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电动装载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包括供油结构,供油结构包括分别与电机相连的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第一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变速箱,出口端分别连接变速阀、卸荷阀和先导阀,先导阀连接工作阀;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的入口端均连接液压油箱,第二齿轮泵的出口端连接优先阀,优先阀的出口端连接转向器和工作阀,转向器的出口端连接转油缸,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经工作阀连接翻斗油缸,举升油缸和液压油箱。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直接通过电机驱动齿轮泵完成工作,减少噪音,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同时能够节约能量,又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Hydraulic pipeline working system of medium and large tonnage Electric Loa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装载机
,尤其涉及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
技术介绍
装载机的主要作业方式有铲掘作业和装载作业,为了高效作业,装载机需要进行频繁地收斗、举升、卸料和下降,这些动作都是由液压系统控制并实现的。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大都采用内燃机,该方式的动力传动系统技术成熟,发动机一般以柴油发动机为主,但是发动机燃油消耗大,机械方式的能量传递浪费能源,且污染环境。电动装载机以电力驱动,节约能源,环境污染程度低。但是,现有技术中关于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其直接通过电机驱动齿轮泵完成电动装载机的液压管路系统的工作,减少噪音,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同时以电机代替内燃机,电器元件之间的电能转化效率高于机械方式的能量传递,即能够节约能量,又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包括供油结构,所述供油结构包括分别与电机相连的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所述第一齿轮泵连接三条油路,第一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变速阀和变速箱;第二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卸荷阀和所述变速箱;第三条油路中,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变速箱,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先导阀和工作阀。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液压油箱,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优先阀和转向器,所述转向器控制左转向缸和右转向缸;所述优先阀的出口端还连接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连接工作阀,所述工作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所述工作阀控制翻斗缸、第一举升缸和第二举升缸,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第二条油路中,液压油的压力为1.5~2.5Mpa。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第二条油路中,所述卸荷阀和所述变速箱之间还连接第一散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出口端还连接压力选择阀的第一入口端,所述压力选择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先导阀。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工作阀与所述液压油箱之间还连接第二散热器和过滤器。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压力选择阀的第二入口端还连接所述第一举升缸或者所述第二举升缸的下腔油路。根据本技术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所述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的型号分别是:2020、2063和2100。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通过电机直接驱动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第一齿轮泵的出口端分别连接变速阀、卸荷阀和先导阀,先导阀连接工作阀,第一齿轮泵输出的液压油控制整个液压工作系统中的先导阀和工作阀进行动作;第二齿轮泵的出口端连接优先阀,优先阀的出口端连接转向器和工作阀,转向器的出口端连接转油缸,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经工作阀连接翻斗油缸、举升油缸和液压油箱,第二齿轮泵优先供转向器,剩余流量的液压油跟第三齿轮泵的液压油合流通过工作阀来实现油路中的执行元件翻斗缸、举升缸进行工作;第三齿轮泵通过工作阀来实现油路中的执行元件翻斗缸、举升缸进行工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直接通过电机驱动齿轮泵完成电动装载机的液压管路系统的工作,减少噪音,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同时以电机代替内燃机,电器元件之间的电能转化效率高于机械方式的能量传递,即能够节约能量,又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液压管路工作系统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第一齿轮泵,11-变速箱,12-卸荷阀,13-变速阀,14-压力选择阀,15-先导阀,16-第一散热器;2-第二齿轮泵,21-液压油箱,22-优先阀,23-转向器,24-左转向缸,25-右转向缸;3-第三齿轮泵,4-电机,5-工作阀,51-翻斗缸,52-第一举升缸,53-第二举升缸,54-散热器,55-过滤器,56-第一三位四通阀,57-第二三位四通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包括供油结构,供油结构包括分别与电机4相连的第一齿轮泵1、第二齿轮泵2和第三齿轮泵3。第一齿轮泵1为先导泵,连接三条油路,第一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第一齿轮泵1、变速阀13和变速箱11,其中,第一齿轮泵1的入口端连接变速箱11,出口端连接变速阀13,变速阀13连接变速箱11;变速阀13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液压动力实现变速箱11的换挡;第一齿轮泵1从变速箱11的底部抽取液压油,液压油进入到变速阀13中,当进行变速箱11的换挡时,变速阀13打开,靠液压油的压力推开离合器,同时推动齿轮的啮合进行换挡,然后液压油回流到变速箱11中。第二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第一齿轮泵1、卸荷阀12和变速箱11,其中,第一齿轮泵1的入口端连接变速箱11,出口端连接卸荷阀12,卸荷阀12经第一散热器连接变速箱11;卸荷阀12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液压管路的压力,通过调整卸荷阀12上的压力调整螺栓,实现液压管路压力的大小调整;本技术中,液压管路的压力为1.5~2.5Mpa。由于变速箱中80%以上的油都在第二条油路中,因此,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卸荷阀12和变速箱11之间还连接第一散热器16,第一散热器16能够降低液压油和相关工件的温度,提高相关工件的使用寿命,提高电动装载机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第三条油路中,第一齿轮泵1的入口端连接变速箱11,第一齿轮泵1的出口端依次连接先导阀15和工作阀5;第一齿轮泵1从变速箱11的底部抽取液压油,液压油进入到先导阀15中,先导阀15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分为前后左右四个动作,一般情况下,左右为一组动作,对应图1中的a1和b1接口,前后为一组动作,对应图1中的a2和b2接口,当工作人员摆动先导阀15的手柄,根据摆动的大小控制先导阀15开启的大小,先导阀15开启的大小决定输出压力的大小,输出压力的大小决定工作阀5开启通油口的大小,通油口的大小决定出油量的大小,出油量的大小决定了翻斗缸51的工作快慢。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一齿轮泵1的出口端还连接压力选择阀14的第一入口端,压力选择阀14的出口端连接先导阀15;压力选择阀14的主要作用是将液压油的压力进一步恒定,以提供给先导阀15比较恒定的压力,用于电动装载机的精准操控。第二齿轮泵2为转向泵,第二齿轮泵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结构,所述供油结构包括分别与电机相连的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n所述第一齿轮泵连接三条油路,第一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变速阀和变速箱;第二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卸荷阀散热器和所述变速箱;第三条油路中,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变速箱,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先导阀和工作阀;/n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液压油箱,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优先阀和转向器,所述转向器控制左转向缸和右转向缸;所述优先阀的出口端还连接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连接工作阀,所述工作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所述工作阀控制翻斗缸、第一举升缸和第二举升缸,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结构,所述供油结构包括分别与电机相连的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第三齿轮泵;
所述第一齿轮泵连接三条油路,第一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变速阀和变速箱;第二条油路包括闭环连接的所述第一齿轮泵、卸荷阀散热器和所述变速箱;第三条油路中,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变速箱,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先导阀和工作阀;
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液压油箱,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出口端依次连接优先阀和转向器,所述转向器控制左转向缸和右转向缸;所述优先阀的出口端还连接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出口端连接工作阀,所述工作阀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所述工作阀控制翻斗缸、第一举升缸和第二举升缸,所述第三齿轮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大吨位电动装载机液压管路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油路中,液压油的压力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全亮,王国村,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叉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