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1269 阅读:3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体分离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高压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分离器通过设有供液电磁阀和热力膨胀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供液端连接;通过设有感温装置和截止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出液端连接;通过设有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的输送管道与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气体分离器内部为盘管结构,同时还设有温度控制器,该控制器与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电路连接。该装置能自动地排除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同时保重排除过程中不会有制冷剂泄露到工作环境中。(*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制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 性气体分离装置。技术背景目前,由于氨制冷系统的制造、安装已经运行中可能的系统密封不严,导 致制冷系统中会残存有部分不凝性气体,如空气等。由于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 的存在,会导致系统运行中压力升高,制冷性能下降,能耗增加等不利影响。 因此有必要在系统中增加一种不凝性气体的分离装置,用以人工或自动的定期 排除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使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优化 制冷工况,提高制冷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在工业环境下氨制冷系统不凝性气体分离问题,本技术 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该装置能克服现有 大型氨制冷系统人工排除不凝性气体的弊病,自动地排除系统中的不凝性气 体,同时保重排除过程中不会有制冷剂泄露到工作环境中。下面具体介绍技术方案该装置包括气体分离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高压贮液装置。 其中,气体分离器通过设有供液电磁阀和热力膨胀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 供液端连接;通过设有感温装置和截止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出液端连 接;通过设有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闽的输送管道与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 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混合气 体输入端连接;所述气体分离器内部为盘管结构,同时还设有温度控制器,该 控制器与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电路连接。所述混合气体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还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 所述感温装置与热力膨胀阀电路连接。从上述可知,这种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采用系统中的制冷剂作为冷源冷却 不凝性气体混合物,用热力膨胀阀控制制冷剂的供给量。而且采用温度控制器 控制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制冷系统中自有的冷源,通过热力膨胀阀 后去冷却不凝性气体混合物,由于不凝性气体的冷凝温度比制冷剂的冷凝温度 低,可以使其中的可凝性制冷剂可以从混合气体中凝结分离出来,再由温度控 制器控制排放电磁阀将不凝性气体排除,冷凝下来的液态制冷剂返回制冷系统 中循环;同时为了避免排放的空气中夹带有少部分的制冷剂直接排放的时候影 响环境,可利用制冷剂吸收液吸收不凝性气体中的少量残存制冷剂,从而达到 安全彻底排放不凝性气体的目的。另外,该装置方法操作简单,系统无制冷剂排出到工作环境,同时还可以 提高氨制冷装置的效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 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l,该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具体包括供液电磁阀1、热力膨胀阀2、 内部为盘管结构的不凝性气体分离器3、热力膨胀阀感温包4、温度控制器、 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6、高压贮液装置7、系统供液端8、系统出液(汽) 端9、截止阔IO、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11、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12。上述部件的连接关系见
技术实现思路
中的技术方案。该装置工作时包含三个流程部分1、 冷源供给部分供液电磁阀1与制冷系统压縮机同步启闭,从制冷系 中引入部分制冷剂,通过供液电磁阀1后由热力膨胀阀2的节流作用使制冷剂 的温度压力下降,再流经不凝性气体分离器3中的盘管,为该分离器中的不凝性气体凝结提供冷源。热力膨胀阀2根据热力膨胀阀感温包4中回气过热度大 小控制供液量。2、 混合不凝性气体供给部分制冷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混合不凝性气体混合物由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12引入不凝性气体分离器3中,被冷凝下来 的液态制冷剂再返回高压贮液器7中。这样就达到混合不凝性气体的目的。3、 不凝性气体排放部分不凝性气体分离后,其中的制冷剂蒸气被冷凝成液体流人高压贮液器7中,不凝性气体仍以气态积聚在不凝性气体分离器3 的上部。由于空气被冷却放出的显热远小于制冷剂液化时放出的潜热,故随着 空气含量的增多,其温度就逐渐降低。温度控制器5控制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 阀11的启闭。当温度降到设定值下限时,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ll打开向系 统外排放,同时混合气体又补充进来,温度又随之上升;当温度升至上限时, 温度控制器5指令11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关闭,停止排放。如此循环。同时为了避免排放的空气中夹带有少部分的制冷剂直接排放的时候影响环境,可利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6吸收不凝性气体中的少量残存制冷剂。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体分离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高压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分离器通过设有供液电磁阀和热力膨胀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供液端连接;通过设有感温装置和截止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出液端连接;通过设有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的输送管道与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气体分离器内部为盘管结构,同时还设有温度控制器,该控制器与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电路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气体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还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装置与热力膨胀阀电路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体分离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高压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分离器通过设有供液电磁阀和热力膨胀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供液端连接;通过设有感温装置和截止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出液端连接;通过设有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的输送管道与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气体分离器内部为盘管结构,同时还设有温度控制器,该控制器与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电路连接。该装置能自动地排除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同时保重排除过程中不会有制冷剂泄露到工作环境中。文档编号F25B43/04GK201209983SQ200820058298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2日专利技术者丹 曹, 伟 甘, 韩厚德 申请人:上海海事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氨制冷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气体分离器、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高压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分离器通过设有供液电磁阀和热力膨胀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供液端连接;通过设有感温装置和截止阀的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的出液端连接;通过设有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的输送管道与装有氨吸收液的气体吸收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高压贮液装置连接;通过输送管道与制冷系统混合气体输入端连接;所述气体分离器内部为盘管结构,同时还设有温度控制器,该控制器与不凝性气体排放电磁阀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伟曹丹韩厚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