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013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该结构包括:既有运营地铁,既有运营地铁隧道部分形成有微扰动加固层;基坑,其通过开挖布设在既有运营地铁上方,所述基坑内部通过浇筑形成管廊,所述基坑具有底板;注浆锚管,其布置于管廊跨越既有运营地铁区间,且该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相连;预制板,其布置在底板的部分区域,所述预制板包括多个预制块,所述多个预制块通过榫卯结构连接。

An open excavation and back pressure structure for the foundation pit of the underground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of the upper span sub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
本技术属于综合地下管廊上跨地铁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分块分幅明挖反压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管廊相对于传统管线建设的优点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已成为21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和衡量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上跨或下穿已有建筑物,此时为保证已有建筑物安全无法采用常规的工法桩或灌注桩等围护桩结构。另外,管廊基坑开挖过程可能造成地下已有建筑物上浮。综上所述,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时具有地铁范围内无法打设围护桩,会对地下已有地铁线路造成扰动等特点,亟需通过改进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该结构包括:既有运营地铁,既有运营地铁隧道部分形成有微扰动加固层;基坑,其通过开挖布设在既有运营地铁上方,所述基坑内部通过浇筑形成管廊,所述基坑具有底板;注浆锚管,其布置于管廊跨越既有运营地铁区间,且该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相连;预制板,其布置在底板的部分区域,所述预制板包括多个预制块,所述多个预制块通过榫卯结构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预制板上方均设置吊环。作为优选,所述的预制板包括至少一个预制块甲、至少一个预制块乙以及至少一个预制块丙,所述预制块甲、预制块乙以及预制块丙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预制块甲一侧设置榫槽;预制块乙一侧设置榫头,另一侧设置榫槽,预制块丙一侧设置榫头,三者可自由组合榫卯,形成需要的预制块。作为优选,所述预制板的安装压力为15~30kPa。作为优选,所述管廊上跨地铁区域两侧基坑边缘布置有三轴水泥搅拌桩封堵墙。作为优选,所述的基坑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护面,其内插斜向拉锚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地铁隧道变形受控,运营安全有保障;基坑采用放坡明挖施工,而不是传统的满堂加固、抗拔桩、抗浮板及围护工法桩等,边坡采用喷锚防护,基坑围护成本低,不需额外投入大型设备,施工简便,操作简单,总体施工造价低,经济效益好;采用明挖施工,无需进行水泥搅拌桩或灌注桩施工,大大减少了桩基施工废弃泥浆、施工用水、噪音等对环境的影响,轻型井点控制性降水可直接用于结构养护,循环利用水源,文明施工形象好,环保节能。附图说明图1是地下管廊上跨运营地铁线路平面图;图2是地下管廊上跨运营地铁线路剖面图;图3是地下管廊剖面图;图4是预制板平面图;图5是预制板立面图;其中,地铁1;管廊2;注浆锚管3;三轴水泥桩封堵墙4;喷射混凝土护面11;斜向拉锚杆12;预制板13;底板8;加固层9;锚固板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虽然本技术将结合较佳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应知道,并不表示本技术限制在所述实施例中。