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99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相对两端的插脚组件与转接结构,转接结构包括凸出于壳体的插槽,且插槽内设有弹片,插槽的内端壁设有上升台阶,弹片的第一端置于壳体内且与插脚组件电连接,第二端穿出壳体表面且沿着上升台阶的外部轮廓弯折延伸,并形成接触部置于上升台阶所形成的上平台上;在使用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插槽中,此时,位于弹片末端的接触部与外部插脚进行接触,使得爬电路径为插脚组件、弹片的第一端再到接触部,进而增加了爬电距离,杜绝了触电的安全隐患。触电的安全隐患。触电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


[0001]本技术涉及插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每个国家所采用插座结构和电压参数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经常出国的人士而言,在对数码产品充电时则需要借助转换插头进行协助;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为:CN113381255B,专利技术名称为:转换插头及其插座组件,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分别位于壳体两端插接组件和插脚组件,插接组件设有插槽,插槽内设有与插脚组件接触的弹片,在使用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插槽中,并通过弹片接触与插脚组件实现电性连接,进而实现不同规格的插脚转换;上述结构中,弹片的正面与外部插脚的一侧相接触,在电性接通的时候,会存在爬电距离不够产生触电隐患的问题,因此,应有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转换插头,解决上述出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转换插头的弹片的正面与外部插脚的一侧相接触,在电性接通的时候,会存在爬电距离不够产生触电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相对两端的插脚组件与转接结构,所述转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壳体的插槽,且所述插槽内设有弹片,所述插槽的内端壁设有上升台阶,所述弹片的第一端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插脚组件电连接,第二端穿出所述壳体表面且沿着所述上升台阶的外部轮廓弯折延伸,并形成接触部置于所述上升台阶所形成的上平台上。
[0005]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上平台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由所述弹片的第一端朝所述弹片第二端渐增。
[0006]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插槽的底部设有长条通孔,所述长条通孔连通于所述壳体形成的容置腔。
[0007]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长条通孔内还设有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贴合于所述弹片靠近所述插槽的一面。
[0008]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隔离件的远离所述插槽一面还设有安装板,所述壳体内上端壁设有用于对所述安装板导向安装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两侧。
[0009]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弹片与所述安装板的贴合部分还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板设有从所述安装孔凸出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壳体的内下端壁连接。
[0010]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板的两侧还设有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凸出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插槽的一面;所述弹片置于两组所述第一隔离板之间;所述壳体的上端壁还设有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置于所述第一隔离板靠近所述上升台阶的一侧。
[0011]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弹片远离所述插槽的一面还设有沉槽,所述沉槽位于所述弹片的第一端;所述插脚组件贴合于所述沉槽的内端。
[0012]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所述接触部还设有朝向远离所述上平台方向凸出的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插槽的内壁还设有抵接槽,所述顶板嵌入至所述抵接槽内。
[0013]作为本方案中的一种改进,外部插脚插入至所述插槽内,所述顶板和所述接触部对应贴合于所述外部插脚的末端。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相对两端的插脚组件与转接结构,转接结构包括凸出于壳体的插槽,且插槽内设有弹片,插槽的内端壁设有上升台阶,弹片的第一端置于壳体内且与插脚组件电连接,第二端穿出壳体表面且沿着上升台阶的外部轮廓弯折延伸,并形成接触部置于上升台阶所形成的上平台上;在使用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插槽中,此时,位于弹片末端的接触部与外部插脚进行接触,使得爬电路径为插脚组件、弹片的第一端再到接触部,在不增加产品的体积的同时,进而增加了爬电距离,杜绝了触电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爆炸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弹片结构立体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2]1、壳体;11、限位板;12、第二隔离板;2、插脚组件;3、转接结构;
[0023]31、插槽;311、上升台阶;312、抵接槽;313、长条通孔;4、弹片;
[0024]41、接触部;42、顶板;43、安装孔;44、沉槽;5、隔离件;51、安装板;
[0025]511、第一隔离板;52、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7]在下文描述中,给出了普选实例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深入的理解。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应当理解所述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它们的组合。
[0029]由于每个国家所采用插座结构和电压参数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经常出国的人士而言,在对数码产品充电时则需要借助转换插头进行协助;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为:CN113381255B,专利技术名称为:转换插头及其插座组件,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分别位
于壳体两端插接组件和插脚组件,插接组件设有插槽,插槽内设有与插脚组件接触的弹片,在使用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插槽中,并通过弹片接触与插脚组件实现电性连接,进而实现不同规格的插脚转换;上述结构中,弹片的正面与外部插脚的一侧相接触,在电性接通的时候,会存在爬电距离不够产生触电隐患的问题,因此,应有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转换插头,解决上述出现的技术问题。
[0030]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首先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会侧重对特定部件进行阐述,而如插脚的类型,数量又或插槽所形成端口类型这一部分都能被本领域技术人员适配调整所得,因此不多赘述,请参图1至图6,本申请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上下两部分所拼合而成,中间形成有容置的电性元件的空腔;和位于壳体1相对两端的插脚组件2与转接结构3,转接结构3包括凸出于壳体1的插槽31,且插槽31内设有弹片4,插槽4的内端壁设有上升台阶311,弹片4的第一端置于壳体1内且与插脚组件3电连接,第二端穿出壳体表面且沿着上升台阶311的外部轮廓弯折延伸,并形成接触部置于上升台阶311所形成的上平台上;在使用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插槽31中,位于弹片4末端的接触部41仅与外部插脚的末端进行接触,使得爬电路径为插脚组件2、弹片4的第一端再到接触部41,进而增加了爬电距离,杜绝了触电的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相对两端的插脚组件与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壳体的插槽,且所述插槽内设有弹片,所述插槽的内端壁设有上升台阶,所述弹片的第一端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插脚组件电连接,第二端穿出所述壳体表面且沿着所述上升台阶的外部轮廓弯折延伸,并形成接触部置于所述上升台阶所形成的上平台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上平台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由所述弹片的第一端至所述弹片的第二端方向渐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还设有朝向远离所述上平台方向凸出的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插槽的内壁还设有抵接槽,所述顶板嵌入至所述抵接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工作时,外部插脚插入至所述插槽内,所述顶板和所述接触部对应贴合于所述外部插脚的末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末端接触式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底部设有长条通孔,所述长条通孔连通于所述壳体形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永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明尚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