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515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内壳、冷凝器和散热器;所述的外壳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的散热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外表面上。有益效果是:由于改进了电冰箱外壳后壁的形状,并在电冰箱后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散热器,从而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由于提高了散热效率,不仅可提高整个致冷循环系统的效率,还可以减少电冰箱的耗电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冰箱,特别是涉及一种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电冰箱是一种通过冷媒反复进行压缩-冷凝-膨胀-蒸发的致冷循环,使电冰箱内部空间维持低温,以便长时间新鲜保管食物的冷冻及冷藏装置,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所述的电冰箱的致冷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和蒸发器;所述的压缩机的作用是使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升温/升压,转换成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所述的冷凝器的作用是使来自压缩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却/冷凝,转换成温度为40℃、压力为9大气压的液态冷媒;所述的毛细管的直径较其他部位的直径要小,因此毛细管可以降低来自冷凝器的冷媒的压力;随着来自毛细管的冷媒从低压0大气压状态下蒸发成低温-30℃,所述的蒸发器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所述的致冷循环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电冰箱内部空间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为止,当电冰箱内部空间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感知到电冰箱内部空间的温度已达到设定温度,将信号传送给微电脑,微电脑控制电冰箱,使电冰箱在内部空间的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之前停止运转,从而防止电冰箱内部空间出现过冷现象,浪费能源。具有上述致冷循环系统的普通冰箱的内部空间,一般包括冷冻室和冷藏室;所述的冷冻室直接吸入蒸发器热交换后产生的冷气,温度维持在-18℃左右;所述的冷藏室从冷冻室吸入冷气,温度维持在0~7℃左右。下面参照图1具体说明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结构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包括外壳100、内壳200、冷冻室R、冷藏室F、机械室300、隔热材料210和冷凝400;所述的外壳100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200设置在外壳100的内部;所述的冷冻室R和冷藏室F分别设置在内壳200内部的上下两侧;所述的机械室300设置在外壳100内部的后壁面与底面之间形成的一定空间内,机械室300设置有压缩机310;所述的隔热材料210设置在外壳100的后壁面上;所述的冷凝器400设置在外壳100后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的隔热材料210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设置在内壳200与外壳100之间。另外,如图1所示,所述的外壳100内侧与隔热材料210之间埋设有冷凝器400。另外,所述的外壳100与埋设有冷凝器400的隔热材料210之间还设置有铝带410,铝带410的作用是,固定冷凝器400并防止发泡隔热材料210泄露。所述的冷凝器400是电冰箱致冷循环系统的关键部件,冷媒在其内部流动。冷媒在冷凝器400内部流动时,由于放热而温度下降,然后在致冷循环系统中进行循环。如上所述,所述的冷凝器400之所以埋设在电冰箱的外壳100内侧与隔热材料210之间的原因是为了使冷凝器400产生的热量利用表面积相对大的电冰箱后侧面很快地散发出去。但是,上述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具有如下缺点如图2所示,由于冷凝400埋设在外壳100后壁的内表面与隔热材料210之间,冷凝器400与外壳100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由于冷凝器400与外壳100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因此二者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很小,也就是说,用来散发冷凝器400产生的热量的散热面积很小。所以,不能充分确保对冷凝器400所产生热量的散热面积,造成冷凝器400的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的缺点,提供一种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的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内壳、冷凝器和散热器;所述的外壳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的散热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外表面上。所述的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散热片,散热片间隔均匀地平行设置。所述的散热片纵向设置在外壳上。所述的外壳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凹陷部内。所述的凹陷部的截面呈圆弧形状,凹陷部包围住冷凝器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凹陷部形成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而且形成有若干个凹陷槽。所述的外壳上的凹陷部是采用冲压工艺形成的。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还可以是,包括外壳、内壳冷凝器和凹陷部;所述的外壳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的凹陷部形成在外壳上,用来放置冷凝器。所述的凹陷部的截面呈圆弧形状,凹陷部包围住冷凝器)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所述的凹陷部形成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而且形成有若干个凹陷槽。所述的外壳上的凹陷部是采用冲压工艺形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改进了电冰箱外壳后壁的形状,并在电冰箱后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散热器,从而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由于提高了散热效率,不仅可提高整个致冷循环系统的效率,还可以减少电冰箱的耗电量。附图说明图1为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已有的直冷式电冰箱的冷凝器散热结构的简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1中具备散热器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斜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2中改善外壳以及具备散热器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简略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3中改善外壳后壁面的状态下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简略图。图中100外壳200内壳210隔热材料300机械室310压缩机 400冷凝器410铝带500散热器510散热片 520凹陷部530凹陷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3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1中具备散热器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斜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2中改善外壳以及具备散热器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简略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实施例3中改善外壳后壁面的状态下的冷凝器散热结构主要部位的简略图。实施例1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100、内壳200、冷凝器400和散热器500;所述的外壳100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200设置在外壳100的内部;所述的冷凝器400设置在外壳100后壁的内表面上;所述的散热器500设置在外壳100后壁的外表面上。所述的散热器500包括若干个散热片510,散热片510间隔均匀地平行设置。所述的散热500上的散热片510形成在外壳100后壁的外表面上,从而增大与冷凝器400相接触的散热器面积。另外,所述的散热片510纵向设置在外壳100上。在外壳100上纵向设置各散热片510的原因是使冷凝器400产生的热量更顺畅地向散热片510传递,通过外部空气的自然对流使散热片510更顺利地进行放热过程。所谓热传递更顺畅是指传递到外壳100后壁内表面上的冷凝器400产生的热量,通过外壳100可更顺畅地传递到各散热片510上。另外,所述的散热片510采用四边形形状,也可以采用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形状。不过,由于四边形形状的散热片510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比其他形状的散热片510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因此,散热片510的形状应采用四边形形状。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100、内壳200、冷凝器400和散热器500;所述的外壳100上形成有凹陷部520,所述的冷凝器400设置在凹陷部5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冷式电冰箱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内壳和冷凝器;所述的外壳形成电冰箱的外观;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外壳后壁的内表面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500);所述的散热器(500)设置在外壳(100)后壁的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三哲金贤申宗民江成希黄俊贤金宗权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