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国富专利>正文

冷媒再循环满液式制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045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缓冲筒的低温气态冷媒出口接压缩机,而富油冷媒出口接热交换器,压缩机高压出口接冷凝器,冷凝器的液态冷媒出口接热交换器和节流器,热交换器的富油冷媒出口接蒸发器,节流器出口接喷射泵,喷射泵的喷嘴接蒸发器,喷射泵的引流口接缓冲筒,蒸发器的冷媒排出口接缓冲筒。以节流器和喷射泵替代已有设备的冷媒泵,并改进了运作流程,既提高制冷功效,节约能源,还大幅降低设备和维修成本。(*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已有的制冷设备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它由冷媒泵(11)将缓冲筒(12)中的液态冷媒(121)抽出并加压送至蒸发器(13)中进入蒸发制冷程序,而经由蒸发后的液态冷媒(121)则蒸发成为饱和液气态共存的冷媒(121)而重回缓冲筒(12)中,于缓冲筒(12)内上方处的气态冷媒(122)则经由缓冲筒(12)上方所固接的吸气管(123)进入压缩机(14)中对冷凝器(15)及高压储液筒(16)进行加压及冷凝之程序,则气态的冷媒(122)于冷凝器(15)中重新凝结成为常温液态冷媒,并储存于高压储液器(16)中,以待缓冲筒(12)中低温液态冷媒量不足时,其浮球阀(124)将自动开启以补足其液态冷媒(121)之不足。另于压缩机(14)的出口端及缓冲简(12)的底端处设一分支管至热交换器(17)的两入口端处,而其二出口端则分别接至高压储液器(16)的出口管(161)及吸气处管(123)处,而使得压缩机(14)出口处的高压高温气化冷媒得以与缓冲筒(12)内的低压富油液态冷媒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得压缩机(14)出口处的气态冷媒冷凝成为液态冷媒,并促使缓冲筒(12)内合冷冻油的液态冷媒经由热交换而气化分解成为气态冷媒及冷冻油,而此一液态油脂将进入压缩机(14)内并对之产生润滑的功效。然而,此制冷设备虽可达其制冷之功能,却非为一设备简捷、维护简便、成本低廉及制冷效果佳之制冷设备,缘于此一设备中的器材元件过于繁杂、琐碎,而于此设备中即动用消耗电能之冷媒泵(11)及易故障的浮球阀(124)、膨胀阀(125)。且位于缓冲筒(12)内的低温液态冷媒(121)与同一缓冲筒(12)中较高温气态冷媒(122)势必进行热交换,而使得缓冲筒(12)中低温液态冷媒(121)的温度无法达到理想的低温标准。故而,当缓冲筒(12)中温度偏高的液态冷媒(121)进入蒸发器(13)后,其制冷的功效必将呈现冷度效果不彰的现象,冰冷设备中之冷媒则必须加倍运转循环,以达到所需的低温要求,此即为现有制冷设备之普遍严重缺失。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简便、制冷效果较好的冷媒再循环满液式制冷机。本技术包括缓冲筒、压缩机、冷凝器、热交换器、节流器、喷射泵、蒸发器,缓冲筒的低温气态冷媒出口端经吸气管接压缩机,缓冲筒的富油冷媒出口端接热交换器;压缩机的加压输出端接冷凝器;冷凝器的液态冷媒出口接热交换器和节流器,热交换器中经与部分高压侧常温液态冷媒热交换而吸热再蒸发的富油冷媒出口经吸气管接压缩机,而高压液态冷媒出口接蒸发器的底部;将高压冷媒降压并造成少量膨胀的节流器出口接喷射泵;喷射泵的喷嘴接蒸发器,喷射泵的引流口接缓冲筒;蒸发器的冷媒排出口接缓冲筒。缓冲筒为一低压的液态冷媒及气态冷媒的混合储存筒。压缩机为一将缓冲筒内的低温气态冷媒以吸气管吸入、加压并送至冷凝器中。冷凝器为一将压缩机所送的高压、高温气态冷媒进行散热冷凝,而将气态的冷媒冷凝成为液态冷媒的状态。本技术去除已有冰冷装置中的冷媒泵,改以不消耗动能的节流器与喷射泵取代之,并改进了运作流程,将冷凝器冷凝后的冷媒,经由喷射泵与节流器的组合,经冷媒膨胀、降温至最佳低温状态后再将冷媒直接送入蒸发器中,以增加蒸发器于蒸发制冷时的功效性及效率,并于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所需的低温要求,且缩减压缩机的运转时数,达到节能的目的。图1为已有制冷装置的结构配置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配置图。图3为本技术的喷射泵、节流器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配置图。