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力钢筋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344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5: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力钢筋计,包括包裹钢筋和内杆钢筋,包裹钢筋的一端设有开口,包裹钢筋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内杆钢筋与开口相适配,且内杆钢筋与开口螺纹连接,内杆钢筋的一端设有出线孔,内杆钢筋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且内杆钢筋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与出线孔相连通,安装腔内安装有传感器,且传感器的引线通过出线孔引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传感器内置至钢筋内部,避免了振捣混凝土时对传感器造成破坏,且传感器被限位在安装腔内,不会沿着钢筋纵向发生滑移,保证了传感器与包裹钢筋的受力协调一致,能较为准确的体现钢筋应力,提高测量准确性,且采用整体式包裹钢筋,减少对钢筋整体性的破坏,其抗扭、抗弯和抗折特性有提高,可增加传感器的耐久性。

A force measuring steel bar 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力钢筋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一种测力钢筋计。
技术介绍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试验中,需要对钢筋的应力进行测量,研究钢筋应力沿其长度方向的变化规律。最常见的方法是在钢筋表面直接粘贴应变传感器进行测量,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传感器直接粘贴在钢筋表面,振捣混凝土时容易对传感器造成破坏;(2)在受力较大情况下,钢筋和混凝土之间会产生相对滑移,传感器可能会发生局部位移,因此测量的数值不能准确体现钢筋应力;(3)在外部混凝土浇筑时,水会渗到传感器周围,对传感器的耐久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测力钢筋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测力钢筋计,包括包裹钢筋和内杆钢筋,所述包裹钢筋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包裹钢筋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内杆钢筋与所述开口相适配,且所述内杆钢筋与所述开口螺纹连接,所述内杆钢筋的一端设有出线孔,所述内杆钢筋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内杆钢筋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出线孔相连通,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传感器,且所述传感器的引线通过所述出线孔引出。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传感器内置至钢筋内部,避免了振捣混凝土时对传感器造成破坏,且传感器被限位在安装腔内,不会沿着钢筋纵向发生滑移,连接可靠,保证了传感器与包裹钢筋的受力协调一致,能较为准确的体现钢筋应力,提高了测量准确性。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杆钢筋置于所述包裹钢筋内部,所述包裹钢筋的外壁仍为整体结构,减少了对钢筋整体性的破坏,其抗扭、抗弯和抗折特性有提高,且可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水渗入钢筋内部,增加传感器的耐久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包裹钢筋和内杆钢筋螺纹连接,保证两部分连接紧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开口为圆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开口设有内螺纹,所述内杆钢筋设有相适配的外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出线孔和所述安装腔均沿着所述内杆钢筋的轴向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传感器沿着所述内杆钢筋的轴向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与所述内杆钢筋的侧壁相贯通,从而便于从贯通口安装所述传感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腔的两侧均与所述内杆钢筋的侧壁相贯通,从而便于从贯通口安装所述传感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传感器粘贴、焊接、或通过卡座固定在所述安装舱内,保证传感器与安装腔紧密连接。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测力钢筋计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所述安装舱内固定所述传感器,并将所述传感器的引线从所述出线孔引出;步骤二:将所述内杆钢筋旋入所述包裹钢筋中,并拧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方法,操作简单,且所述内杆钢筋可直接适配不同尺寸大小的包裹钢筋,所述内杆钢筋可做成标准件进行批量化生产,大大简化了测力钢筋计的生产流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一中,通过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内杆钢筋侧壁的贯通口安装所述传感器。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传感器内置至钢筋内部,避免了振捣混凝土时对传感器造成破坏,且传感器被限位在安装腔内,不会沿着钢筋纵向发生滑移,连接可靠,保证了传感器与包裹钢筋的受力协调一致,能较为准确的体现钢筋应力,提高了测量准确性。2、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杆钢筋置于所述包裹钢筋内部,所述包裹钢筋的外壁仍为整体结构,减少了对钢筋整体性的破坏,其抗扭、抗弯和抗折特性有提高,且可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水渗入钢筋内部,增加传感器的耐久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包裹钢筋和内杆钢筋螺纹连接,保证两部分连接紧密。