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866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由多个模块化制冷单元组成,在各制冷单元中第一流体进入(或排出)管与第一流体换热器之间,以及第二流体进入(或排出)管与第二流体换热器之间,分别连接有流量控制阀,当制冷负荷发生变化时,可由控制装置指令制冷装置中某些制冷单元启动或停车以节约压缩机动力、节电高效运行,同时也指令相应泵组增减供给量,并令流量控制阀相应启闭以节约泵组动力,高效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行高效、节电、安装维修方便,适于建筑空调、食品加工及处理工业及冷库、冷藏室和冰室使用。(*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特别是一种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现代化的办公楼、旅馆、商厦等均装有空调装置,传统的空调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在制冷时压缩机将制冷剂经第二流体热交换器、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再回到压缩机。第一热交换流体(以下简称第一流体)流经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即蒸发器,其热量被吸去形成冷冻介质被送往工作地区,然后送回形成循环;第二热交换流体(以下简称第二流体)经第二热交换器即冷凝器将冷凝器中制冷剂冷却,然后送回形成循环。第一流体可为液体,第二流体可为液体或气体。传统的制冷装置在使用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制冷装置选用时需按建筑面积满负荷考虑,但使用时会由于房间使用率或季节变化,必然导致低效率运行。2、现代化的大型建筑通常分阶段建设,制冷装置按建成后面积选用,在分段建设使用中也会以低效率运行。3、制冷装置一旦损坏或停机检修,会影响整个建筑面积的空调使用,必须有备用制冷装置,增加投资。4、制冷装置体积较大,安装维修时受楼内走道尺寸限制不易搬运,给安装维修带来不便。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它能解决上述不足之处,即在不同负荷下均能保持高效运行,以提高该制冷装置的运行效率节约能源;随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可按使用负荷要求增加制冷单元;无需设置备用制冷装置;安装维修方便。本技术目的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方案的特征是(1)它由多个模块化制冷单元组成,每个制冷单元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独的由压缩机、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组成的制冷回路,(2)每个制冷单元具有单独的第一流体进入管、第一流体排出管,该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的入口与第一流体进入管相连,出口与第一流体排出管相连,(3)各制冷单元中的第一流体进入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一流体集合进入管,各制冷单元中的第一流体排出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一流体集合排出管。在所述的每个制冷单元中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管、第二流体排出管,该第二流体热交换器的入口与第二流体进入管相连,第二流体热交换器的出口与第二流体排出管相连,各制冷单元中的第二流体进入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二流体集合进入管,各第二流体排出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二流体集合排出管。还包括与相邻制冷单元的第一流体进入管、第二流体进入管互连的可解开的联接装置,以并联连接各制冷单元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的集合进入管、第二流体流通通道的集合进入管。还包括与相邻制冷单元的第一流体排出管、第二流体排出管互连的可解开的联接装置,以并联连接各制冷单元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的集合排出管、第二流体流通通道的集合排出管。在所述每个制冷单元中,在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入口与第一流体进入管之间和/或在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出口与第一流体排出管之间装有流量控制阀。在所述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入口与第二流体进入管之间和/或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出口与第二流体排出管之间装有流量控制阀。单独的模块化制冷单元从结构上保证了可用电脑装置控制每个模块化制冷单元的开停,使组合起来的制冷机组按负荷要求始终处于高效率状态,以节约压缩机动力,并使第一、第二流体供应量适当增减以节约泵组动力,使泵组处于高效状态,例如当负荷减少时,在控制电路的操作下,将各制冷单元的流量控制阀关闭,使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即蒸发器和第一流体进入管之间关断,同样,将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即冷凝器与第二流体进入管之间关断,同时将泵组中的某些泵停掉或将泵组变频减速以减少第一、第二流体的供给量,节约该泵组的动力。