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386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座椅面套包覆在座椅发泡外部,座椅发泡上开设有吊紧槽,所述吊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与所述吊紧槽之间,吊紧结构包括:预埋于吊紧槽下方部位内的钢丝、与钢丝连接的连接件及设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面套之间的吊紧条,所述吊紧条包括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二片体长度适配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且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片体的顶面,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面套固定,所述第一片体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片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勾接所述连接孔后与所述钢丝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吊紧条的高度小于现有技术中吊紧条的高度,且不会导致打断缝线,尤其适用于发泡厚度较薄时的面套吊紧需求。

Lifting structure of car seat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图2所示,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塑料吊紧条1,由两部分组成,11为塑料体,12为无纺布,无纺布12上开设装配孔121,两者通过熔融组合在一起,吊紧条1的高度H1一般不小于25mm,如果将现有吊紧条1的高度做到20mm,同时在无纺布12上开设装配孔121便于装配,装配孔121的高度为5mm,由于缝线10在缝制过程中会产生缝距偏差,缝距在超差的情况下,缝线10有可能从装配孔121中穿过,这样在装配过程中,C形环14穿过装配孔121时,会将缝线10打断,造成缝线10断裂,所以吊紧条1的高度H1一般不小于25mm。吊紧条1的使用方法如图3所示,将吊紧条1通过缝线10缝于面套13的缝头末端。面套13在装配时,通过C形环14将塑料吊紧条1的塑料体11与座椅发泡15中预埋的钢丝151固定在一起,起到面套吊紧的效果。为满足正常的缝纫和装配要求,如图3所示,一般塑料吊紧条1与面套13缝合的高度H2为8-10mm,由于塑料吊紧条1的高度H1最小为25mm,那么发泡15表面到预埋钢丝51的高度H3至少为20-25mm,才可以实现理想的面套吊紧效果。但是某些情况下,留给发泡15的布置空间较小,发泡15的厚度H4必须尽量做薄,因此无法满足最低20mm的H3高度要求,进而面套吊紧效果不佳。现有的装配孔121设于无纺布12上,容易变形损坏,导致C形环连接位置改变,影响面套吊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解决现有的吊紧条高度较高,在发泡厚度要求做薄时,现有的吊紧条无法实现理想的面套吊紧效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座椅面套包覆在座椅发泡外部,所述座椅发泡上开设有吊紧槽,所述吊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与所述吊紧槽之间,所述吊紧结构包括:间隔预埋于所述吊紧槽下方的部位内的钢丝、套设于所述钢丝上的连接件及设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之间的吊紧条,所述吊紧条包括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二片体长度适配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片体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片体的顶面,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面套固定,所述第一片体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片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勾接所述连接孔后与所述钢丝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片体为刚性片体。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体为柔性片体。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为PP构件,所述第二片体为无纺布。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的高度不小于8mm。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体顶缘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片体底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6mm。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体顶缘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片体底缘之间的距离为16~25mm。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吊紧槽的深度为10~15mm。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体贴合于所述第一片体设置,所述第二片体上对应所述连接孔的位置对应开孔。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吊紧条与现有技术的吊紧条缝制和装配方法一致,无需特殊工装和工具,座椅面套固定结构采用成熟生产工艺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生产和使用难度较低,无需增加额外人工成本。(2)本技术吊紧条第一片体为刚性片体,第一片体上开设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连接件连接以将座椅面套吊紧于吊紧槽上方,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孔设于无纺布上的构造,通过将连接孔设于第一片体上,缩短了第二片体的高度,使得吊紧条的整体高度缩小,进而能够在座椅发泡厚度较薄时,满足面套吊紧的要求。(3)本技术第二片体为柔性片体,便于缝合针穿入使得第二片体与座椅面套固定,所述柔性片体高出所述刚性片体的顶端,使得在进行缝合时,由于刚性片体对缝合针的限制,缝线不会穿入刚性片体及的连接孔内,进而不会与连接孔内的连接件接触,避免了缝线被连接件打断。(4)本技术吊紧条的高度小于现有技术中吊紧条的高度,吊紧槽的深度也小于现有技术吊紧槽的深度,尤其适用于发泡厚度较薄时的面套吊紧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吊紧条与缝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视角的吊紧条与缝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吊紧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吊紧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吊紧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吊紧条的主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图6中A-A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吊紧条与缝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吊紧条与缝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现有技术:缝线10;塑料体11;无纺布12;装配孔121;面套13;C形环14;发泡15;钢丝151;吊紧条的高度H1;缝头宽度H2;发泡顶面至钢丝的高度H3;发泡厚度H4;装配孔的高度H121;本技术:座椅发泡2;吊紧槽21;钢丝22;座椅面套3;连接件4;吊紧条5;第一片体51;连接孔511;第二片体52;缝线521;吊紧条的高度H1’;第一片体的高度H11;第二片体的高度H12;缝头宽度H2’;发泡顶面至钢丝的高度H3’;发泡厚度H4;连接孔的高度H511。具体实施方式为利于对本技术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座椅面套3包覆在座椅发泡2外部,所述座椅发泡2上开设有吊紧槽21,所述吊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座椅面套3的拼接部位与所述吊紧槽21之间,所述吊紧结构包括:间隔预埋于所述吊紧槽21下方的部位内的钢丝22、套设于所述钢丝22上的连接件4及设于所述连接件4与所述座椅面套3的拼接部位之间的吊紧条5,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吊紧条5包括第一片体51及第二片体52,所述第二片体52长度适配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片体51的一侧,所述第二片体52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片体51的顶面,所述第二片体52与所述面套固定,具体地,所述第二片体52朝向面套裁片的一侧弯折并通过缝线521与面套缝头末端固定,所述第一片体51上间隔开设有用于面套装配的连接孔511,所述第一片体51通过所述连接件4勾接所述连接孔511后与所述钢丝22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体52贴合于所述第一片体51设置,所述第二片体52上对应所述连接孔511的位置对应开孔以供连接件4穿入。本技术第一片体51、第二片体52均为长方形片状,连接孔511为长方形孔,所述连接孔511也可以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所述连接孔511开设于第一片体51的顶部;与现有技术的塑料体截面呈圆形相比,加工工艺简单。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片体51为刚性片体,所述第二片体5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座椅面套包覆在座椅发泡外部,所述座椅发泡上开设有吊紧槽,所述吊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与所述吊紧槽之间,所述吊紧结构包括:间隔预埋于所述吊紧槽下方的部位内的钢丝、套设于所述钢丝上的连接件及设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之间的吊紧条,其特征在于,/n所述吊紧条包括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二片体长度适配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片体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片体的顶面,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面套固定,所述第一片体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片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勾接所述连接孔后与所述钢丝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座椅面套包覆在座椅发泡外部,所述座椅发泡上开设有吊紧槽,所述吊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与所述吊紧槽之间,所述吊紧结构包括:间隔预埋于所述吊紧槽下方的部位内的钢丝、套设于所述钢丝上的连接件及设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椅面套的拼接部位之间的吊紧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紧条包括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二片体长度适配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片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片体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片体的顶面,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面套固定,所述第一片体上间隔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片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勾接所述连接孔后与所述钢丝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片体为刚性片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面套吊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片体为柔性片体。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程陈婧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安道拓烟台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