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方法,操作简单,且所述内杆钢筋可直接适配不同尺寸大小的包裹钢筋,所述内杆钢筋可做成标准件进行批量化生产,大大简化了测力钢筋计的生产流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测力钢筋计的竖直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测力钢筋计的左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测力钢筋计的右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测力钢筋计的水平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包裹钢筋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内螺纹)。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包裹钢筋的竖直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内杆钢筋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外螺纹)。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内杆钢筋的竖直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内杆钢筋的水平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测力钢筋计的水平剖视图。图12是图11中的b-b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内杆钢筋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外螺纹)。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内杆钢筋的竖直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内杆钢筋的水平剖视图。图标:1-包裹钢筋,11-开口,12-内螺纹,2-内杆钢筋,21-出线孔,22-安装腔,23-外螺纹,3-传感器,4-引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一种测力钢筋计,包括包裹钢筋1、内杆钢筋2、传感器3和引线4。所述内杆钢筋2置于所述包裹钢筋1内,且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包裹钢筋1螺纹连接,所述传感器3置于所述内杆钢筋2内,且所述传感器3的引线4从所述内杆钢筋2的一端引出。如图6-图7所示,所述包裹钢筋1的一端设有开口11,所述开口11为圆孔,所述包裹钢筋1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开口11设有内螺纹12。如图8-图10所示,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开口11相适配,且所述内杆钢筋2设有相适配的外螺纹23,所述内杆钢筋2的一端设有出线孔21,所述内杆钢筋2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内杆钢筋2内设有安装腔22,所述安装腔22与所述出线孔21相连通,所述安装腔22内安装有传感器3,且所述传感器3的引线4通过所述出线孔21引出。所述出线孔21和所述安装腔22依次沿着所述内杆钢筋2的轴向布置,所述传感器3也沿着所述内杆钢筋2的轴向布置。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安装传感器3,将所述安装腔3的一侧与所述内杆钢筋2的侧壁相贯通。所述传感器3粘贴、焊接、或通过卡座固定在所述安装舱22内,保证传感器3在所述安装腔3内不发生滑移。实施例2如图11-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安装腔22的两侧均与所述内杆钢筋2的侧壁相贯通。实施例3一种测力钢筋计的装配方法,装配如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测力钢筋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所述安装腔22与所述内杆钢筋2侧壁的贯通口,在所述安装舱22内固定所述传感器3,所述传感器3粘贴、焊接、或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裹钢筋(1)和内杆钢筋(2),所述包裹钢筋(1)的一端设有开口(11),所述包裹钢筋(1)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开口(11)相适配,且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开口(11)螺纹连接,所述内杆钢筋(2)的一端设有出线孔(21),所述内杆钢筋(2)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内杆钢筋(2)内设有安装腔(22),所述安装腔(22)与所述出线孔(21)相连通,所述安装腔(22)内安装有传感器(3),且所述传感器(3)的引线(4)通过所述出线孔(21)引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裹钢筋(1)和内杆钢筋(2),所述包裹钢筋(1)的一端设有开口(11),所述包裹钢筋(1)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开口(11)相适配,且所述内杆钢筋(2)与所述开口(11)螺纹连接,所述内杆钢筋(2)的一端设有出线孔(21),所述内杆钢筋(2)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内杆钢筋(2)内设有安装腔(22),所述安装腔(22)与所述出线孔(21)相连通,所述安装腔(22)内安装有传感器(3),且所述传感器(3)的引线(4)通过所述出线孔(21)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为圆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设有内螺纹(12),所述内杆钢筋(2)设有相适配的外螺纹(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孔(21)和所述安装腔(22)均沿着所述内杆钢筋(2)的轴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测力钢筋计,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永逸曾永平庞林杨国静宋晓东郑晓龙陶奇董俊苏延文周川江徐昕宇陈星宇刘力维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