当需要增加制冷量时,控制电路指令使关掉的流量控制阀重新开启,停运的泵组重新启动,然后制冷单元的压缩机启动,制冷循环开始。使用集合管来送入和排出第一、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使各制冷单元间连接更方便,易于成批生产制冷单元的通用件,采用可解开的联接装置,使各制冷单元间易于连接,便于增减。此外,由于是单独的模块化制冷单元,可在现场完成组装,一台模块制冷单元维修时不影响其它单元运行。各制冷单元体积小,易于运输,可穿过普通的门和过道楼梯,安装维修方便。因此本技术能在不同负荷下提高制冷装置的运行效率,无需备用制冷装置,且占地面积小,安装维修方便。如果需要,本技术制冷循环可以改为逆循环运行。下面以实施例做具体说明。附图说明图1、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A向视图(除去了前面板15),图4为图3中的B-B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D-D剖视图,图6为图3中的C-C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节约动力使用情况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图,图9为图6中的E向视图。图中代号1、制冷单元 2、罩盖 3、控制面板4、压缩机 5、第一流体进入管 6、第一流体排出管7、支架 8、壳体 9、第一流体排出流量控制阀10、连接管 11、第一流体进入流量控制阀 12、第一流体热交换器13、连接管 14、第二流体热交换器15、壳体前面板16、连接管 17、第二流体流量控制阀 18、第二流体进入管19、连接管 20、第二流体排出管 21、第二流体排出流量控制阀22、引线23、壳体顶板24、汇电板25、左面板 25A、右面板 26、制冷剂管27、制冷剂管28、制冷剂连管 29、第一流体集合进入管30、第一流体集合排出管 31、第二流体集合进入管 32、第二流体集合排出管33、封堵34、可解开的联接装置35、盘管式蒸发器36、盘管式冷凝器37、风扇38、室39、侧壁40、泵组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的立体图,由多个模块化制冷单元1组成,如图2所示为单独的制冷单元1立体图,每个制冷单元1具有两套单独的由放置在罩盖2中壳体顶板23上的压缩机4、放在壳体8中的由第一流体热交换器即蒸发器12、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即冷凝器14组成的制冷回路,制冷剂由压缩机4送出,经制冷剂管27、冷凝器14、制冷剂连管28、蒸发器12、制冷剂管26回到压缩机4,进行封闭循环。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蒸发器12为钎焊板式热交换器,在其中分别流过制冷剂和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第一流体流经蒸发器12时被吸热而成冷冻水送至工作地区,冷凝器14亦为钎焊板式热交换器,在其中分别流过制冷剂和第二流体即冷却水将制冷剂中热量吸出并将制冷剂冷凝。在壳体8的左面板25外侧装有第一流体进入管5和第一流体排出管6,在壳体8的右面板25A外侧装有第二流体进入管18用于送入第二流体和第二流体排出管20用于排出第二流体。在第一流体热交换器12的第一流体入口12A与第一流体进入管5之间的连接管13上装有第一流体进入流量控制阀11用于控制该制冷单元中第一流体的供应(也可在第一流体热交换器12出口12B与第一流体排出管6之间的连接管10上,装有流量控制阀9)。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14的第二流体入口14A与第二流体进入管18之间的连接管16上装有第二流体流量控制阀17用于控制该制冷单元中第二流体的供应(也可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14的出口14B与第二流体排出管20之间的连接管19上装有流量控制阀21)如图4,第一流体热交换器12上具有四个孔,其中两个孔经连接管13和连接管10分别与第一流体进入管、排出管6相连,另两个孔与制冷剂管26、连接管28相连,图左侧所示为制冷单元1中另一套压缩机系统的蒸发器,其结构与此类似。如图5第二流体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模块化组合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其特征是:(1)它由多个模块化制冷单元组成,每个制冷单元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独的由压缩机、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第二流体热交换器组成的制冷回路,(2)每个制冷单元具有 单独的第一流体进入管、第一流体排出管,该第一流体热交换器的入口与第一流体进入管相连,出口与第一流体排出管相连,(3)各制冷单元中的第一流体进入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一流体集合进入管,各制冷单元中的第一流体排出管依次相连,形成第一流体集合排出管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昌吉汤罗里
申请(专利权)人:多堆垛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