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包括面套本体,面套本体包括面套表层、发热层、海绵层、外接电路,发热层包括热熔胶、发热膜、监测装置,发热膜包括印刷电路、石墨烯膜、面状电极,印刷电路按照一定的阵列相互交错且不接触地印刷在石墨烯膜上,监测装置包括限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所述限温热电偶贴合在发热层的面状电极上,外接电路包括车载接口、电源线、防水接头,限温热电偶连接串联连接印刷电路,用于感知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穿过包裹在底部绝缘层和顶部绝缘层之间的防水接头后,通过电源线与车载接口相连,车载接口与汽车控制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安装工序简单,发热速度快,无需调节空气,价格低廉,健康环保,面套发热时间快,且能节约能源。
A seat heating surface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发热面套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座椅发热面套,是车辆座椅面套表面智能温度调节对乘客以及座舱内部环境舒适性的改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汽车座椅,现有的汽车座椅一般采用皮革、纺织物为表面材料,其内填充聚氨酯发泡等材料,使座椅舒适性更佳。然而,天气寒冷时,乘客对汽车座舱温暖的微环境的渴望尽人皆知。尤其是汽车座椅,人们常常进入汽车内第一接触多是座椅,第一感受也是座椅传递,如果天冷,乘客进入汽车第一感觉希望是温暖而不是冰冷,所以进入汽车后座椅能在短时间升温,给乘客带来温暖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节能减排是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更是对绿色出行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目前汽车中左右独立型空气调节装置,虽然能够让汽车座舱的空气很快上升温,但是造成的燃油或电源消耗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汽车内舱主要还是以空调装置加热为主,不处于热空气流动方向的身体部位可能不能被加热。空调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是容易将空调滤芯上的杂质以及细菌吹出危害乘客健康,诱发呼吸道疾病;二是行驶过程中空调会使汽车玻璃蒙上水蒸气,增加了司机驾驶的危险性。因此寻找一个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升温方案来改善座椅以及座舱环境的舒适性迫在眉睫。传统的汽车座椅表面升温主要依赖于加热垫,加热垫常用电阻丝、碳纤维以及PTC等材料以及复合,座椅加热垫优点是比车内空调升温快,乘客第一感觉也是坐垫先暖和起来。但缺点也非常显著,如:1)装需要将加热垫贴在发泡上或缝在面套下面,加工工艺增加;2)热量太低,热传递到面套表面速度慢,且耗能高;3)安装布置要求过高;4)如果采用胶固定,将会有气味性以及环保影响;5)存在发热不均匀,容易产生热聚集,容易产生局部高温的问题。目前,汽车座椅面料的复合工艺正向着高性能、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石墨烯作为散热的载体,其石墨烯涂层通过导电油墨涂层导电加热后能发出6-14μm的远红外线,用于人体护理,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渗入体内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分子之间震动摩擦生热形成热反应,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达到快速暖身和理疗的效果,并且高热量能够持续供应,这是传统的电阻丝、碳纤维、PTC加热所不能达到的。专利CN206416594U(2017)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复合面料,包括柔性网状导热层。所述柔性网状导热层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粘合有竹炭纤维层和真皮层,所述柔性金属网导热层的另一侧由内向外依次粘合有铝箔层和无纺布层。所述柔性网状导热层有纵横编织的导电加热丝编制而成,存在发热丝结构发热效率低,使用寿命短,长期受压处易产生凸痕等问题。专利CN105922669A(2017)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发热面料以及其生产方法和系统。石墨烯发热面料包括发热层、设置在发热层两侧的两个绝缘层、设置在其中一个绝缘层外侧的测温层以及覆盖在测温层外侧的覆盖层。石墨烯材料可以增大发热面积,均匀加热,精确控温等优点,同时,由于实施例中只针对原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叙述,虽具有环境温度检测,但缺乏人员监测,比如汽车座椅面套发热的响应机制,而且汽车座椅买了套与其存在一定的差异。专利CN109435394A(2019)提供了一种具有温度实时监测功能的柔性石墨烯加热面料,包括加热测温层和两侧的保温层。所述面料能够针对性对局部部位区分发热,具有加热均匀,可实现精确温度控制的优点。然而,由于其加热面料的复合工艺采用粘结得到柔性石墨烯加热面料更倾向于可穿戴护具以及服装,其与座椅面套的复合工艺以及应用并没有提及。专利CN106183716B(2020)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加热板,通过远红外辐射而向乘客提供热量来改善后排乘客膝盖的寒冷问题。