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纯电动车及其后副车架,副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以及两根横梁,横梁的两端均具有横梁接口,纵梁设有对应的纵梁接口,横梁接口和纵梁接口对接固定;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副车架包括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前悬置套管贯穿并连接纵梁的内、外侧。后副车架的纵梁和横梁通过对应的接口对接固定,而大部分的安装点可设于纵梁,如需要调整轮间距,只要更换相应长度的横梁即可满足副车架的加宽或收窄;如需要调整后悬置数量,更换具有相应数量的后悬置套管的横梁即可。因此,该方案在最小更改下使同一平台可满足多种车型变化需求。且,纵梁为空心结构,可减重,前悬置套管连接纵梁的内、外侧,可加强此处连接强度。
Pure electric vehicle and its rear sub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纯电动车及其后副车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
,具体涉及一种纯电动车及其后副车架。
技术介绍
通常,在动力总成前置的车型中,后副车架的设计无需考虑动力总成的影响,只需为悬架及周边件提供安装点,并且提供足够的强度即可,因而其设计空间相对充裕,设计难度相对较低。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对于纯电动车,电机后置后驱的车型越来越多,后副车架需要为电机和电机的传动轴提供足够的空间,甚至需要完全承载电机,同时仍要为悬架及周边其他系统的零件提供安装点。如此,设计空间变得狭小,制约因素众多,难度大幅增加。由于后副车架以及后桥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在开发初期一般会进行平台规划,同一平台保护多款车型、囊括不同的动力总成、不同的配置需求、不同的车型大小。然而,目前的后副车架主要是通过钢板冲压而成,散件众多,匹配复杂,任一部位的改动,都影响到整个后副车架的构造,很难实现在最小更改下的共用。因而后副车架如何在改动最小的情况下,满足平台化的要求是设计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以及两根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具有横梁接口,所述纵梁设有对应的纵梁接口,所述横梁接口和所述纵梁接口对接固定;所述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所述副车架包括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所述前悬置套管贯穿并连接所述纵梁的内、外侧。可选地,所述纵梁接口和所述横梁接口,一者设有环形台阶,另一者搭接于所述环形台阶,并焊接固定。可选地,两根所述横梁分别为后横梁和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的横梁接口,包括竖直段和斜坡段,所述斜坡段朝向所述后横梁的底部倾斜,所述纵梁接口与所述后横梁的所述横梁接口相匹配。可选地,所述后横梁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后悬置套管,所述后悬置套管前后贯穿所述后横梁。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包括安装控制臂的控制臂安装部、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安装车身衬套的衬套套管;所述控制臂安装部、所述衬套套管,均设于所述纵梁。可选地,所述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所述衬套套管和所述前悬置套管在所述纵梁上机加工成型。可选地,所述控制臂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纵梁前端的前下控制臂支架,所述前悬置套管位于所述前下控制臂支架的上方。可选地,所述控制臂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纵梁中部的前上控制臂支架,所述前上控制臂支架的支架板设有上下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侧壁形成限位凸台,所述通槽的底部设有贯穿的腰形孔。可选地,所述纵梁的后方设有转向机安装部,所述转向机安装部包括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穿出所述纵梁外表面,且插入所述纵梁内腔,连通对应位置处所述纵梁内腔的前壁和后壁;所述安装柱设有内螺纹控,以用于安装后轮转向机。可选地,所述纵梁的后方还设有前束杆支架,所述前束杆支架与所述纵梁可拆卸地连接。可选地,所述前束杆支架的支架板设有上下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侧壁形成限位凸台,所述通槽的底部设有贯穿的腰形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纯电动车,包括后副车架和电机,所述后副车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所述电机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内。本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其纵梁和横梁,通过对应的接口对接固定,而大部分的安装点(控制臂支架、衬套套管、前悬置套管等)可设于纵梁,此时,如果需要调整轮间距,则只要更换相应长度的横梁即可满足副车架的加宽或收窄;或者,如果需要调整后悬置的数量,则更换具有相应数量的后悬置套管的横梁即可。因此,该种纵梁和横梁的结合方式,在最小更改下,使得同一平台可以满足多种车型变化需求。