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073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28
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钢片、过渡片以及下钢片,所述上钢片、所述过渡片以及所述下钢片预设在所述柱配合端,所述上钢片包括上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下钢片包括下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

A hinged structure of prestressed beam and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
技术介绍
当前,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跨度情况出现在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宴会厅、商业建筑的大堂等地方。常见混凝土梁跨度超过20m时就会考虑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顶层边柱的设计弯矩较大,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对于单跨、大跨度的顶层柱,其设计弯矩更大,因此必然出现柱配筋密集的现象,影响预应力梁张拉端局部承压预埋件的安装。合理的大跨度预应力梁与柱顶连接做法,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有利于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钢片、过渡片以及下钢片,所述上钢片、所述过渡片以及所述下钢片预设在所述柱配合端,所述上钢片包括上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下钢片包括下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上钢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钢片与所述梁配合端的低端面抵接设置,沿水平方向,所述梁配合端的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上钢片的截面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下钢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水平方向,所述下钢片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柱配合端的横截面积,所述上钢片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下钢片的横截面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过渡片采用油毛毡或者橡胶片,所述油毛毡的厚度大于等于1mm。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上箍筋部和下箍筋部,所述上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上方,所述下箍筋部位于所述铰接部的下方,所述上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所述下箍筋部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后浇筑区,所述后浇筑区至少位于所述上箍筋部与所述下箍筋部之间,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上钢片抵接设置,所述后浇筑区的部分与所述下钢片抵接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包括铰接部,该铰接部的设置使得梁与柱实现铰接,从而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进一步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同时更方便预应力张拉的施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上钢片的一个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下钢片的一个截面示意图。以下为图示中的注释关系:梁配合端1柱配合端2铰接部3上钢片31上钢片焊接凸筋311过渡片32下钢片33下钢片焊接凸筋331上箍筋部41下箍筋部42后浇筑区5【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3所示,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梁配合端1、柱配合端2以及铰接部3,其中,梁配合端1伸入所述柱配合端2中,梁配合端1与柱配合端2通过所述铰接部3连接,铰接部3包括上钢片31、下钢片33以及过渡片32,上钢片31与梁配合端1的端部抵接,上钢片31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下钢片33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上钢片31与过渡片32能够相对滑动设置,下钢片33与过渡片32能够相对滑动设置。其中,在施工过程中,上钢片31、过渡片32以及下钢片33预埋在柱配合端2中,通过柱顶铰接以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沿水平方向,下钢片33的横截面积大于上钢片31的横截面积,上钢片31的横截面积与梁配合端1的横截面相等,如此能够使得上钢片31与梁配合端1的端部抵接,进而更有利于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沿水平方向,下钢片33的的横截面小于柱配合端2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是为了为后浇区5提供空间,后浇区5有利于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上钢片31的厚度应该大于等于10mm,上钢片31的选择应该是承压能力强的材料。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下钢片33的厚度应该大于等于10mm,下钢片33的选择应该是承压能力强的材料。为了保证上钢片31和下钢片33的相对滑动,设置过渡片32,过渡片32位于上钢片31和下钢片32之间,上钢片31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下钢片33与过渡片32贴合设置,过渡片32的材质选择应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比如油毛毡、橡胶垫等,为了维持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过渡片33的厚度大于等于1mm。为了使得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保持其稳定性,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上箍筋部41和下箍筋部42,其中,上箍筋部41位于铰接部3的上方,下箍筋部42位于铰接部3的下方。更近一步地,上箍筋部41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该箍筋圈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下箍筋部42至少包括两个箍筋圈,该箍筋圈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钢片31为钢板,下钢片33为钢板,为了施工时保持铰接部3位置的相对稳定,上钢片31包括上钢片焊接凸筋311,上钢片焊接凸筋311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下钢片33包括下钢片焊接凸筋331,下钢片焊接凸筋331与柱的柱钢筋焊接设置,上钢片焊接凸筋311与下钢片焊接凸筋331的凸出方向相反。在梁与柱浇筑完成后,为了释放梁和/或柱的部分应力,或者可以说是,为了保持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的稳定性,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包括后浇区5,该后浇区5的部分与部分上钢片31抵接设置,该后浇区5的部分与下钢片33抵接设置。该后浇区5至少部分位于上箍筋部41和下箍筋部42之间。以上方案中,采用柱顶铰接的原理,通过柱顶局部预埋铰接部和局部后浇区,实现柱顶铰接,从而减小柱的设计弯矩,使柱的配筋合理化,减小大跨度梁对柱的影响,同时更方便预应力张拉的施工。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上″、″下″、″水平″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钢片、过渡片以及下钢片,所述上钢片、所述过渡片以及所述下钢片预设在所述柱配合端,所述上钢片包括上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下钢片包括下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梁配合端、柱配合端以及铰接部,所述梁配合端伸入所述柱配合端中,所述梁配合端与所述柱配合端通过所述铰接部连接,所述铰接部包括上钢片、过渡片以及下钢片,所述上钢片、所述过渡片以及所述下钢片预设在所述柱配合端,所述上钢片包括上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下钢片包括下钢片焊接凸筋,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上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柱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下钢片焊接凸筋与所述柱配合端的主钢筋焊接设置,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能够相对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上钢片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片与所述梁配合端的低端面抵接设置,沿水平方向,所述梁配合端的截面积小于等于所述上钢片的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预应力梁与柱的铰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钢片与所述过渡片贴合设置,所述下钢片的厚度大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亦成李强庄千甲张忠平王少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施朗龙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