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进行造林;造林1‑3年后,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根据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生长习性,创造性地将两种作物进行套种,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两种作物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The interplanting method of Malus alternifolia and Rhe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尤其是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
技术介绍
变叶海棠(Malustoringoides(Rehd.)Hughes),属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植物。与变叶海棠相同,花叶海棠(Malustransitoria(Batal.)Schneid)也属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研究表明,变叶海棠与花叶海棠不仅具有种属亲缘性,还具有地理亲缘性,并在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特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变叶海棠与花叶海棠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以及青海东部。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变现如下几个方面:(1)果实加工利用;(2)嫩叶制茶;(3)砧木利用;(4)生态恢复;(5)盆景开发。大黄为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多年生高大草本,别名北大黄,以根茎及根部入药,有泻水通便、破积去瘀功能,主治实热便秘、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烫伤等症。主要产于我国青海、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份,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种植以海拔1500以上的地区为主。现有技术中,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种植以相关技术均比较成熟,两种植物均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作为经济作物,但是单独种植的土地利用率不高,不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两种作物的生长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进行造林;(2)造林后1-3年,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套种的前提条件在于,二者生长的海拔高度相近,都喜欢透气性良好的沙土、耐干旱忌水涝;变叶或花叶海棠喜半阴半阳气候,而大黄喜阴凉气候,大黄套种于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变叶或花叶海棠可谓大黄遮阳。在变叶或花叶海棠造林后1-3年再种植大黄,一方面提高变叶或花叶海棠的存活率,另一方面,变叶或花叶海棠为大黄的生长提供可更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大黄的产率。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选择坡度不超过45°的沙土地进行造林,造林的株行距为(2-4)m×(2-4)m。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株行距过窄,不利于变叶或花叶海棠自身的生长,株行距过宽,不利于大黄的生长。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造林时间为4月上旬至中旬,造林前灌水并施复合肥,造林后灌水定根。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变叶或花叶海棠的存活率。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大黄苗地与变叶或花叶海棠之间挖设排水沟,排水沟宽15-30cm,深10-20cm。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变叶或花叶海棠和大黄均耐干旱而忌水涝,挖设排水沟能有效排水透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移栽大黄苗的时间为每年3月-4月中旬或9月至10月上旬,选取高度为10-15cm大黄苗进行栽种。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大黄进行定苗前,对苗地进行施肥;并修剪除去大黄苗侧根,然后在浸根水浸根4-8h后晾干,剩余浸根水喷洒于苗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所述浸根水中含有质量分数的恶霉灵8-12%,戊唑醇2-4%,甲基硫菌灵5-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治大黄苗的根腐病。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大黄的定苗距离为(40-60)cm×(40-60)cm;在相邻两行大黄苗中间挖设排水槽,排水沟宽10-20cm,深10-20cm。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定苗距离过窄不利于大黄根茎的生长,过宽降低土地的利用率。排水槽能促进排水透气,还可以用来接收施肥。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定苗时,将苗根剪短向上弯曲呈L形;栽种后,大黄抽薹开花时,摘掉花薹;收获时,摘取母株根茎上的子芽,晾干伤口后,将子芽进行种植。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能有效促进大黄根茎的生长。用子芽进行繁殖,提高繁殖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林间套种大黄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选自党参、黄连、青稞、大豆或马铃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轮作能够有效增强土壤的肥力,并且减缓各种病菌的滋生,有利于大黄的生长。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该方法根据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生长习性,创造性地将两种作物进行套种,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两种作物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取苗龄为1-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进行造林。步骤二:造林1-3年后,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选择坡度不超过45°的沙土地,以株行距为(2-4)m×(2-4)进行造林。步骤二:造林后1-3年,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造林前一年冬季,选择坡度不超过45°的沙土地,耕地并灌水,然后施加复合肥,次年4月上旬至中旬,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以株行距为(2-4)m×(2-4)进行造林,造林后灌水定根。步骤二:造林1-3年后,3月至4月中旬或9月至10月上旬,选取高度为10-15cm大黄苗,套种于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大黄苗地与变叶或花叶海棠之间挖设排水沟,排水沟宽15-30cm,深10-20cm。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造林前一年冬季,选择坡度不超过45°的沙土地,耕地并灌水,然后施加复合肥,次年4月上旬至中旬,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以株行距为(2-4)m×(2-4)进行造林,造林后灌水定根。步骤二:造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n(1)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进行造林;/n(2)造林1-3年后,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n
【技术特征摘要】
1.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苗龄为2-3年,苗高60-100cm的变叶或花叶海棠树苗进行造林;
(2)造林1-3年后,在变叶或花叶海棠林间套种大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坡度不超过45°的沙土地进行造林,造林的株行距为(2-4)m×(2-4)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造林时间为4月上旬至中旬,造林前灌水并施复合肥,造林后灌水定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大黄苗地与变叶或花叶海棠之间挖设排水沟,排水沟宽15-30cm,深10-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叶或花叶海棠与大黄的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大黄苗的时间为每年3月至4月中旬或9月至10月上旬,选取高度为10-15cm大黄苗进行栽种。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敏,谢雨蕉,土布,
申请(专利权)人:炉霍县康北明珠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雷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