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668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其包括:具有贯通的内腔的套体、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救生用绑腰带和绳索,所述绳索穿过套体由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和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共同夹持。它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采用了凯夫拉防坠绳以及简单的机械部件的互相作用,利用摩擦力使人安全降落在地面,速度可调节。

A high altitude lan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空降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高空降落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紧急状况下使用的民用高空降落装置产品较少,已有的装置在使用时需要提前学习,而且不会给人以一定的安全感,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它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采用了凯夫拉防坠绳以及简单的机械部件的互相作用,利用摩擦力使人安全降落在地面,速度可调节,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贯通的内腔的套体、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救生用绑腰带和绳索,所述绳索穿过套体由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和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共同夹持。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伸缩推力块、手刹把手和凯夫拉防坠绳,所述套体的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伸缩推力块的容置部,所述伸缩推力块为若干个均匀分布于容置部中,所述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固定设置于套体的内壁面上,所述伸缩推力块主要由第一壳体、连杆、第一推力圆铁片、第二推力圆铁片和第一推力弹簧组成,所述第一壳体固接于套体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贯通的内腔的套体(1)、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8)、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9)、救生用绑腰带(6)、绳索(7)、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4)、第三连接板(15)、固定摩擦轮(11)、动轮(13)、棘轮(16)、棘爪(17)、第二壳体(18)、第二推力弹簧(19)和推柄(21),所述绳索(7)穿过套体(1)由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8)和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9)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连接板(12)固接于套体(1)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板14和第三连接板(15)均与第一连接板(12)相固接,所述固定摩擦轮(11)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空降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贯通的内腔的套体(1)、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8)、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9)、救生用绑腰带(6)、绳索(7)、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4)、第三连接板(15)、固定摩擦轮(11)、动轮(13)、棘轮(16)、棘爪(17)、第二壳体(18)、第二推力弹簧(19)和推柄(21),所述绳索(7)穿过套体(1)由第一半圆长条形刹车片(8)和第二半圆长条形刹车片(9)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连接板(12)固接于套体(1)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板14和第三连接板(15)均与第一连接板(12)相固接,所述固定摩擦轮(11)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4)之间,所述动轮13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4)之间,所述棘轮(16)和动轮(13)共用同一转轴且与转轴相固接,所述第二壳体(18)与第三连接板(15)相固接,所述棘爪(17)的第一端穿入第二壳体(18)中,所述第二推力弹簧(19)设于第二壳体(18)中并位于棘爪(17)的第一端和第二壳体(18)的内壁面之间,给棘爪(17)的第二端抵紧于棘轮(16)上的力,所述第二壳体(18)上开设有第一长条槽(20),所述第三连接板(15)上开设有第二长条槽(22),所述第一长条槽20与第二长条槽22)相连通,所述推柄(21)穿过第一长条槽(20)和第二长条槽(22)并与第一长条槽(20)和第二长条槽(22)滑动连接,所述推柄(21)的一端与棘爪(17)相固接,所述绳索(7)穿于固定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高玮汪瑞雪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滨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