相反,本技术将涵盖可包含在有附后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技术的范围内的替换物、改进型和等同物;参阅图2与图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该结构包括:既有运营地铁1,既有运营地铁隧道部分形成有微扰动加固层9;基坑,其通过开挖布设在既有运营地铁上方,所述基坑内部通过浇筑形成管廊2,所述基坑具有底板8;注浆锚管3,其布置于管廊跨越既有运营地铁区间,且该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9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10相连;通过锚固板将注浆锚管锚固在管廊底板内,为底板提供抗浮力;预制板13,其布置在底板8的部分区域,如图4与5所示,所述预制板包括多个预制块71,72,73,所述多个预制块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可选地,所述预制板上方均设置吊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制板包括至少一个预制块甲、至少一个预制块乙以及至少一个预制块丙,所述预制块甲、预制块乙以及预制块丙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具体地,所述预制块甲一侧设置榫槽;预制块乙一侧设置榫头,另一侧设置榫槽,预制块丙一侧设置榫头,三者可自由组合榫卯,形成需要的预制块。其中,所述预制板对管廊底板的压力为15~30kPa。可选地,所述管廊上跨地铁区域两侧基坑边缘布置有三轴水泥搅拌桩封堵墙4。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护面11,其内插斜向拉锚杆12。示例性地,本实施方式提供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请参阅图3与图2;1)制作注浆锚管3,采用100mm直径镀锌钢管制作注浆锚管3;注浆锚管3按照要求布置于管廊2穿越运营地铁1区域,注浆锚管3位于两地铁1隧道间土体时,埋深应与下部地铁1隧道埋深相同,注浆锚管3位于地铁1隧道上方土体时,注浆锚管3所形成锚固体,应与地铁1隧道保持1m以上间距,如图3所示。注浆锚管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对地铁隧道进行注浆加固,另外一方面可以作为锚杆使用,锚固在管廊底板中,防止底板隆起上浮;2)在管廊上跨地铁区域两侧基坑边缘布置4,桩径850mm,桩与桩相互搭接,搭接宽度250mm,三轴旋喷桩封堵墙14布置方式详见图1、图2。封堵墙可以将上跨地铁隧道要开挖的基坑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开,该区域施工与其他区域施工互不影响;3)对管廊2上跨部位地铁1隧道进行微扰动注浆加固,形成加固层9,详见图2;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10)相连,通过锚固板将注浆锚管锚固在管廊底板内,为底板提供抗浮力;4)将基坑开挖区域划分为左半幅区域与右半幅区域,所述左半幅区域与右半幅区域区域沿管廊的长度延伸方向自前至后均被划分为前侧区域与后侧区域,所述前侧区域自前至后均依次被划分为多个小块区域与中块区域,所述的多个小块区域具有边侧小块区域以及中间位置小块区域,所述后侧区域自前侧至后侧均依次被划分为多个大块区域;本实施例将基坑左边半幅开挖区域从前至后依次被划分为3-2、3-1、1-1、1-2、2-1、2-2、4、5、6,所述基坑右半幅开挖区域从前至后依次被划分为3´-2、3´-1、1´-1、1´-2、2´-1、2´-2、4´、5´、6´;所述的3-2、3-1、1-1、1-2、2-1、2-2、4、5、6与3´-2、3´-1、1´-1、1´-2、2´-1、2´-2、4´、5´、6´一一左右两边对称排布;具体地,所述的1-1、1-2、1´-1、1´-2为中间位置小块区域,3-2、3-1、3´-2、3´-1为边侧小块区域,2-1、2´-1、2-2、2´-2为中块区域,4、5、6、4´、5´、6´为大块区域;基于以上划分,施工具体步骤为:(a)首先对中间位置小块区域进行施工,具体的施工步骤:i):开挖左半幅区域中间位置小块区域1-1至坑底设计高程,然后再开挖与之相对称的右半幅中间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n既有运营地铁(1),既有运营地铁隧道部分形成有微扰动加固层(9);/n基坑,其通过开挖布设在既有运营地铁上方,所述基坑内部通过浇筑形成管廊(2),所述基坑具有底板(8);/n注浆锚管(3),其布置于管廊跨越既有运营地铁区间,且该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10)相连;/n预制板(13),其布置在底板的部分区域,所述预制板包括多个预制块,所述多个预制块通过榫卯结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
既有运营地铁(1),既有运营地铁隧道部分形成有微扰动加固层(9);
基坑,其通过开挖布设在既有运营地铁上方,所述基坑内部通过浇筑形成管廊(2),所述基坑具有底板(8);
注浆锚管(3),其布置于管廊跨越既有运营地铁区间,且该注浆锚管穿过微扰动加固层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锚固板(10)相连;
预制板(13),其布置在底板的部分区域,所述预制板包括多个预制块,所述多个预制块通过榫卯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上方均设置吊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板包括至少一个预制块甲、至少一个预制块乙以及至少一个预制块丙,所述预制块甲、预制块乙以及预制块丙之间通过榫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飞蔡伟徐建超钦汉杰杨贵兴裘旦立李磊刘徐立洪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