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2所示,本技术主要由缓冲筒(21)、压缩机(22)、冷凝器(23)、热交换器(24)、节流器(25)、喷射泵(26)、蒸发器(27)组成,其中,缓冲筒(21)为一低压的液态冷媒(211)及气态冷媒(212)的混合储存筒。压缩机(22)为一将缓冲筒(21)内的低温气态冷媒(212)及吸气管(221)吸入、加压并送出至冷凝器(23)中。冷凝器(23)为一将压缩机(22)所送出的高压、高温气态冷媒进行散热冷凝,而将气态的冷媒冷凝成为液态冷媒的状态。热交换器(24)为一将缓冲筒(21)中的富油冷媒与部分高压侧常温液态冷媒进行热交换,其中,富油冷媒将因吸热再蒸发而加速回油的速度,再进入吸气管返回压缩机(22)中,另高压液态冷媒则被导入蒸发器之底部。节流器(25)将冷凝器(23)中的高压冷媒经由节流器(25)的流量控制,而令节流器(25)前端的高压冷媒降压造成少量膨胀后再进入喷射泵。喷射泵(26)将经由节流器(25)初步减压后的冷媒自孔径较小的喷嘴(261)处喷出(参见图3),并藉喷嘴(261)处管径之缩小所产生的加强流速及吸力而将衔接于引流口(262)处的缓冲筒(21)内液态冷媒(211)吸入,以提高输入蒸发器(27)中的静流量达最佳流量状态。并于喷射泵(26)的喉部(263)处将喷嘴(261)及引流口(262)所输入的冷媒进行混合后方进入扩张部(264)扩散增压,并送至蒸发器(27)中。而节流器(25)与喷射泵(26)之结合,则可有效地控制冷媒液位与流量。蒸发器(27)为一将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行蒸发制冷的流程,并将蒸发流程后蒸发器(27)内的冷媒排入缓冲筒(21)中。当上述结构于正常状态使用时,压缩机(22)首先将缓冲筒(21)中气态的冷媒吸入并加压送至冷凝器(23)中冷凝,自冷凝器(23)中则输出少量的冷媒进入回油系统中的热交换器(24)进行热交换,而大部分的冷媒则经由节流器(25)限流后送入喷射泵(26)中。由喷嘴(261)喷出之同时,自引流口(262)处将缓冲筒(21)中的液态冷媒(211)吸入,并同时推入蒸发器(27)中进行蒸发制冷,最后再将蒸发制冷后的冷媒送入缓冲筒(21)中继续下一加压冷凝之流程。显而易见,缓冲筒(21)中的冷媒经由压缩机(22)中加压、冷凝器(23)之冷凝、热交换器(24)、节流器(25)之限流及喷射泵(26)之喷射吸引与混合后,则将此一减压后的低温冷媒直接送入蒸发器(27)中进行蒸发制冷,方将冷媒送入缓冲筒(21)中储存。因此,送入蒸发器(27)中的冷媒为循环系统中最佳低温的冷媒,而蒸发器(27)所发挥的制冷效果及功效也为最佳,并将直接提升冰冷设备的制冷功效,进而达到快速制冷、提升压缩机(22)运转效率、节省压缩机(22)运转时数、节省电能消耗等多重之目的。实施例2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当采用螺旋式压缩机(31)时,于回油系统中则无需使用热交换器而可将缓冲筒(32)中的富油液态冷媒(321)直接导入螺旋式的压缩机(31)中进行润滑,即可相同达到高效率之制冷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将已有设备中多余的高压储液筒及成本较高的冷媒泵、膨胀阀、浮球阀去除,而适当地加入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的节流器及喷射泵,以产生减压膨胀并抽吸缓冲筒积存的低温液态冷媒,方将冷媒送入蒸发器中进行蒸发制冷,因此可大幅度降低设备及维修的成本,并可达到最佳的制冷功效。权利要求1.冷媒再循环满液式制冷机,包括缓冲筒、压缩机、冷凝器、热交换器、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设有节流器和喷射泵,缓冲筒的低温气态冷媒出口端经吸气管接压缩机,缓冲筒的富油冷媒出口端接热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冷媒再循环满液式制冷机,包括缓冲筒、压缩机、冷凝器、热交换器、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设有节流器和喷射泵,缓冲筒的低温气态冷媒出口端经吸气管接压缩机,缓冲筒的富油冷媒出口端接热交换器;压缩机的加压输出端接冷凝器;冷凝器的液态冷媒出口接热交换器和节流器,热交换器中经与部分高压侧常温液态冷媒热交换而吸热再蒸发的富油冷媒出口经吸气管接压缩机,而高压液态冷媒出口接蒸发器的底部;将高压冷媒降压并造成少量膨胀的节流器出口接喷射泵;喷射泵的喷嘴接蒸发器,喷射泵的引流口接缓冲筒;蒸发器的冷媒排出口接缓冲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富
申请(专利权)人:陈国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