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5930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包括与车辆的车身后纵梁可拆卸连接的拖车钩支架,其中,该拖车钩支架包括横支架、与该横支架固连的竖支架,所述竖支架上具有拖车孔及第一挂钩,该第一挂钩与所述车身后纵梁外侧的第一安装孔可拆卸配合,所述横支架上具有第二挂钩,该第二挂钩与所述车身后纵梁下端的第二安装孔可拆卸配合。通过在车身后纵梁上可拆卸设置该拖车钩支架,且该拖车钩支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对后拖车钩需求,若无需求,即可减轻车辆重量,同时也节约成本。

Trailer hitch structure at rear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拖车钩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故障,导致车辆无法启动,这时需要拖车来将车辆拖到指定的位置进行维修或其它处理,因此,在汽车上设置拖车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拖车结构有前拖车结构和后拖车结构。申请号为2012205438112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拖车钩组件,包括后拖车钩和后拖车钩支架本体;后拖车钩支架本体为“n”型,一侧边上设置有使安装准确、方便的导向孔,另一侧边上设置有螺孔;后拖车通过紧固件穿过螺孔与后拖车钩支架本体连接。后拖车钩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导向孔,因而后拖车钩安装准确、方便。但是该汽车后拖车钩组件的后拖车钩支架本体拆卸却不方便,通常需要借助工具才能进行拆卸,同时,在需要进行拖车时,还需要重新将拖车钩安装到该汽车后拖车钩组件的后拖车钩支架本体上,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包括与车辆的车身后纵梁可拆卸连接的拖车钩支架,其中,该拖车钩支架包括横支架、与该横支架固连的竖支架,所述竖支架上具有拖车孔及第一挂钩,该第一挂钩与所述车身后纵梁外侧的第一安装孔可拆卸配合,所述横支架上具有第二挂钩,该第二挂钩与所述车身后纵梁下端的第二安装孔可拆卸配合。通过在车身后纵梁上可拆卸设置该拖车钩支架,且该拖车钩支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需要拖车时,只需将该拖车钩支架安装在车身后纵梁上即可,不需要拖车时,将该拖车钩支架取下即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支架固接于所述竖支架中部,所述拖车孔设于该竖支架下部,所述第一挂钩设于所述竖支架上部,所述第二挂钩设于所述横支架上侧。这样能增加该拖车钩支架的稳固性,同时也能更轻松的拖动车辆。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孔为长孔,所述第一挂钩伸入该第一安装孔内且挂设于该第一安装孔端沿上;所述第二安装孔包括供所述第二挂钩伸入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孔部、处于该第一孔部侧边且与该第一孔部组合成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第二孔部,所述第二挂钩伸入所述第一孔部后随所述第一挂钩同步位移,且该第二挂钩挂设于该第二孔部端沿上。这样更方便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安装、拆卸。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数量不小于第一挂钩的数量,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不小于第二挂钩的数量,这提高了该车辆后拖车钩结构的通用性。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支架和竖支架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成型,增加了该拖车钩支架的稳固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车辆后拖车钩结构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易于生产,且便于拆卸,需要拖车时,只需将拖车钩支架安装在车身后纵梁上,然后将拖车绳或其它拖车工具固定在拖车孔上即可施行拖车工序,方便快捷;不需要拖车时,将拖车钩支架取下即可,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对后拖车钩需求,若无需求,即可减轻车辆重量,同时也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的装配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图1的立体图;图5为一种拖车钩支架的立体图;图6为车身后纵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包括与车辆的车身后纵梁1可拆卸连接的拖车钩支架2,其中,该拖车钩支架2包括横支架22、与该横支架22固连的竖支架21,所述竖支架21上具有拖车孔211及第一挂钩24,拖车孔211优选但不限于为条形孔,该第一挂钩24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外侧的第一安装孔11可拆卸配合,所述横支架22上具有第二挂钩23,该第二挂钩23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下端的第二安装孔12可拆卸配合。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支架22固接于所述竖支架21中部,所述拖车孔211设于该竖支架21下部,所述第一挂钩24设于所述竖支架21上部,所述第二挂钩23设于所述横支架22上侧。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数量不小于第一挂钩24的数量,第二安装孔12的数量不小于第二挂钩23的数量。所述第一安装孔11优选但不限于为长孔,所述第一挂钩24伸入该第一安装孔11内且挂设于该第一安装孔11端沿上;所述第二安装孔12包括供所述第二挂钩23伸入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孔部121、处于该第一孔部121侧边且与该第一孔部121组合成所述第二安装孔12的第二孔部122,所述第二挂钩23伸入所述第一孔部121后随所述第一挂钩24同步位移,且该第二挂钩23挂设于该第二孔部122端沿上。生产时,第一挂钩24和第二挂钩23可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25接在拖车钩支架2上,横支架22可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25焊接在竖支架21上。为保证稳固性,也为了满足安装方便性,所述第一挂钩24与横支架22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挂钩23与竖支架21垂直设置。安装方式:需要拖车时,只需将拖车钩支架2上的第一挂钩24对准第一安装孔11,第二挂钩23对准第二安装孔12,将拖车钩支架2向上推,第二挂钩23推入第二安装孔12的第一孔部后121,然后再向前推,将第一挂钩24推入第一安装孔11中,此时,第二挂钩23进入第二安装孔12的第二孔部122,然后再向第二挂钩23、第一挂钩24的开口方向推动,使第二挂钩23挂设于第二安装孔12的第二孔部122的端沿上,第一挂钩24挂设于第一安装孔11的端沿上,最后向车尾方向用力扣紧,将拖车绳或其它拖车工具固定在拖车孔211上即可施行拖车工序。不需要实施拖车时,只需将拖车钩支架2从车身后纵梁1上取下即可,车身后纵梁1上的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12采用堵盖堵上即可。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辆的车身后纵梁(1)可拆卸连接的拖车钩支架(2),其中,该拖车钩支架(2)包括横支架(22)、与该横支架(22)固连的竖支架(21),所述竖支架(21)上具有拖车孔(211)及第一挂钩(24),该第一挂钩(24)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外侧的第一安装孔(11)可拆卸配合,所述横支架(22)上具有第二挂钩(23),该第二挂钩(23)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下端的第二安装孔(12)可拆卸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辆的车身后纵梁(1)可拆卸连接的拖车钩支架(2),其中,该拖车钩支架(2)包括横支架(22)、与该横支架(22)固连的竖支架(21),所述竖支架(21)上具有拖车孔(211)及第一挂钩(24),该第一挂钩(24)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外侧的第一安装孔(11)可拆卸配合,所述横支架(22)上具有第二挂钩(23),该第二挂钩(23)与所述车身后纵梁(1)下端的第二安装孔(12)可拆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支架(22)固接于所述竖支架(21)中部,所述拖车孔(211)设于该竖支架(21)下部,所述第一挂钩(24)设于所述竖支架(21)上部,所述第二挂钩(23)设于所述横支架(22)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拖车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成李纲超刘洪江寇艳会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