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485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包括U型导流槽,所述U型导流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U型导流槽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所述U型导流槽的底部设置有沿其底部滑动的推杆组合,所述推杆组合包括中心轴和固定连接在中心轴上的推屑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穿过隔板上的开孔并通过连接部与油缸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U型导流槽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防倒退挂钩组合;所述U型导流槽的顶部上开口放置于机床排屑口下方;所述U型导流槽的顶部上开口下方的防倒退挂钩组合不包括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故障率低,便于维修,不产生噪音,不存在排屑死角和排屑堵塞。

An improved pusher type chip removal gro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
本技术涉及汽车轮毂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
技术介绍
锻造铝合金轮毂具有强度高、轻便节能等优点,但同时因其本身韧性强,机加工后的铝屑形成带状,互相缠绕成团,又因轮毂加工的部位不同,产生的铝屑有条状、团状和颗粒状碎屑混杂在一起,用常规的装备,很难实现把各种状态的铝屑,同时自动输送到指定处理区,而现代化的机加工生产现场,实现铝屑集中自动输送,是必须要解决的行业难题。目前,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毛坯进行车削加工会产生大量的铝屑,机床上安装有排屑器,将铝屑排出,通过排屑槽输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回收送入熔炼炉熔融后作为原料重新使用。现有的排屑槽存在运动部件多,维修难度大,运行过程噪音较大,并且铝屑输送过程容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可以解决现有排屑槽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大、噪音大和排屑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包括U型导流槽,所述U型导流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U型导流槽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所述U型导流槽的底部设置有沿其底部滑动的推杆组合,所述推杆组合包括中心轴和固定连接在中心轴上的推屑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穿过隔板上的开孔并通过连接部与油缸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U型导流槽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防倒退挂钩组合;所述防倒退挂钩组合包括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一倒刺、第二倒刺、第三倒刺和第四倒刺,所述第一倒刺、第二倒刺、第三倒刺和第四倒刺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在U型导流槽的左右侧壁上,所述第一倒刺、第二倒刺、第三倒刺和第四倒刺在左右侧壁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倒刺、第二倒刺、第三倒刺和第四倒刺的一边在朝向U型导流槽呈开口状态的一端,分别与U型导流槽的左右侧壁形成锐角空隙;所述U型导流槽的顶部上开口放置于机床排屑口下方;所述U型导流槽的顶部上开口下方的防倒退挂钩组合不包括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进一步地,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一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一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四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四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一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一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为290mm;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二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为300mm;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三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为400mm;位于U型导流槽左侧壁上的第四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右侧壁上的第四倒刺伸入U型导流槽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为350mm。进一步地,所述推杆组合的中心轴穿过隔板上的开孔的一端为光轴,所述中心轴的其余长度上均布设置有推屑头,推杆组合3带有推屑头5的一端在最大行程时不能伸出U型导流槽1之外。进一步地,相邻推屑头之间的距离为1000mm。进一步地,所述推屑头主要包括上推板、左下推板、右下推板和平面推板,所述上推板、左下推板、右下推板和平面推板固定连接在中心轴上,所述左下推板和右下推板相对于中心轴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上推板在朝向U型导流槽呈开口状态的一端,与中心轴形成锐角空隙;所述左下推板和右下推板在朝向U型导流槽呈开口状态的一端,呈锯齿形状;所述平面推板在朝向U型导流槽呈开口状态的一端,与中心轴呈钝角形状;所述平面推板和中心轴与U型导流槽的底部相接触且与其底部形状相适应。进一步地,所述U型导流槽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8°,且开口端低于另一端;所述U型导流槽的开口端与铝屑回收处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油缸的活塞杆的往返运动行程为120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推屑头与倒刺相结合实现排屑,故障率低,便于维修,噪音小,不存在排屑死角和排屑堵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向视图;图3为推杆组合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的B-B向放大视图;图5为图3中的C向局部放大视图。图中:1、U型导流槽;2、隔板;3、推杆组合;4、中心轴;5、推屑头;6、连接部;7、油缸;8、防倒退挂钩组合;9、第一倒刺;10、第二倒刺;11、第三倒刺;12、第四倒刺;13、上推板;14、左下推板;15、右下推板;16、平面推板;17、落屑槽;18、轮毂加工机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包括U型导流槽1,所述U型导流槽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隔板2,阻止铝屑从隔板2一端排出,所述U型导流槽1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铝屑从这一端排出到铝屑回收处;所述U型导流槽1的底部设置有沿其底部滑动的推杆组合3,所述推杆组合3包括中心轴4和固定连接在中心轴4上的推屑头5;所述中心轴4的一端穿过隔板2上的开孔并通过连接部6与油缸7的活塞杆相连接,连接部6可以采用万向联轴节或者其他方式来实现;所述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防倒退挂钩组合8。所述防倒退挂钩组合8包括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在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在左右侧壁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的一边在朝向U型导流槽1呈开口状态的一端,分别与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形成锐角空隙。这个锐角空隙的作用是,当推屑头5处于返回行程中,倒刺的锐角空隙钩拉住铝屑,以防止铝屑跟随推屑头5倒退。所述U型导流槽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使U型导流槽1形成封闭的地下输送通道,U型导流槽1的顶部还设置有上开口,其上开口设置于机床排屑口下方,也即轮毂加工机床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包括U型导流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导流槽(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隔板(2),所述U型导流槽(1)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所述U型导流槽(1)的底部设置有沿其底部滑动的推杆组合(3),所述推杆组合(3)包括中心轴(4)和固定连接在中心轴(4)上的推屑头(5);所述中心轴(4)的一端穿过隔板(2)上的开孔并通过连接部(6)与油缸(7)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防倒退挂钩组合(8);/n所述防倒退挂钩组合(8)包括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在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在左右侧壁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的一边在朝向U型导流槽(1)呈开口状态的一端,分别与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形成锐角空隙;/n所述U型导流槽(1)的顶部上开口放置于机床排屑口下方;所述U型导流槽(1)的顶部上开口下方的防倒退挂钩组合(8)不包括第一倒刺(9)和第二倒刺(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包括U型导流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导流槽(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隔板(2),所述U型导流槽(1)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所述U型导流槽(1)的底部设置有沿其底部滑动的推杆组合(3),所述推杆组合(3)包括中心轴(4)和固定连接在中心轴(4)上的推屑头(5);所述中心轴(4)的一端穿过隔板(2)上的开孔并通过连接部(6)与油缸(7)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防倒退挂钩组合(8);
所述防倒退挂钩组合(8)包括呈三角形形状的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在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上,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在左右侧壁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倒刺(9)、第二倒刺(10)、第三倒刺(11)和第四倒刺(12)的一边在朝向U型导流槽(1)呈开口状态的一端,分别与U型导流槽(1)的左右侧壁形成锐角空隙;
所述U型导流槽(1)的顶部上开口放置于机床排屑口下方;所述U型导流槽(1)的顶部上开口下方的防倒退挂钩组合(8)不包括第一倒刺(9)和第二倒刺(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屑槽,其特征在于,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一倒刺(9)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一倒刺(9)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二倒刺(10)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二倒刺(10)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
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二倒刺(10)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二倒刺(10)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三倒刺(11)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三倒刺(11)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
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三倒刺(11)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三倒刺(11)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U型导流槽(1)左侧壁上的第四倒刺(12)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与位于U型导流槽(1)右侧壁上的第四倒刺(12)伸入U型导流槽(1)中的顶点相互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推杆式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彦可王卫国张慧娜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陆星轮毂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