外套筒针时被侧缝后缘卡划损伤。进一步地,所述体部呈圆柱状,所述空腔为圆柱空腔,所述尾部为设于体部两侧的尾翼。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钩部、第一体部和第一尾部,钩部的高度小于第一体部的高度,第一体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尾部的宽度,这样钩部和第一体部能够进入管腔内,第一尾部被限制于管腔外侧,便于对第一部件的操控,第一尾部为设于第一体部端部的第一尾翼。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钩部钩持腰椎穿刺针,并顺利实现撤出腰椎穿刺针,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一体部之间的间隙宽度大于等于腰椎穿刺针的外径;为了适应外套筒针体部内圆柱空腔的形状,第一体部的横断面呈上半1/2半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第二体部和第二尾部,第二尾部的宽度大于第二体部的宽度,这样头部和第二体部能够进入管腔内,第二尾部为设于第二体部端部的第二尾翼。进一步地,为了与第一部件较好地配合,所述头部的横断面呈下半1/2半弧形,第二体部呈下半半弧形,通过第二体部的设置,便于第一部件拉动腰大池引流管在套筒针腔内通过;第二部件头部上缘为钝圆形,可防止第二部件的头部与垫块夹持住引流管时引流管被牵拉时产生损伤。进一步地,所述钩部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均为弧形,避免对腰椎穿刺针和引流管的损伤,同时在使用时,钩部所在平面与腰椎穿刺针垂直设置,以便腰椎穿刺管被卡入钩部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提供,整体装置构造简单,构件不易损坏断裂,操作可靠性高,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n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n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
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
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内在侧缝的一侧设有垫块,垫块的一侧面与侧缝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部件通入至管腔的一端能够与垫块相抵设置,垫块的高度等于垫块所在管腔位置处管腔直径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针包括尖部、体部和尾部,尖部和体部连接,尾部设于体部尾端两侧,尖部呈圆锥形状,尖部具有尖部腔,所述的垫块设于尖部腔内,所述的侧缝设于尖部和体部的结合处,体部内设有与侧缝相通的空腔,空腔和尖部腔形成所述的管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缝从所述外套筒针外侧到内侧包括连通的两段,第一段为直线段,第二段为斗型段,斗型段的侧部与直线段连通;
斗型段的第二段顶侧的尺寸大于底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平,荆柳,郭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