其中,安装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表面的加热板,虽然加热板由柔性材料制成,并具有可折叠的结构,但受座椅后表面曲面造型局限性影响,不利于整体的造型,而且安装工艺相对复杂。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当前必需一种可快速调温汽车座椅方案来解决人们寒冷出行需要,最好是一款节能减排、经济耐用、环境友好的汽车座椅面套方案。公开于本专利技术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有以下技术问题需要改善:1)解决当前汽车座椅加热比较慢问题:当前汽车座椅加热垫需要加热到要求温度至少要5分钟,并不能缓解乘客刚上车的冰冷感,容易造成乘客抱怨。2)响应节能减排号召,大力推行绿色出行的同时,该可变温座椅面加热取暖的同时,可减少空调的消耗,具有一定燃油及电力经济性。3)该可变温面套安装更简单,且安装不受座椅的造型的影响,优化了传统加热面套以及发泡之间的安装工艺。4)所述面套满足汽车要求的工艺,且不产生气味性以及电磁辐射对人身体的危害。5)本专利技术的可变温面料通过印刷电路作为主体,石墨烯发热膜组成,能得到柔性低压的发热体,即使发面套中发热层局部在使用环境的影响发生了故障,其它区域发热体还可以照常制热,不会因为小的破损而导致大面积的故障,所以相对于现有发热载体,其故障率低,稳定性更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种座椅发热面套,针对现有的发热面料电热转化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石墨烯发热面套,并结合汽车面套的加工工艺,以缓解乘客对传统加座椅加热的抱怨及优化座椅加热装置安装的步骤和达到温暖和燃油经济性共赢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包括面套本体,该面套本体设置在汽车座椅表面,所述面套本体包括面套表层1、发热层2、海绵层3、外接电路,所述发热层2包括热熔胶21、发热膜22、监测装置23,所述发热膜22包括印刷电路221、石墨烯膜222、面状电极223,所述印刷电路221按照一定的阵列相互交错且不接触地印刷在石墨烯膜222上,所述监测装置23包括限温热电偶231、温度传感器6,所述限温热电偶231贴合在发热层2的面状电极223上,能够随时监控电路各个位置的温度,便于调控和电路保护,当到达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石墨烯发热体能自动加热,高于预设的温度时,石墨烯发热体停止加热,所述外接电路包括车载接口5、电源线4、防水接头7,所述限温热电偶231连接串联连接印刷电路221,用于感知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穿过包裹在底部绝缘层和顶部绝缘层之间的防水接头7后,通过电源线4与车载接口5相连接,车载接口5与汽车控制器相连接,实现所述面套本体可变温的反馈控制。进一步,所述热熔胶可用火焰复合材料体代替。进一步,所述面套本体可整体或单独发热。进一步,所述面套本体可通过终端进行人为控制,包括对发热开关、发热区域、发热温度行为的控制。进一步,所述面套表层1由牛皮、人造革或编织面料制成。通常为卷料。进一步,所述印刷电路221的大小是根据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套本体,该面套本体设置在汽车座椅表面,所述面套本体包括面套表层、发热层、海绵层、外接电路,所述发热层包括热熔胶、发热膜、监测装置,所述发热膜包括印刷电路、石墨烯膜、面状电极,所述印刷电路按照一定的阵列相互交错且不接触地印刷在石墨烯膜上,所述监测装置包括限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所述限温热电偶贴合在发热层的面状电极上,所述外接电路包括车载接口、电源线、防水接头,所述限温热电偶连接串联连接印刷电路,用于感知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穿过包裹在底部绝缘层和顶部绝缘层之间的防水接头后,通过电源线与车载接口相连接,车载接口与汽车控制器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套本体,该面套本体设置在汽车座椅表面,所述面套本体包括面套表层、发热层、海绵层、外接电路,所述发热层包括热熔胶、发热膜、监测装置,所述发热膜包括印刷电路、石墨烯膜、面状电极,所述印刷电路按照一定的阵列相互交错且不接触地印刷在石墨烯膜上,所述监测装置包括限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所述限温热电偶贴合在发热层的面状电极上,所述外接电路包括车载接口、电源线、防水接头,所述限温热电偶连接串联连接印刷电路,用于感知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穿过包裹在底部绝缘层和顶部绝缘层之间的防水接头后,通过电源线与车载接口相连接,车载接口与汽车控制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胶可用火焰复合材料体代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发热面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套本体可整体或单独发热。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达,李展飞,易辉,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座椅台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