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涉及建筑施工打桩技术领域,包括标准桩体本体,标准桩体本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角钢;还包括设置在标准桩体本体靠近第一连接角钢一端的加长桩体本体,加长桩体本体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连接角钢;标准桩体本体与加长桩体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固定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锚杆桩不能满足较深打桩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通过在标准桩体本体上一段一段增加固定加长桩体本体,实现满足较深打桩需求的功能,同时由于一次只增加一端加长桩体本体,方便工作人员操作。
A new structure of bolt pile in ol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打桩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
技术介绍
锚杆静压桩是指利用锚固于原有基础中的锚杆提供的反力实施压桩,压入桩一般为小截面桩,主要用于基础的加固处理。在旧楼改造中,工作人员通常会使用锚杆桩进行加固作业。目前,在一些建筑中通常需要将锚杆桩打入较深处,对于现有的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有一部分锚杆桩较短,不能满足要求,另外一些锚杆桩较长,但工作人员操起较麻烦,需要工作人员站到较长锚杆桩的一端进行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锚杆桩不能满足较深打桩要求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其具有能够满足较深打桩要求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包括标准桩体本体,所述标准桩体本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角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标准桩体本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角钢一端的加长桩体本体,所述加长桩体本体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连接角钢;所述标准桩体本体与所述加长桩体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先将标准桩体本体进行打桩作业,当标准桩体本体大部分进入地下时,工作人员将加长桩体本体放置在标准桩体本体保留在地面的一端,且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一连接角钢共线设置,再将连接件固定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加长桩体本体远离标准桩体本体的一端受力,继续打桩作业;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继续增加加长桩体本体的数量,从而实现满足较深打桩需求的功能,同时方便工作人员操作。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钢板,所述连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与所述第二连接角钢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将钢板卡接固定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实现将标准桩体本体和加长桩体本体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角钢的钩体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的钩体转角处均设置成直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直角设置的钩体方便将钢板卡接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接角钢、所述第二连接角钢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焊接方式使得连接件与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角钢的钩体朝向远离所述标准桩体本体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连接角钢的钩体朝向远离所述加长桩体本体的一侧设置;所述连接件卡接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的钩体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的钩体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的钩体朝外侧设置,更加方便连接件卡接设置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标准桩体本体包括加强筋、混凝土层和框结构,所述加强筋组成所述标准桩体本体的框架,所述框结构套设所述加强筋,所述混凝土层填充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框结构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通过加强筋。混凝土层和框结构的设置,使得标准桩体本体的结构更加稳固,不易发生损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角钢远离其钩体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加强筋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第一连接角钢与加强筋固定,同时通过部分混凝土层固定,使得第一连接角钢稳定的固定在标准桩体本体上,不易脱离,对施工造成影响。进一步的,所述加长桩体本体的结构与所述标准桩体本体的结构一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加长桩体本体的结构设置使其结构稳固,不易发生损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标准桩体本体和加长桩体本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第一连接角钢与第二连接角钢之间固定连接件,使得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一段一段增加加长桩体本体的数量,从而实现满足较深打桩需求的功能,同时由于一次只增加一端加长桩体本体,方便工作人员操作;(2)进一步地,通过将连接件焊接在第一连接角钢和第二连接角钢之间,使得连接件与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3)进一步地,通过标准桩体本体和加长桩体本体的结构设置,使得标准桩体本体和加长桩体本体更加稳固,不易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标准桩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加长桩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为显示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和连接件之间连接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标准桩体本体;11、第一连接角钢;2、加长桩体本体;21、第二连接角钢;3、连接件;4、尖端状;5、加强筋;6、混凝土层;7、框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标准桩体本体1和多段加长桩体本体2,多段加长桩体本体2均固定设置在标准桩体本体1的一端;标准桩体本体1靠近加长桩体本体2的一端固定有两个第一连接角钢11,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端均固定有两个第二连接角钢21,第一连接角钢11和第二连接角钢21结构、形状军相同设置;标准桩体本体1与加长桩体本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连接件3固定在第一连接角钢11和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相邻两个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组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同样设置连接件3(参见图3),且连接方式与第一连接角钢11、第二连接角钢21、连接件3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第一连接角钢11的钩体朝向远离标准桩体本体1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角钢21的钩体朝向远离加长桩体本体2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角钢11的钩体和第二连接角钢21的钩体转角处均设置成直角,使得连接件3卡接连接在第一连接角钢11的钩体和第二连接角钢21的钩体之间;本实施例将连接件3优选设置为钢板,钢板卡接在第一连接角钢11与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进一步的,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角钢11、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使得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角钢11、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更加紧固,不易发生脱离等现象。标准桩体本体1的一端设置成尖端状4,方便工作人员将标准桩体本体1打入地基内;标准桩体本体1包括加强筋5、混凝土层6和框结构7,加强筋5组成标准桩体本体1的主体框架,框结构7套设加强筋5,混凝土层6填充加强筋5与框结构7之间。第一连接角钢11远离其钩体的一端固定在标准桩体本体1远离其尖端状4一端的加强筋5上,方便工作人员将加长桩体本体2固定连接在标准桩体本体1远离其尖端状4的一端。加长桩体本体2的结构与标准桩体本体1的结构的区别在于,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端结构一致,即没有标准桩体本体1的尖端状4结构,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端均设置成标准桩体本体1远离其尖端状4一端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将标准桩体本体1尖端状4的一端对准待打桩处,并对标准桩体本体1远离其尖端状4的一端施力;当标准桩体本体1大部分进入地下时,工作人员将加长桩体本体2放置在标准桩体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包括标准桩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角钢(11);/n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一端的加长桩体本体(2),所述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连接角钢(21);/n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与所述加长桩体本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包括标准桩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角钢(11);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一端的加长桩体本体(2),所述加长桩体本体(2)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连接角钢(21);
所述标准桩体本体(1)与所述加长桩体本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设置为钢板,所述连接件(3)卡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与所述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的钩体和所述第二连接角钢(21)的钩体转角处均设置成直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旧楼改造锚杆桩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和所述第一连接角钢(11)、所述第二连接角钢(2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孙慧芳,李彦锋,王擎华,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