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悬架
,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液压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总成之一,起到车身与车轮之间传递力和力矩的作用。互联悬架是一种新型的悬架连接形式,可适时将前后或左右的减震液压腔进行连通,实现降低车身姿态变化幅度、提高舒适性或操纵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液压互联悬架学科发展中,根据车辆实际驾驶情况不同往往应实现在俯仰模式、侧倾模式和垂向运动之间的动态切换,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驾驶需要。在以往的互联悬架系统设计中各控制元件、液压管路、蓄能器等液压元件多为液压管路相互连接,为实现多种控制模式的切换时讲极大地增加系统的结构复杂性此外,多套管路和控制元件同时安装在车辆中不仅占用空间大、质量较重,更不易于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出于对汽车模块化装配的便利性需求和对系统稳定、轻量化和维护性的严格要求,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化的互联模式可切换的用于液压互联悬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使得车辆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结构极大地简化,能够满足汽车模块化装配需求和对提升液压系统稳定性、轻量化和维护性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液压互联悬架存在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书如下: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基体3和附属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基体(3)和附属组件;所述附属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组件(4)、阀芯组件(5)、注油阀组件、O型密封圈和密封螺钉;所述壳体(1)与基体(3)固定连接,形成密闭的腔室;所述基体(3)内部放置电磁阀;所述附属组件安装在基体(3)上;所述控制器接口(2)固定在壳体(1)上并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组件(4)通过连接件(58)固定在基体(3)上以对阀芯组件(5)的阀盘(88)进行定位;所述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与电磁线圈组件(4)中动铁芯(59)螺纹连接;所述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和阀体构成的直动式二位四通电磁阀共计三组,分别为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所述第一电磁阀(111)有第一电磁阀第一腔室(89)、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第一电磁阀第三腔室(91)和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所述第二电磁阀(112)有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和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基体(3)和附属组件;所述附属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组件(4)、阀芯组件(5)、注油阀组件、O型密封圈和密封螺钉;所述壳体(1)与基体(3)固定连接,形成密闭的腔室;所述基体(3)内部放置电磁阀;所述附属组件安装在基体(3)上;所述控制器接口(2)固定在壳体(1)上并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组件(4)通过连接件(58)固定在基体(3)上以对阀芯组件(5)的阀盘(88)进行定位;所述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与电磁线圈组件(4)中动铁芯(59)螺纹连接;所述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和阀体构成的直动式二位四通电磁阀共计三组,分别为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所述第一电磁阀(111)有第一电磁阀第一腔室(89)、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第一电磁阀第三腔室(91)和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所述第二电磁阀(112)有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和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所述第三电磁阀(114)有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7)、第三电磁阀第二腔室(98)、第三电磁阀第三腔室(99)、第三电磁阀第四腔室(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金属或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制成,其内部设置有收容PCB电路板的卡槽结构并且设置有预留安装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3)包括具备收容电磁阀组件的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与左前液压缸(101)连接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与左后液压缸(102)连接的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与右前液压缸(103)连接的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与右后液压缸(104)相连接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与蓄能器连接的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与注油阀连接的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液压管路和两两相互正交垂直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和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所述第二侧面包括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和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所述第三侧面包括第三侧面第一子侧面(8a)和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所述液压管路包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管路(23、24、25、26、27、28、29、30、39、40、53、54、55、56、85、86)、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所述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上开有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所述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开有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和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所述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有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和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上开有第一蓄能器端口(14)和第二蓄能器端口(15);所述第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上开有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5)包括第一阀芯组件(50)、第二阀芯组件(51)和第三阀芯组件(52);所述电磁线圈组件(4)包括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和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所述注油阀组件包括第一注油阀组件(78)和第二注油阀组件(79);所述O型密封圈包括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所述密封螺钉包括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和第四密封螺钉(75);所述第一阀芯组件(50)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中;所述第二阀芯组件(51)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中;所述第三阀芯组件(52)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中;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安装在第一电磁阀端口(13)的第一电磁阀端口孔(13a)中;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安装在第二电磁阀端口(12)的第二电磁阀端口孔(12a)中;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安装在第三电磁阀端口(11)的第三电磁阀端口孔(11a)中;所述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和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上;所述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上;所述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二蓄能器端口(15)、第一蓄能器端口(14)上;所述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四基体端口(19)、第三基体端口(18)上;所述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和第四密封螺钉(75)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管路(27)由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和第五管路Ⅱ部分(27b)组成;所述第六管路(28)由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和第六管路Ⅱ部分(28b)组成;所述第九管路(39)由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和第九管路Ⅱ部分(39b)组成;所述第十管路(40)由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和第十管路Ⅱ部分(40b)组成;所述第十三管路(55)由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和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组成;所述第十四管路(56)由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和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组成;所述第十五管路(85)由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a)和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5b)组成;所述第十六管路(86)由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和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组成;所述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所述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形成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上开口;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基体端口孔(16a)和第二基体端口孔(17a);所述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形成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口;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三基体端口孔(18a)和第四基体端口孔(19a);所述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3a)、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4a);所述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相对于第一侧面(6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
所述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所述第一管路(23)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五管路(27)、第九管路(39)和第一基体端口孔(16a),使得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和第一注油阀端口(9)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宇,王达,宋世欣,肖峰,彭思伦,赵洪祥,于港蒲,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