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怀苇专利>正文

一种冷凝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71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冷凝器装置,包括一机壳、一风扇组、及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风扇的上方有一喷洒冷却液,使二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冷却液分布器。蒸发冷却液喷洒在呈前后排列的具有鳍片的热交换器上,利用风力使冷凝器可在气冷、水冷及蒸发冷却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率的热交换,其能获得较高的能源效率比,即使在无冷却液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降温的目的。(*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空调机冷凝器装置的结构。通常空调机中冷凝器的种类甚多,其中鳍片安装在热交换器的盘管上,借风力吹拂的散热方式广被使用,此种方式的能源效率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不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空调机进行蒸发冷却,能源效率比高的冷凝器。本技术的目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冷凝器装置,包括一机壳、一风扇组、及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器装置里有一蒸发冷却液装置,其是在风扇的上方有一喷洒冷却液,使二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冷却液分布器;二热交换器是呈前后排列;蒸发冷却液为水;蒸发冷却液是淋在风扇上形成小水滴;蒸发冷却液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水滴分布装置;二热交换器可结合为单一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盘管安装有鳍片。本技术的冷凝器是将蒸发冷却液喷洒在热交换器上,使热交换器的鳍片上或盘管上具有蒸发冷却液,这些蒸发冷却液(可以是水)因吸收鳍片或盘管上的热而形成表面易蒸发的状态;利用风扇使空气流通,将已蒸发的水汽带出,而有利于后续的蒸发;由于蒸发冷却液与鳍片或盘管在冷媒流向的盘管上持续换热,使盘管内的冷媒流沿着盘管的方向逐渐降低温度及压力,形成有利低温冷却(Subcooling)的增加及压缩机的作功,此种方式较已知的仅以风扇直接吹拂鳍片及盘管的方式能获得较高的能源效率比。本技术是将热交换器设置成两排以上,其是依风力的方向排列,设置喷洒蒸发冷却液的装置,利用风力使被喷湿的鳍片及盘管上的蒸发冷却液加速蒸发;由于设置两排以上的热交换器可与空气流通的接触面加大,具有较佳的换热效率。上述本技术结构所排出的气体为蒸发冷却液与热交换器换热后所蒸发的含有较饱和的水汽,其温度较常用散热方式所排出的空气温度低。为利于在最小冷凝器体积的条件下,提供较大的“蒸发”面积,且可增加“蒸发面”接受空气的吹拂,热交换器装置可设置成曲面状态。前述的两个以上的热交换器,其也可合并成单一个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提供较大的“蒸发面”以接受空气的吹拂。蒸发冷却液可以是水,或混合有已知供蒸发冷却用的各种液体。给水设备是提供“蒸发冷却液”给热交换器,该设备可以直接引自水源,或以其他方式供应(如设置注水容器等)。在本技术的构成里,因空气吹拂热交换器而具有冷气效果,因蒸发冷却液直接与热交换器接触换热而具有水冷效果、因空气吹拂蒸发冷却液的表面形成加速蒸发而具有蒸发冷却的效果,总体的效果较已知方式的能源效率比高。又,若在无法供应蒸发冷却液给热交换器时,本技术结构仍具有以气冷方式换热的功能。本技术为一种冷凝器的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表面可附上蒸发冷却液的热交换器,并借风力来进行有效率的热交换,其能获得较高的能源效率比,即使在无冷却液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降温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的排列状态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图(部份剖示)。图3一种热交换器实施例(右上角的鳍片剖示)。图4本技术结构的排列状态图例(侧视)。图5本技术结构的另一排列状态图例(侧视)。图6本技术结构的另一构成状态(三个热交换器)。附图中的标号室内侧A 室外侧B 蒸发器10膨胀装置20压缩装置30冷凝器40机壳41进气口42 排气口43风扇组50 供水设备60 水盘61水泵62水管63 分布器64蒸发冷却液65 水位控制器66水滴分布装置70第一热交换器80盘管81 鳍片82第二热交换器90盘管91 鳍片92第三热交换器95如图1、2所示,在一空调设备中,概括分为室内侧A及室外侧B,在室内侧A中设置蒸发器10,而膨胀装置20及压缩装置30则可设在室内侧A或室外侧B,室外侧B的有关热交换装置称为冷凝器40。本技术的冷凝器40包括一风扇组50、供给蒸发冷却液(可以是水)的设备60、一水滴分布装置70、第一热交换器80及第二热交换器90等。冷凝器40由一机壳41容置上述各构件、具有进气口42、排气口43、风扇组50,都可安装在机壳41上,是导引空气产生气流的装置。供水设备主要在提供蒸发冷却液给第一热交换器80及第二热交换器90的设置,该设置可包括一水盘61、一水泵62、一水管63、一分布器64及水位控制器66等;其可将进入水盘61中的蒸发冷却液65借水泵62的运作,引流经水管63而由分布器64流(或喷)出,使蒸发冷却液65散布于风扇50上或风扇50前或水滴分布装置70上,借风扇50转动的风力,使蒸发冷却液65经水滴分布装置70形成小颗粒以喷向第一热交换器80及第二热交换器90上。蒸发冷却液65分布在第一热交换器80及第二热交换器90上时,即因接触而吸收热交换器80、90上的热,而使蒸发冷却液65的表面上的分子较易被蒸发。水滴分布装置70为一网状构造,使蒸发冷却液65经风力的吹送形成小颗粒(或雾状),沿风力送向第一热交换器80及经第一热交换器80的缝隙而吹至第二热交换器90。如图3所示为一种热交换器80、90的构造图例,是在盘管81、91上设置鳍片82、92;盘管81、91内为冷媒(未示),冷媒因压缩装置30的压缩而形成高温、高压,鳍片82、92的功能为散热;相邻的鳍片82、92间皆具有空隙,除风力流通外,并使蒸发冷却液65能通过第一热交换器80而分布在第二热交换器90上。如图4所示为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其排列方式为风扇组50→由分布器64导出的蒸发冷却液65→水滴分布装置70→第一热交换器80→第二热交换器90。其中由分布器64导出的蒸发冷却液65于分布在水滴分布装置70、第一热交换器80、第二热交换器90上时,多余的蒸发冷却液65将自然流下至水盘61中。如图5所示为一种实施例,其中,散布蒸发冷却液65的分布器64是直接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80及第二热交换器90的上方(或单独设在其中任一热交换器的上方),可使蒸发冷却液65流(或喷、淋、洒)向第一热交换器80及(或)第二热交换器90上。如图6所示为一种实施例,具有第一热交换器80、第二热交换器90及第三热交换器95;该第三热交换器95的结构可与前方的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80、90的结构相同。前述的第一热交换器80、第二热交换器90或第三热交换器95的盘管为由压缩装置30引来并导向膨胀装置20,借由上述结构的运作,可降低盘管内的冷媒的温度及压力,因而可使整个空调机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前述所称的空调设备,其可分离成室内机(蒸发器)与室外机(冷凝器),也可合并成单一机体。若在停水状态时,本技术装置仍可仅用气冷方式(传统方式)来使盘管内的冷媒降温及降压。本技术的实施例,只是较佳的一种,凡运用类似本技术结构或以同等手段施行热交换的冷凝器,皆应属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冷凝器装置,包括一机壳、一风扇组、及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器装置里有一蒸发冷却液装置,其是在风扇的上方有一喷洒冷却液,使二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冷却液分布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热交换器是呈前后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冷却液为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装置,包括一机壳、一风扇组、及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器装置里有一蒸发冷却液装置,其是在风扇的上方有一喷洒冷却液,使二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冷却液分布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怀苇
申请(专利权)人:王怀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