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及吸能结构平均压缩力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8677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8
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及吸能结构平均压缩力计算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能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吸能器吸能量较小,初始峰值力大,侧向承载较弱的问题,它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多个蜂窝块和多个泡沫填充体,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内安装有隔断板,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通过隔断板将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分隔成多个空间,多个蜂窝块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一部分空间内,多个泡沫填充体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另一部分空间内,上盖板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的一端上,下盖板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的另一端上。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average compressive force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illed with the thin wall ce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及吸能结构平均压缩力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能结构,具体涉及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及吸能结构平均压缩力计算方法,属于吸能防护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高速轨道列车为代表的交通行业有了空前的进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着交通工具数量的增多和速度的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是巨大的。交通车辆运行安全防护分为主动安全防护和被动安全防护。主动安全防护主要是指在列车正常运行中,交通事故发生之前所起到的各种保护措施,包括对道路的定期检查、各种行驶标志、交通信号灯、交警指挥等。被动安全防护是指当交通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车辆本身保护,从而避免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例如轨道交通车辆所安装的车钩、缓冲器、吸能防爬器,普通汽车所安装的保险杠、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因此作为被动安全防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碰撞缓冲吸能一直广受关注,但列车碰撞过程中,由于吸能器之间的错位碰撞,产生较大的侧向作用力,而由于铝蜂窝侧向承载较弱,导致列车碰撞过程中,铝蜂窝承受侧向力的作用,发生侧向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3)、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多个蜂窝块(4)和多个泡沫填充体(5),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内安装有隔断板,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通过隔断板将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分隔成多个空间,多个蜂窝块(4)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一部分空间内,多个泡沫填充体(5)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2)另一部分空间内,上盖板(1)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的一端上,下盖板(3)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2)的另一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3)、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多个蜂窝块(4)和多个泡沫填充体(5),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内安装有隔断板,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通过隔断板将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分隔成多个空间,多个蜂窝块(4)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一部分空间内,多个泡沫填充体(5)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2)另一部分空间内,上盖板(1)安装在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的一端上,下盖板(3)安装在梯度的厚度管体(2)的另一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第四壳体、第三壳体和第二壳体由外向内依次套装在第一壳体内,且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同轴一体设置,第一壳体的长度大于第二壳体的长度,第二壳体的长度大于第三壳体的长度,第三壳体的长度大于第四壳体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隔板(6),每个蜂窝块(4)上套装有至少两个隔板(6),每个蜂窝块(4)的侧面至带有梯度的厚度管体(2)的内壁或隔断板之间的距离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蜂窝块(4)之间通过泡沫填充体(5)分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多胞填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泡沫填充体(5)外形尺寸小于隔断板间形成的空间或沫填充体(5)外形尺寸小于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强王晨邓宗全黄江平孙朋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