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210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第二经纱的细度为第一经纱和纬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第一经纱与纬纱交织的区域包括多个循环单元,循环单元包括平纹区和浮线区,浮线区包括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平纹区内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第二经纱沿所述浮线区延伸,第二经纱包括位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浮线段和位于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的下沉段,在浮线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纬纱的上表面,在下沉段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纬纱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感柔软舒适,具有针织布达不到的独特感觉。

A kind of woven imitation knitted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梭织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面料结构较为密实和稳定,但是弹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差,针织面料弹性和透气性较好,但是相对容易勾丝和脱散,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差。传统的梭织仿织针面料,主要通过选择弹性材料,赋予梭织面料一定的弹性,面料的透气性和外观上还是与针织面料相差较大。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舒适性、外观接近针织面料、能够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梭织仿针织面。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第一经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纬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交织的区域包括多个循环单元,每个循环单元包括平纹区和浮线区,浮线区包括沿经向相互衔接的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相对设置并围成所述平纹区,所述平纹区内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所述第二经纱沿所述浮线区延伸,所述第二经纱包括位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浮线段和位于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的下沉段,在浮线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所述纬纱的上表面,在下沉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纬纱的下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经纱和所述纬纱均为300D/96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二经纱为1200D/348F空气变形丝。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每个所述循环单元中,有12根所述纬纱和20根所述第一经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包括第一左段浮线区和第一右段浮线区,第1根纬纱与第1根第一经纱至第5根第一经纱、第2根纬纱与第2根第一经纱至第6根第一经纱、第3根纬纱与第3根第一经纱至第7根第一经纱、第4根纬纱与第4根第一经纱至第8根第一经纱、第5根纬纱与第5根第一经纱至第9根第一经纱、第6根纬纱与第6根第一经纱至第10根第一经纱共同交叠成第一左段浮线区,第1根纬纱与第17根第一经纱至第20根第一经纱、第2根纬纱与第16根第一经纱至第20根第一经纱、第3根纬纱与第15根第一经纱至第19根第一经纱、第4根纬纱与第14根第一经纱至第18根第一经纱、第5根纬纱与第13根第一经纱至第17根第一经纱、第6根纬纱与第12根第一经纱至第16根第一经纱共同交叠成第一右段浮线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八字形浮线区包括第二左段浮线区和第二右段浮线区,第7根纬纱与第7根第一经纱至第10根第一经纱、第8根纬纱与第6根第一经纱至第10根第一经纱、第9根纬纱与第5根第一经纱至第9根第一经纱、第10根纬纱与第4根第一经纱至第8根第一经纱、第11根纬纱与第3根第一经纱至第7根第一经纱、第12根纬纱与第2根第一经纱至第6根第一经纱共同交叠成第二左段浮线区,第7根纬纱与第12根第一经纱至第15根第一经纱、第8根纬纱与第12根第一经纱至第16根第一经纱、第9根纬纱与第13根第一经纱至第17根第一经纱、第10根纬纱与第14根第一经纱至第18根第一经纱、第11根纬纱与第15根第一经纱至第19根第一经纱、第12根纬纱与第16根第一经纱至第20根第一经纱共同交叠成第一右段浮线区。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通过组织设计形成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第二经纱在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下沉,在第二八字形浮线区上浮,而且第二经纱的细度远大于第一经纱和纬纱,第二经纱突显于平纹区上,手感蓬松而又丰满的线条,触感柔软舒适,从而使得第二经纱形成类似于针织的线圈结构,通过平纹区又保证了整个面料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从外观上感觉很像针织布却超越针织布的风格,具有针织布达不到的独特感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经纱未示意)。图3为本技术中一个循环单元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经纱未示意)。图4为本技术的实物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经纱未示意)。图中: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第一左段浮线区101第一右段浮线区102第二左段浮线区103第二右段浮线区104纬纱2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在图中,填充的方框表示第一经纱浮在纬纱上。参照图1至图4,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20以梭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11和第二经纱12,所述第二经纱12的细度为所述第一经纱11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二经纱12的细度为所述纬纱20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一经纱11与所述纬纱20交织的区域包括多个循环单元,每个循环单元包括平纹区和浮线区,浮线区包括沿经向相互衔接的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相对设置并围成所述平纹区,在图3中,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呈“八”字型,第二八字形浮线区呈倒立的“八”字型。所述平纹区内第一经纱11与所述纬纱20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所述第二经纱12沿所述浮线区延伸,所述第二经纱12包括位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浮线段和位于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的下沉段,在浮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所述纬纱20的上表面,下沉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纬纱20的下表面,在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第二经纱12被纬纱20压住并遮住,而在第二八字形浮线区中,浮线段突露在面料本体的上表面,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设置使得第二经纱12沿着预定的轨迹弯曲,并在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沿经向与纬纱20沉浮交织,从而使得第二经纱12凸露在面料本体的上表面的部分呈现类似针织的线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经纱11和所述纬纱20均为300D/96F的拉伸变形丝,具体选用涤纶材质,所述第二经纱12为1200D/348F空气变形丝,具体选用涤纶材质。其中D,业界亦称为丹尼尔数,其系指9000米纱线的重量(单位为克)。其中的F,其系指一根纱线中微细纤维的根数。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每个所述循环单元中,有12根所述纬纱20和20根所述第一经纱11交织而成,所述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包括第一左段浮线区101和第一右段浮线区102,第1根纬纱20与第1根第一经纱至第5根第一经纱(也即第1根纬纱与第2根第一经纱、第1根纬纱与第3根第一经纱、第1根纬纱与第4根第一经纱、第1根纬纱与第5根第一经纱,下面采用类似的方式表述)、第2根纬纱20与第2根第一经纱至第6根第一经纱、第3根纬纱20与第3根第一经纱至第7根第一经纱、第4根纬纱20与第4根第一经纱至第8根第一经纱、第5根纬纱20与第5根第一经纱至第9根第一经纱、第6根纬纱20与第6根第一经纱至第10根第一经纱共同交叠成第一左段浮线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第一经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纬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交织的区域包括多个循环单元,每个循环单元包括平纹区和浮线区,浮线区包括沿经向相互衔接的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相对设置并围成所述平纹区,所述平纹区内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所述第二经纱沿所述浮线区延伸,所述第二经纱包括位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浮线段和位于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的下沉段,在浮线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所述纬纱的上表面,在下沉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纬纱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本体,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第一经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二经纱的细度为所述纬纱的细度的3倍以上,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交织的区域包括多个循环单元,每个循环单元包括平纹区和浮线区,浮线区包括沿经向相互衔接的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和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第一八字形浮线区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相对设置并围成所述平纹区,所述平纹区内第一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所述第二经纱沿所述浮线区延伸,所述第二经纱包括位于第二八字形浮线区的浮线段和位于第一八字形浮线区的下沉段,在浮线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所述纬纱的上表面,在下沉段所述第二经纱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纬纱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纱和所述纬纱均为300D/96F的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二经纱为1200D/348F空气变形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循环单元中,有12根所述纬纱和20根所述第一经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一八字形浮线区包括第一左段浮线区和第一右段浮线区,第1根纬纱与第1根第一经纱至第5根第一经纱、第2根纬纱与第2根第一经纱至第6根第一经纱、第3根纬纱与第3根第一经纱至第7根第一经纱、第4根纬纱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广兴张飞鹏陈庆敏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