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14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插头,用于与另一插头配合实现多插头切换,包括主体以及插脚件,所述主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插脚件的容置槽,所述插脚件包括插脚和设于插脚尾端的转轴,所述插脚以转轴为旋转中心可旋出容置槽,所述插脚可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并导通连接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接部;还包括第一导电弹片,所述第一导电弹片固定于主体内,所述第一导电弹片一端弹性抵接于插脚尾端,另一端伸出主体形成输出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多功能插头、另一插头以及壳体,所述多功能插头固定于壳体,另一插头可拆卸的卡接于多功能插头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通用性好。

Multi function plug and power adap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
本技术涉及插头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频繁出国旅行、休假或者工作,在出差或者旅行过程中,随身会携带手机、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为保持这些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必须对电子设备充电。目前许多国家插座的接口具有差异,例如国标插座、美标插座等,其结构都不相同,使得某一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电器因不符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源插头插座标准,所以常用的插头时无法在各国间切换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通用性好。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插头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插头,用于与另一插头配合实现多插头切换,包括主体以及插脚件,所述主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插脚件的容置槽,所述插脚件包括插脚和设于插脚尾端的转轴,所述插脚以转轴为旋转中心可旋出容置槽,所述插脚可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并导通连接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所述主体上设有插接部;还包括导电触片,所述导电触片固定于主体内,所述导电触片一端弹性抵接于插脚尾端,另一端伸出主体形成输出触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形成在容置槽内的两插脚之间区域。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为突出于容置槽底面的T形块。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包括突出于容置槽底面的凸体部、以及开设于凸体部的T形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的靠近插脚的两面凸出形成第一凸条。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的内底面凸出形成第二凸条。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凹陷形成第一卡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T形槽的底面凹陷形成定位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轴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在插脚尾端。本技术还公开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多功能插头、另一插头以及壳体,所述多功能插头固定于壳体,另一插头可拆卸的卡接于多功能插头上。本技术公开的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外接该多功能插头时,转动插脚件,直至其被收容在容置槽内,过程中导电触片始终接触该插脚件。通过插接部连接另一插头,同时使插脚件的插脚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与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导通。此时外部电流可自插脚组件流入,经插脚件、导电触片的输出触点流出。因此该多功能插头让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插头即可,适应性强,通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去除盖体后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爆炸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爆炸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多功能插头和另一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一种多功能插头,用于与另一插头配合实现多插头切换,包括主体10以及插脚件20。请参考图1-图6,主体10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插脚件20的容置槽11,插脚件20包括插脚21和设于插脚21尾端的转轴22,插脚21以转轴22为旋转中心可旋出容置槽11。插脚21具有两个,两个插脚21通过转轴22连接。转轴22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在插脚21尾端。该插脚21可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61内,并导通连接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具体的,容置槽11设于主体10的正面,容置槽11包括用于容置插脚21的前端槽113以及用于容置转轴22的后端槽114,后端槽114的槽底和部分侧壁去除,在余下的侧壁上开设一用于安装转轴22的半圆卡孔115,插脚21自后端槽114伸入前端槽113,直至转轴22对准该半圆卡孔115位置。主体10上设有插接部12,插接部12形成在容置槽11内的两插脚21之间区域。该插接部12用于与另一插头的插接件配合,实现该多功能插头与另一插头的卡接。插接部12包括突出于容置槽11底面的凸体部121、以及开设于凸体部121的T形槽122。T形槽的底面凹陷形成定位槽123,定位槽123与另一插头插接件62的定位卡块621配合以限制另一插头在T形槽122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插接部12的靠近插脚21的两面凸出形成第一凸条124。容置槽11的内底面凸出形成第二凸条111。容置槽11的内侧壁凹陷形成第一卡槽112。请参考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插接部12为突出于容置槽11底面的T形块。请再次参考图1-图6,该多功能插头还包括导电触片30,导电触片30固定于主体10内,导电触片30一端弹性抵接于插脚尾端,另一端伸出主体10形成输出触点31。主体10还包括一盖体13,固定于主体10的背面,用于将导电触片30固定在主体10上。具体的,导电触片30设有两片,两片导电触片30均设置在主体10的背面,导电触片30包括相连接的定位段32和弹性段33。容置槽11背面形成有定位卡柱116,定位段32上形成有与定位卡柱116对应的卡孔,盖体13上开设有与定位卡柱116对应的定位卡孔131。其中,定位卡柱116与定位卡孔131过盈配合。容置槽11背面突出形成有凸柱117,凸柱117顶面开设有定位孔,盖体13上还设有定位柱132,定位柱132与定位孔过盈配合。安装盖体13时,将导电触片30通过定位卡柱116固定在容置槽11背面,将盖体13盖设在导电触片30上,同时使定位卡柱116卡入定位卡孔131,定位柱132卡入定位孔。输出触点31形成在定位段32的一端,定位段32的另一端连接弹性段33,弹性段33朝向插脚件20弯折延伸,其末端抵靠在插脚21上。转动插脚21时,弹性段33一直与插脚21保持电连接。当需要外接该多功能插头时,转动插脚件20,直至其被收容在容置槽11内,过程中导电触片30始终接触该插脚件20。通过插接部12连接另一插头,同时使插脚件20的插脚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与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导通。此时外部电流可自插脚组件流入,经插脚件20、导电触片30的输出触点31流出。因此该多功能插头让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插头即可,适应性强,通用性好。请参考图8和图9,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公开另一插头,另一插头包括壳体40和插脚组件50,插脚组件50设于壳体40上。壳体40上还设有插接结构,插接结构包括插槽61和插接件62。插接件62形成在两插槽61之间区域。插接件62用于与该多功能插头上的插接部12卡合。具体的,插接件62包括一T形块。T形块的顶面微突形成定位卡块621。定位卡块621与定位槽123配合以限制T形块在T形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壳体40相对另一面凸出形成两凸块60。两组插槽61分别开设在一凸块60上。两凸块60的之间的间距尺寸与自身宽度尺寸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插头,用于与另一插头配合实现多插头切换,包括主体以及插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插脚件的容置槽,所述插脚件包括插脚和设于插脚尾端的转轴,所述插脚以转轴为旋转中心可旋出容置槽,所述插脚可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并导通连接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所述主体上设有插接部;/n还包括导电触片,所述导电触片固定于主体内,所述导电触片一端弹性抵接于插脚尾端,另一端伸出主体形成输出触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插头,用于与另一插头配合实现多插头切换,包括主体以及插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插脚件的容置槽,所述插脚件包括插脚和设于插脚尾端的转轴,所述插脚以转轴为旋转中心可旋出容置槽,所述插脚可伸入另一插头的插槽内,并导通连接另一插头的插脚组件,所述主体上设有插接部;
还包括导电触片,所述导电触片固定于主体内,所述导电触片一端弹性抵接于插脚尾端,另一端伸出主体形成输出触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形成在容置槽内的两插脚之间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为突出于容置槽底面的T形块。


4.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突出于容置槽底面的凸体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永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明尚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