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车道辅助线和第二车道辅助线,第一车道辅助线和第二车道辅助线之间的区域为测量区,测量区内设置有压力感应区和称重秤台,测量区上方设置有第三摄像单元和升降挡杆,压力感应区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摄像单元和第二摄像单元,压力感应区、称重秤台、第三摄像单元和升降挡杆沿车辆在测量区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通过测量区的车辆的轴型、车辆载重、车辆轴重,为道路养护提供依据,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of road traffic volume and axle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
本技术属于交通载荷特性监测
,具体涉及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规模的迅猛增加,车辆大型化、交通量增长、超载严重等问题造成的路面损坏成为高速公路交通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交通荷载循环作用对路面造成的疲劳破坏尤其严重。交通荷载是路面结构和路面材料设计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不同交通特性的巨大差异性和特定时期路面结构的单一性造成了路用性能和性能需求间的矛盾,因此,对交通特性把握的准确性是保证路面结构合理、稳定和经济的前提。针对我国目前的道路设计方法中将设计年限内的混合交通换算为一个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用于设计的状况,采用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的方法并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描述交通载荷特性,制约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统计,确定每类车型的各种轴载在不同轴重区间的分布比例,无疑比传统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的方法能更加全面、精确地反映交通载荷特性。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车道辅助线和第二车道辅助线,第一车道辅助线和第二车道辅助线之间的区域为测量区,测量区内设置有压力感应区和称重秤台,测量区上方设置有第三摄像单元和升降挡杆,压力感应区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摄像单元和第二摄像单元,压力感应区、称重秤台、第三摄像单元和升降挡杆沿车辆在测量区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如上所述的压力感应区铺设有驼峰式橡胶减速带,驼峰式橡胶减速带上均匀布设有压电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第一摄像单元和第二摄像单元对道路交通量进行实时监测统计,通过压力感应区的压电传感器对轴重进行实时监测统计,通过称重秤台对车辆载重进行实时监测统计,能够解决目前道路设计中缺乏长期、连续、系统化轴载数据的问题。2、可以通过称重秤台对车辆载重进行监控,并将车辆载重返回至数据处理单元,监控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处理单元获得的车辆载重,判断是否需要降下升降挡杆,当车辆载重超载时,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电动执行机构下降升降挡杆。3、通过压力感应区的压电传感器对轴重进行实时监测能够获得车型的各种轴载在不同轴重区间的分布比例,提供有效的道路养护依据,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测量区;101-第一车道辅助线;102-第二车道辅助线;201-第一摄像单元;202-第二摄像单元;3-压力感应区;4-称重秤台;5-电机执行机构;6-数据处理单元;7-立杆;8-升降挡杆;9-通讯线;10-第三摄像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之间的区域为测量区1,测量区1内设置有压力感应区3和称重秤台4,测量区1上方设置有第三摄像单元10和升降挡杆8,压力感应区3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摄像单元201和第二摄像单元202,压力感应区3、称重秤台4、第三摄像单元10和升降挡杆8沿车辆在测量区1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称重秤台4、第一摄像单元201、第二摄像单元202以及立杆7上设置的第三摄像单元10通过通讯线9与立杆7上设置的数据处理单元6连接,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通讯线9与电机执行机构5连接,电机执行机构5能够驱动升降挡杆8的升降。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称重秤台4获得车辆的载重,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第一摄像单元201、第二摄像单元202采集车辆图像,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第三摄像单元10对车辆的车牌进行拍照,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电机执行机构5驱动升降挡杆8的升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之间的宽度为3.75米,立杆7高度为6.5米。压力感应区3均匀布置有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敷设在驼峰式橡胶减速带上,驼峰式橡胶减速带直接铺设在压力感应区3使用。压电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单元6连接,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压电传感器获得车辆的轴重。第一摄像单元201、第二摄像单元202、第三摄像单元10均采用变焦镜头。焦距3.5~16mm范围可调。优选的,数据处理单元6采用CAN总线通讯,通过通讯线9分别与压电传感器、称重秤台4、第一摄像单元201、第二摄像单元202、第三摄像单元10和电机执行机构5连接。称重秤台4采用集成式传感模块,预留通讯接口。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本技术在使用时,车辆在第一车道辅助线101、第二车道辅助线102的引导下进入测量区1,在通过压力感应区3时,第一摄像单元201、第二摄像单元202采集车辆图像,车辆图像反映轮胎位置、轴型等信息,压力感应区3中的压电传感器采集压力信号,车辆图像和压力信号通过通讯线9传输给立杆7上的数据处理单元6,数据处理单元6将采集的压力信息(反映轴载)和车辆图像发送到监控人员以及上级指挥中心。车辆通过称重秤台4时,数据处理单元6通过称重秤台4获取车辆载重,监控人员根据数据处理单元6获得的车辆载重与预设的载重阈值比较,若车辆载重超过载重阈值,则监控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单元6控制电机执行机构5,进而驱动升降挡杆8的下降并及时通知交通部门进行处理。监控人员还可以通过立杆7上的第三摄像单元10对车辆载重超过载重阈值的车辆进行拍照,获得车牌信息。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其特征在于,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之间的区域为测量区(1),/n测量区(1)内设置有压力感应区(3)和称重秤台(4),测量区(1)上方设置有第三摄像单元(10)和升降挡杆(8),压力感应区(3)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摄像单元(201)和第二摄像单元(202),压力感应区(3)、称重秤台(4)、第三摄像单元(10)和升降挡杆(8)沿车辆在测量区(1)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n压力感应区(3)铺设有驼峰式橡胶减速带,驼峰式橡胶减速带上均匀布设有压电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通量及轴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其特征在于,第一车道辅助线(101)和第二车道辅助线(102)之间的区域为测量区(1),
测量区(1)内设置有压力感应区(3)和称重秤台(4),测量区(1)上方设置有第三摄像单元(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昭,陈志寿,刘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