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4313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外壳体、充电线圈组件、充电接口、及附着力模块;所述外壳体内固定设置所述充电线圈组件,所述充电线圈组件与充电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外壳体与智能终端接触的一面设置所述附着力模块,并通过所述附着力模块临时固定在智能终端背板上,所述充电线圈组件与智能终端处于无线能量传输的距离内。在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将所述附着力模块在智能终端背板上,保证所述发射线圈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处于无线充电的距离,在充电完成后,只需要将吸盘取下即可,整个充电过程中,用户可以继续手持智能终端操作,所述无线充电装置操作简单,使用场景多样。

A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无线充电装置都是与支架结合,形成无线充电支架,具有无线充电的手机必须放置在支架上才可以进行充电,而手机经常是需要在用户手上进行操作,从而导致无线充电方式的使用频率低下,用户无法做到边玩手机、边进行无线充电,而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产品。进一步地,公开专利CN103715781A一种新型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与发射线圈模块通过所述高频交流输电线进行电连接,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模块与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分别独立设置在高频交流输电线的两端,实现充电数据线的远距离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终端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外壳体、至少一个提供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线圈组件、至少一个提供电能输入的充电接口、及至少一个提供外壳体具有附着力的附着力模块;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发射线圈、PCB,所述充电接口通过PCB、发射线圈传输无线能量;所述外壳体与智能终端接触的一面设置所述附着力模块,并通过所述附着力模块临时固定在智能终端背板上,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所述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智能终端进行无线能量传输。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数据线;所述发射线圈、屏蔽隔板层叠设置在外壳体内部,所述PCB集成设置在所述充电接口中;所述充电数据线为三根集成一束的高频交流输电线,所述高频交流输电线一端与所述发射线圈电性连接,另一端与集成在所述充电接口内的PCB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数据线;所述发射线圈、PCB依次层叠设置在外壳体内部,并所述充电数据线一端与所述PCB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充电接口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线圈组件还包括提升无线能量传输的屏蔽隔板,在所述发射线圈相反于智能终端的一面上设置所述屏蔽隔板。进一步地,所述附着力模块为具有吸附力的纳米微吸胶体,所述纳米微吸胶体相反于吸附方向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所述纳米微吸胶体为纳米微吸胶材质。进一步地,所述附着力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块、及一个可拆卸块;所述连接块与智能终端相互固定设置;所述可拆卸块一侧与外壳体固定设置,另一侧通过连接块临时固定设置在智能终端上。进一步地,所述附着力模块为具有吸附能力的吸盘,所述吸盘相反于吸附方向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进一步地,所述纳米微吸胶体包括片状结构、环形结构、或突起结构,所述外壳体对应所述纳米微吸胶体的位置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设置所述纳米微吸胶。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数据线的两端之间具有螺旋收纳结构。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应用本技术所述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在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将所述附着力模块在智能终端背板上,保证所述发射线圈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处于无线充电的距离,在充电完成后,只需要将吸盘取下即可,整个充电过程中,用户可以继续手持智能终端操作,所述无线充电装置操作简单,使用场景多样;进一步地,由于所述PCB与发射线圈分置与高频交流输电线的两端,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所述发射线圈不产生热量,从而减少智能终端的整体升温,比较于传统的无线充电方式,所述外壳体结构更加轻薄、充电效率持续处于峰值,操作简单,收纳性强,携带方便。进一步地,将充电数据线进行螺旋弯折处理,使得所述充电数据线在使用时,可进行弹性拉动,延伸充电数据线长度,在不使用时,所述充电数据线更加方便收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内部结构拆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附着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附着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拆分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附着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附着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所述可拆卸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所述手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相反,本技术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技术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技术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及所述充电线圈组件3的内部结构拆分图,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外壳体1、附着力模块2、充电线圈组件3、充电数据线4、及充电接口5;所述外壳体1为一容置所述充电线圈组件3的壳体结构,具体为,所述外壳体1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在所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固定设置所述充电线圈组件3,在本实施例中,界定所述上壳体11的上表面为与智能终端紧密接触的一面,所述智能终端包括但不限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智能平板等数码产品;所述充电线圈组件3包括用于发射无线能量的发射线圈31、提升无线能量传输的屏蔽隔板32、及集成发射电路的PCB33,所述上壳体11朝向内部空间的一侧设置所述发射线圈31,在所述发射线圈31相反于上壳体11的一侧粘接设置所述屏蔽隔板32,所述发射线圈31与屏蔽隔板32共同固定设置在上壳体11,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所述下壳体12朝向内部空间的一侧设置所述PCB33,并所述PCB33与所述发射线圈31电性连接,所述PCB33与充电数据线4连接,所述充电数据线4与充电接口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口5包括但不限于USB充电接口5,所述充电接口5与充电适配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线圈31、屏蔽隔板32、PCB33、充电数据线4、充电接口5、及充电适配器为本领域人员熟知的装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固定螺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壳体结构;如图3所示,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可临时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终端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外壳体、至少一个提供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线圈组件、至少一个提供电能输入的充电接口、及至少一个提供外壳体具有附着力的附着力模块;/n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发射线圈、PCB,所述充电接口通过PCB、发射线圈传输无线能量;/n所述外壳体与智能终端接触的一面设置所述附着力模块,并通过所述附着力模块临时固定在智能终端背板上,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所述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智能终端进行无线能量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终端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外壳体、至少一个提供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线圈组件、至少一个提供电能输入的充电接口、及至少一个提供外壳体具有附着力的附着力模块;
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发射线圈、PCB,所述充电接口通过PCB、发射线圈传输无线能量;
所述外壳体与智能终端接触的一面设置所述附着力模块,并通过所述附着力模块临时固定在智能终端背板上,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所述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智能终端进行无线能量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数据线;
所述发射线圈、屏蔽隔板层叠设置在外壳体内部,所述PCB集成设置在所述充电接口中;
所述充电数据线为三根集成一束的高频交流输电线,所述高频交流输电线一端与所述发射线圈电性连接,另一端与集成在所述充电接口内的PCB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数据线;
所述发射线圈、PCB依次层叠设置在外壳体内部,并所述充电数据线一端与所述PCB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充电接口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泳博吴柳凯
申请(专利权)人:创新巴巴深圳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