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据缓冲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数据缓冲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介绍
在通信系统中,各个通信设备间可以通过传输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五代(5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这使得5G的实际部署成为可能。在5G网络架构中,引入了前传网络的概念。在这样的前传网络中,通信设备(诸如,基带处理单元(BBU)、远程无线电单元(RRU)等)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直连,而是通过多个节点构成的传输网络彼此连接。传输网络的传输性能将影响通信设备间数据传输的质量。一直以来,时间敏感类应用都是通信网中的重要业务,该类应用对传输时延和对称性控制均具有很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连接通信设备的传输网络的网络性能决定了通信设备间的业务质量。因此,如何设计传输网络,使其具备更低的时延以及更好的对称性以使其满足时间敏感类应用的需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传输网络中的数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据缓冲的方法,包括,/n在网络的第一节点处,检测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网络的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相关的信息,所述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n时延变化范围,所述时延变化范围覆盖多个分组从所述第二节点到达所述第一节点时产生的相应实际时延与相应预期时延之间的多个偏差,和/n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不同路径上的分组传输产生的路径时延差异;/n基于检测到的所述信息确定缓冲时间长度;以及/n将从所述第一节点待传出的数据缓冲所确定的缓冲时间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缓冲的方法,包括,
在网络的第一节点处,检测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网络的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相关的信息,所述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时延变化范围,所述时延变化范围覆盖多个分组从所述第二节点到达所述第一节点时产生的相应实际时延与相应预期时延之间的多个偏差,和
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不同路径上的分组传输产生的路径时延差异;
基于检测到的所述信息确定缓冲时间长度;以及
将从所述第一节点待传出的数据缓冲所确定的缓冲时间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检测所述信息包括:
分别检测所述多个分组从所述第二节点到达所述第一节点的多个实际到达时间;
计算所述多个实际到达时间与所述多个分组对应的多个预期到达时间之间的多个时间差值,所述多个时间差值分别指示所述多个偏差;以及
基于覆盖所述多个时间差值的取值范围来确定所述时延变化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检测所述多个实际到达时间包括:
从所述多个分组中的至少一个分组提取时钟信息,所述时钟信息指示所述分组中的数据的源节点所使用的时钟频率;以及
利用提取的所述时钟信息来检测所述多个实际到达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检测所述信息包括:
确定第一候选时延变化范围,所述第一候选时延变化范围覆盖所述多个分组在第一路径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到达所述第一节点时产生的多个第一偏差;
确定第二候选时延变化范围,所述第二候选时延变化范围覆盖所述多个分组在第二路径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到达所述第一节点时产生的多个第二偏差;以及
从所述第一候选时延变化范围和所述第二候选时延变化范围中选择较大的范围作为所述时延变化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检测所述信息包括:
基于至少第一分组在第三路径上传输时在所述第一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和在所述第二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来确定与所述第三路径相对应的第一路径时延;
基于至少第二分组在第四路径上传输时在所述第一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和在所述第二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来确定与所述第四路径相对应的第二路径时延;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时延和所述第二路径时延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所述路径时延差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存在至少一个中间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路径时延的确定还基于所述第一分组在所述第三路径上传输时在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路径时延的确定还基于所述第二分组在所述第四路径上传输时在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节点处的驻留时间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利用预定协议封装所述第一分组,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节点能够利用所述预定协议检测所述第一分组在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节点处的所述驻留时间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直接连接,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分组在所述第三路径上传输,确定所述第一路径时延包括:
从多个所述第一分组在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处的相应驻留时间长度中,选择大于第一时间阈值的第一驻留时间长度;
从多个所述第一分组在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中的另一节点处的相应驻留时间长度中,选择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的第二驻留时间长度;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驻留时间长度和所述第二驻留时间长度之和,来确定所述第一路径时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直接连接并且多个所述第二分组在所述第四路径上传输,确定所述第二路径时延包括:
从多个所述第二分组在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处的相应驻留时间长度中,选择大于第三时间阈值的第三驻留时间长度;
从多个所述第二分组在所述第一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中的另一节点处的相应驻留时间长度中,选择小于第四时间阈值的第四驻留时间长度;以及
基于所述第三驻留时间长度和所述第四驻留时间长度之和,来确定所述第二路径时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不同路径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工作路径和所述保护路径经由所述第一节点的不同端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的不同端口连接,以在不同分组中传输相同有效载荷的不同副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不同路径包括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方向上的路径和从所述第二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方向上的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缓冲时间长度包括:
基于所述路径时延差异的至少一部分来确定所述缓冲时间长度,以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路径时延差异中的剩余部分确定另一缓冲时间长度之后,在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方向和从所述第二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方向中的不同路径上的分组传输产生的路径时延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连接到所述待传出的数据的源设备和目的地设备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节点连接到所述源设备和所述目的地设备中的另一个。
1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
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促使所述电子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