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415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所述的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定义见说明书。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组合物能对克林霉素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产生协同的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指数CI<1),动物试验则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协同的抗菌作用。

Anti acn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lipase inhibitor and alcohol compou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
技术介绍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长春理工大学2014届硕士毕业生闫斯楠在其硕士论文《痤疮丙酸杆菌中脂肪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应用》援引相关文献指出,痤疮丙酸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主要生存于人类皮肤毛囊及皮脂腺滤泡,是机会性致病菌。其特殊的生理生化性质决定其复杂的致病机制,进而导致痤疮及手术感染等多种临床病症。现己明确痤掩的发生与皮脂分泌的过多、毛囊皮脂腺的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炎症反应大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痤疮真正的启动机制仍不确定。尽管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病,但仍有部分证据显示痤掩丙酸杆菌只会引发痤掩的炎症而并非是导致痤疮的真正原因。但从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酯酶可水解多种三酰甘油,产生多碳链长度为个碳原子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能够引起粉刺而产生炎症刺激,由此,痤疮丙酸杆菌可产生很多种胞外酶,其中就包括脂肪酶。中国专利CN110746381A披露了结构如下式所示的脂肪酶抑制剂化合物Ⅰ对多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其中,256.71μM浓度下的化合物Ⅰ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率为34.54%,而500μM浓度下的抑制率最高,但也仅为48.69%。说明化合物Ⅰ作为脂肪酶抑制剂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抗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前期研究发现,结构如下所示的脂肪酶抑制剂化合物Ⅱ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甘油是常用的辅料之一,虽然自身也具有防腐作用,但需要浓度达到30%以上才能发挥其防腐作用,而高浓度下的甘油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FDA的InactiveIngredientSearchforApprovedDrugProducts数据库显示,甘油在外用制剂中的最大允许用量较低。所以甘油在FDA允许用量范围内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SulzbergerM等人的研究(JDermatolSci.2016Aug;83(2):159-61)显示癸二醇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的生物膜形成;RamanA等人的研究(LettApplMicrobiol.1995Oct;21(4):242-5)证实披露了4-萜品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在0.08-0.16%(v/v)范围内。LoveySharma等人的研究(CurrentTrendsinBiotechnologyandPharmacy.2018,12(4)355-366)结果显示,富含植物甾醇的Embliicaofficinalis甲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与MBC均为0.0312mg/mL;A.A.Hamdy等人的研究(SouthAfricanJournalofBotany109(2017)90–95)结果显示,β-谷甾醇在50μg/mL浓度下对痤疮丙酸杆菌无抑制作用;JohnJ.Docherty等人的研究(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doi:10.1093/jac/dkm099)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IC50在60~100μg/mL之间;刘文彬等人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212-216.)结果显示,薄荷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为6250μg/mL;LimYH等人的研究(JMicrobiol.2007Oct;45(5):473-7.)结果显示,莰菲醇对克林霉素敏感性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与MBC值分别≤32μg/mL与≤128μg/mL,而对克林霉素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与MBC值则分别≤64μg/mL与≤256μg/mL;ParkJ等人的研究(EurJPharmacol.2004Aug2;496(1-3):189-95.)