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591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的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包括可移动座椅和座椅导轨组件;座椅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车内底板上的车内支撑架,以及不使用时折叠收入车内的外露支撑架;可移动座椅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座椅主体、多自由度支撑结构、底盘,所述底盘上设有与外露支撑架、车内支撑架滚动配合的滚动组件,底盘上自带有驱使滚动组件进行滚动的动力单元,多自由度支撑结构设置为可变形结构并用于调整座椅主体的位姿。便于腿部残疾的使用者舒服地进出车厢,并且可移动座椅具有多自由度的调节功能,保障乘坐的舒适度。

A multifunctional assistant robot for the disabled without le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辅助残疾人上下车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逻辑化方面的突破,轮椅开始摆脱传统纯机械、靠人手臂提供动力的束缚,在车载感应器与轮椅感应器相互感应下,可轻松的实现轮椅与车载轨道对接,完成轮椅上下车的动作,且轮椅采用Z字型结构作为轮椅主体部分,利用其结构上易拉伸的特点,结合平衡感应装置,以伺服电机作为动力,可随时调整乘员座椅状态,使其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且可根据不同身高乘员调整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本起步就较晚,无腿残疾人驾车辅助机器人领域也是如此,智能化程度不高,且目前无腿残疾人上下车辅助轮椅的运动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一个完备的集成运动控制系统来保证运动平稳性和定位准确性,但由于轮椅设计时难以克服乘员与轮椅同时进入车厢和保障乘员使用的便捷性问题,导致此类轮椅运动方式单一,难以人、轮椅一体化进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便于腿部残疾的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座椅(2)和座椅导轨组件;/n所述座椅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车内底板(5)上的车内支撑架(4),以及不使用时折叠收入车内的外露支撑架(1),所述外露支撑架(1)在使用时展开于车外并支撑地面,与车内支撑架(4)一同导引可移动座椅(2)出入车厢;/n所述可移动座椅(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座椅主体(201)、多自由度支撑结构、底盘(217),所述底盘(217)上设有与外露支撑架(1)、车内支撑架(4)滚动配合的滚动组件,所述底盘(217)上自带有驱使滚动组件进行滚动的动力单元,所述多自由度支撑结构设置为可变形结构并用于调整座椅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座椅(2)和座椅导轨组件;
所述座椅导轨组件包括安装在车内底板(5)上的车内支撑架(4),以及不使用时折叠收入车内的外露支撑架(1),所述外露支撑架(1)在使用时展开于车外并支撑地面,与车内支撑架(4)一同导引可移动座椅(2)出入车厢;
所述可移动座椅(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座椅主体(201)、多自由度支撑结构、底盘(217),所述底盘(217)上设有与外露支撑架(1)、车内支撑架(4)滚动配合的滚动组件,所述底盘(217)上自带有驱使滚动组件进行滚动的动力单元,所述多自由度支撑结构设置为可变形结构并用于调整座椅主体(201)的位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露支撑架(1)一端上下翻转地连接车内支撑架(4)一端,所述外露支撑架(1)另一端在使用时支撑地面,在车内底板(5)上设有用于驱使外露支撑架(1)进行上下翻转的翻转收放机构(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组件包括两对与底盘(217)的动力单元传动连接的滚轮(218),两对滚轮(218)分处底盘(217)前后侧,每个滚轮(218)的外侧轴端均同轴套装有外齿轮(219),所述外露支撑架(1)包括外支架主板(101),以及一对分别处于外支架主板(101)两侧的车外齿条(102),两车外齿条(102)上下转动地连接车内支撑架(4),每个车外齿条(102)均啮合、支撑两个同侧的外齿轮(219);在可移动座椅(2)出入车厢的过程中,所述滚轮(218)在车内底板(5)和外支架主板(101)上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无腿残疾人行驶及上下车的辅助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每个滚轮(218)的内侧轴端均同轴套装有内齿轮(220),所述车内支撑架(4)包括一对固定在车内底板(5)上的车内齿条(4a),两车外齿条(102)分别上下转动地连接两车内齿条(4a),每个车内齿条(4a)均啮合、支撑两个同侧的内齿轮(220);两车内齿条(4a)的水平方向间距小于两车外齿条(102)的水平方向间距,并且同侧的车内齿条(4a)与车外齿条(102)之间存在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佳新杨鸣刘爽吕超王爽李思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