而且,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可以达到减重的目的,此时前悬置套管贯穿并连接所述纵梁的内、外侧,可以起到加强纵梁在此处的连接强度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所提供纯电动车后副车架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左纵梁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沿图1中前悬置套管轴向剖开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纵梁前接口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2中纵梁后接口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专利技术所提供纯电动车后副车架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后副车架的前视图;图9为图1中后副车架的后视图;图10为图6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1为图1中前上控制臂支架的局部示意图;图12为图2中左纵梁的侧视图;图13为左纵梁移除前束杆支架后的示意图;图14为图1中前束杆支架的局部示意图;图15为专利技术所提供纯电动车后副车架第三具体实施例中左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15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前横梁、2后横梁、21后悬置套管、3左纵梁、31上梁、32下梁、3a纵梁前接口、3a1环形台阶、3b纵梁后接口、3b1环形台阶、3b’前壁、3b”后壁、30避让孔、4右纵梁、40避让孔;01前衬套套管、02后衬套套管、021凸耳板、021a腰形孔;03前上控制臂支架、03a限位凸台、03b腰形孔、04后上控制臂支架、05前下控制臂支架、06前束杆支架、06’切除面、061腰形孔、062限位凸台、07前悬置套管、08下控制臂套管、09转向机安装部、09a内螺纹孔、09b安装柱、010稳定杆支架、011加强筋;100电机、200传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1为专利技术所提供纯电动车后副车架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左纵梁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该实施例中后副车架,可应用于纯电动车,后副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以及两根横梁,下文分别定义为左纵梁3、右纵梁4、前横梁1和后横梁2,左、右是以图3为视角,前、后即图3的上、下。图3中,前、后方向是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即X向,左、右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即Y向。另外,文中内、外方向,是相对于后副车架X向的中心轴线而言,靠近中心轴线为内,远离中心轴线为外。其中,后横梁2设有两个后悬置套管21,后悬置套管21前后贯穿后横梁2,轴线为X向。另外,后副车架的其他安装点基本设于纵梁,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的控制臂安装部、前悬置套管07、衬套套管,均设于纵梁。具体地,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前后端设有前衬套套管01和后衬套套管02,衬套套管的中心方向为Z向(高度方向,与X、Y向垂直),前衬套套管01和后衬套套管02均用于连接车身的衬套,后衬套套管02设有向后凸起的凸耳板021,凸耳板021设有安装孔,左纵梁3的凸耳板021和右纵梁4的凸耳板021,一者为圆孔,一者为腰形孔021a,与车身装配时,由举升小车的插销插入圆孔和腰形孔021a,并进行位置调节,以便后副车架到车身装配时的精确定位。控制臂安装部包括控制臂支架和控制臂套管。如图1、2所示,左纵梁3和右纵梁4,在前衬套套管01和后衬套套管02之间还均设有前悬置套管07和下控制臂套管08,下控制臂套管08相较于其他套管的截面尺寸更小。前悬置套管07的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后副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以及两根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具有横梁接口,所述纵梁设有对应的纵梁接口,所述横梁接口和所述纵梁接口对接固定;所述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所述副车架包括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所述前悬置套管贯穿并连接所述纵梁的内、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副车架,包括两根纵梁,以及两根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具有横梁接口,所述纵梁设有对应的纵梁接口,所述横梁接口和所述纵梁接口对接固定;所述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所述副车架包括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所述前悬置套管贯穿并连接所述纵梁的内、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接口和所述横梁接口,一者设有环形台阶,另一者搭接于所述环形台阶,并焊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横梁分别为后横梁和前横梁;所述后横梁的横梁接口,包括竖直段和斜坡段,所述斜坡段朝向所述后横梁的底部倾斜,所述纵梁接口与所述后横梁的所述横梁接口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后悬置套管,所述后悬置套管前后贯穿所述后横梁。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安装控制臂的控制臂安装部、安装前悬置的前悬置套管、安装车身衬套的衬套套管;所述控制臂安装部、所述衬套套管,均设于所述纵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为一体铸造成型的空心结构,所述衬套套管和所述前悬置套管在所述纵梁上机加工成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纵梁前端的前下控制臂支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易斌,杜华,程伟,潘诤皓,袁潇俊,许健雄,顾小稳,于义长,甘福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