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闽江学院专利>正文

超临界CO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448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超临界CO

Supercritical C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涉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
技术介绍
肿瘤转移是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90%以上的肿瘤病人死于肿瘤转移而不是原发性肿瘤(HanahanandWeinberg2011,SethiandKang2011)。目前中国肿瘤手术后的生存者估计至少在2000万以上,他们面临着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而传统的“抗癌药”由于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肿瘤转移。Morgan等对1990-2004年的22次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抗癌药”仅能使肿瘤病人5年存活率增加2.1%(Morgan,Wardetal.2004)。早期使用化疗药不能预防肿瘤的转移,反而会加速肿瘤生长。Sharouni等临床研究发现药物化疗可加速非小细胞肺癌再增生,化疗组病人肿瘤体积翻倍时间反而比未接受化疗的病人显著缩短(ElSharouni,Kaletal.2003)。Rustin等2010年在Lancet上报道过(Rustin,vanderBurgetal.2010),卵巢癌病人的早期化疗组和延期化疗组的存活期中值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早期化疗组病人的存活期中值反而缩短了2个月,提示人们“抗癌药”不仅不能抑制肿瘤转移,而且对人的毒副作用绝对不可小视。然而,目前没有可预防肿瘤转移的药物用于临床。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到肿瘤细胞骨架重排、变形,从细胞外基质脱落的肿瘤细胞,正常情况下会失巢凋亡(Anoikis),然而极少的一部分肿瘤细胞会发生变异,细胞表面整合素改变,适应所在的环境,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抵抗失巢凋亡。发生变异的肿瘤细胞可能会突破基底膜,侵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形成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onTumorCells,CTCs),之后可能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相互作用后穿出脉管系统,滞留在特定组织或器官,肿瘤细胞在新组织或器官进行增殖及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转移灶。发生变异的肿瘤细胞可能会进入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是否粘附到血管内皮成为肿瘤转移的关键一步,取决于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特定的粘附分子的表达,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的表达,及一系列的生存信号,致癌基因,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及生长因子受体相关酶的变异或表达。现有生物抗癌技术一般从肿瘤细胞的角度论述预防肿瘤转移,但实际运用中,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特别针对肿瘤切除手术后,对于预防肿瘤再转移的实际效果有限,且针对肿瘤细胞往往单靶点的,肿瘤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无法达到真正的预防肿瘤再转移。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还未有从肿瘤细胞所在微环境的角度预防肿瘤转移,以同时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及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出发有效全面抑制肿瘤术后再转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该应用从肿瘤细胞所在微环境的角度预防肿瘤转移,以同时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及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解决肿瘤细胞耐药性问题,多靶点安全有效全面抑制肿瘤术后再转移。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将该丹参提取物应用于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的转移;所述肿瘤细胞为循环肿瘤细胞。进一步的,所述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或结肠癌中的任一种循环肿瘤细胞。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通过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应用于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转移的产品或者制备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转移产品中。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各成分之间从多个通路调节循环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蛋白,阻碍循环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粘附,降低循环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的能力,促进循环肿瘤细胞发生失巢凋亡,从而抑制循环肿瘤细胞的迁移预防肿瘤再转移。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上粘附蛋白ICAM、E-Selectin的表达,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粘附内皮细胞。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上粘附蛋白CD29integrinβ1的表达,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粘附内皮细胞。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取丹参粉末200g,加入60ml无水乙醇,置于超临界萃取釜中,固定分离釜压力10MPa,温度50℃;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为15kg/h,萃取时间120min。进一步的,所述丹参提取物的成分包括丹参酮IIA、丹参酮IIB、丹参酮I、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酮甲酯、丹参新酮、紫丹参甲素、丹参醇I、丹参醇II、异丹参酮、丹参酚、丹参酚酸、丹参二醇A、丹参二醇B、丹参内脂以及原儿茶醛。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肿瘤细胞所在微环境,特别针对进入血管的循环肿瘤细胞,通过丹参提取物调节循环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蛋白以及肿瘤细胞所在的微环境——降低微环境中血小板的活性,使得血小板作为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桥梁作用降低。另外,丹参提取物调节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蛋白。以上几种途径综合起来降低肿瘤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作用,预防了肿瘤切除手术的后续肿瘤细胞穿过内皮细胞发生组织转移提供。丹参提取物预防肿瘤手术后发生再转移的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性和侵袭性。促进肿瘤细胞脱离细胞外基质后失巢凋亡。调节进入脉管系统的循环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粘附性。减少CTC与血小板的粘附,阻碍CTC粘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促进循环肿瘤细胞失巢凋亡。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丹参提取物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有效调节多个通路及多种蛋白,抑制肿瘤细胞EMT过程,调节多种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酶及整合素的表达,调节Bcl-2家族多种蛋白(Bcl-2、Bax、Bim、Bad等),抑制粘着班激酶(FAK),抑制整合素相关激酶(ILK),抑制PI3K/Akt通路,抑制MAPK通路,减少多种生长因子受体被激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DGFR)、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调节多种与肿瘤转移相关的整合素表达水平,调节多种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过程的调控,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等。通过这些途径使进入循环系统的CTC减少与血小板的粘附,无法粘附血管内皮从而导致CTC失巢凋亡,有效预防循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寻找多通路调节,多靶点治疗的药物有效解决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问题。丹参提取物成分之间可以相互协作配合,从多个通路调节循环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蛋白,减少CTC与血小板的粘附,降低CTC与血管内皮粘附的能力,促进循环肿瘤细胞发生失巢凋亡,达到预防CTC再转移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A、图1B及图1C为本专利技术丹参提取物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图;图2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超临界CO

【技术特征摘要】
1.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该丹参提取物应用于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的转移;
所述肿瘤细胞为循环肿瘤细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或结肠癌中的任一种循环肿瘤细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丹参提取物通过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应用于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转移的产品或者制备预防肿瘤切除手术后肿瘤细胞转移产品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丹参提取物各成分之间从多个通路调节循环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蛋白,阻碍循环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粘附,降低循环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的能力,促进循环肿瘤细胞发生失巢凋亡,从而抑制循环肿瘤细胞的迁移预防肿瘤再转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提取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力李飞杨卢余盛林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闽江学院福州大学南京力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