结果显示,木兰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为9μg/mL;PechèreM等人的研究(Dermatology.2002;205(2):153-8.)视黄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128μg/mL;PilanthanaLertsatitthanakorn等人的研究(JournalofEssentialOilResearch.Volume22,2010-Issue3.Pages270-274)结果显示香茅醇与香叶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为1.95与0.78μg/mL。综上所述,脂肪酶抑制剂与所述的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丙酸杆菌活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所述的组合物能对痤疮丙酸杆菌产生协同的抑制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酶抑制剂是选自结构如下所示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中的一种:所述的醇类化合物是选自1,10-癸二醇、1,2-丁二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2,3-丁二醇、2,6-二甲基-7-辛烯-2-醇、2-苄基庚醇、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2-油酰胺基-1,3-十八烷二醇、3-己烯醇、3-甲氧基丁醇、4-叔丁基环己醇、4-萜品醇、7-脱氢胆甾醇、C12-13醇、C12-15醇、C12-16醇、C14-18烷甘醇、C14-22醇、C16-17支链脂肪醇、C20-22醇、C20-40醇、C30-50醇、C6-12全氟代烷基乙醇、C9-13氟代醇、n-丁醇、o-伞花烃-5-醇、PEG-10丙二醇、PEG-10大豆甾醇、PEG-10油菜籽甾醇、PEG-10植物甾醇、PEG-20大豆甾醇、PEG-20植物甾醇、PEG-25大豆甾醇、PEG-25植物甾醇、PEG-25植物甾烷醇、PEG-30大豆甾醇、PEG-30植物甾醇、PEG-5大豆甾醇、PEG-5油菜籽甾醇、PEG-5植物甾醇、PPG-10丁二醇、PPG-75-PEG-300己二醇、β-谷甾醇、氨基丙二醇、氨甲基丙醇、氨甲基丙二醇、氨乙基丙二醇、白藜芦醇、薄荷醇、薄荷氧基丙二醇、苯丙醇、苯甲醇、苯氧基丙二醇、苯氧乙醇、苯氧异丙醇、苯乙醇、变性乙醇、丙醇、丙二醇、赤藓醇、胆甾醇、稻(ORYZASATIVA)糠甾醇、丁二醇、丁基辛醇、丁氧基双甘醇、丁氧基乙醇、二甘醇、二甲基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醇、二硫杂辛二醇、二氯苯甲醇、二氢胆甾醇、二氢羊毛甾醇、二乙酰基苯甲酰基香豌豆醇、二乙氧基二甘醇、二油基生育酚甲基硅烷醇、泛醇、芳樟醇、甘油、橄榄油醇、庚基十一醇、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硅烷三醇、癸醇、癸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酶抑制剂是选自结构如下所示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中的一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脂肪酶抑制剂与醇类化合物的抗痤疮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酶抑制剂是选自结构如下所示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中的一种:



所述的醇类化合物是选自1,10-癸二醇、1,2-丁二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2,3-丁二醇、2,6-二甲基-7-辛烯-2-醇、2-苄基庚醇、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2-油酰胺基-1,3-十八烷二醇、3-己烯醇、3-甲氧基丁醇、4-叔丁基环己醇、4-萜品醇、7-脱氢胆甾醇、C12-13醇、C12-15醇、C12-16醇、C14-18烷甘醇、C14-22醇、C16-17支链脂肪醇、C20-22醇、C20-40醇、C30-50醇、C6-12全氟代烷基乙醇、C9-13氟代醇、n-丁醇、o-伞花烃-5-醇、PEG-10丙二醇、PEG-10大豆甾醇、PEG-10油菜籽甾醇、PEG-10植物甾醇、PEG-20大豆甾醇、PEG-20植物甾醇、PEG-25大豆甾醇、PEG-25植物甾醇、PEG-25植物甾烷醇、PEG-30大豆甾醇、PEG-30植物甾醇、PEG-5大豆甾醇、PEG-5油菜籽甾醇、PEG-5植物甾醇、PPG-10丁二醇、PPG-75-PEG-300己二醇、β-谷甾醇、氨基丙二醇、氨甲基丙醇、氨甲基丙二醇、氨乙基丙二醇、白藜芦醇、薄荷醇、薄荷氧基丙二醇、苯丙醇、苯甲醇、苯氧基丙二醇、苯氧乙醇、苯氧异丙醇、苯乙醇、变性乙醇、丙醇、丙二醇、赤藓醇、胆甾醇、稻(ORYZASATIVA)糠甾醇、丁二醇、丁基辛醇、丁氧基双甘醇、丁氧基乙醇、二甘醇、二甲基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醇、二硫杂辛二醇、二氯苯甲醇、二氢胆甾醇、二氢羊毛甾醇、二乙酰基苯甲酰基香豌豆醇、二乙氧基二甘醇、二油基生育酚甲基硅烷醇、泛醇、芳樟醇、甘油、橄榄油醇、庚基十一醇、胱氨酸双-PG-丙基硅烷三醇、硅烷三醇、癸醇、癸二醇、癸基十四醇、红没药醇、花生醇、茴香醇、霍霍巴醇、肌醇、己醇、己二醇、己基癸醇、甲基苯丁醇、甲基苄醇、甲基丙二醇、甲氧基甲基丁醇、甲氧基异丙醇、鲛肝醇、金合欢醇、鲸蜡醇、鲸蜡基甘醇、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醇聚醚-60肉豆蔻基甘醇、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飞杜志博苏海娟李玲杨衍秋彭韪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