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拉机涂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7349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拉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微拉机涂油装置,包括内设有镂空分隔板的箱体,箱体自上而下上被分隔板分隔成涂油区和集油区,涂油区内沿轴向转动设有若干外侧连接铜线的塔轮,涂油区的顶部均匀设有若干第一喷头,且底部设有一一对应的第二喷头,箱体上设有两端分别与集油区、变频油泵连通的出油管,变频油泵的出口端连通压滤机,压滤机的出口端连通冷却器,冷却器的出口端连通内设有潜油泵的油箱,油箱上设有两端分别与潜水泵、第一和第二喷头连通的进油管,潜油泵、冷却器、压滤机和变频油泵均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对铜线进行均匀涂油,并有效提高油的利用率的技术问题,降低了使用成本,保证了成品的质量。

Oiler of micro draw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拉机涂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拉机
,具体涉及微拉机涂油装置。
技术介绍
微拉机是一种将较粗直径的铜线拉拔成所需直径的铜线的设备。在对铜线进行拉丝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模具接触面与铜线的摩擦、降低摩擦产生的热量对铜线的影响、和防止铜线变形过程中掉落的铜屑污染铜线,这就需要在拉伸过程中用微拉机涂油装置给铜线涂油。现有技术中的微拉机涂油装置由底部设有出油口的箱体、设置在箱体内底壁上的喷淋管和位于喷淋管上方的外侧连接有铜线的塔轮组成,明显的,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只在箱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喷淋管,故油只能从下往上一个方向对铜线进行喷射,这使得铜线涂油严重不均匀,导致拉丝出来的成品质量差;二是缺乏对油的收集和再次利用,这不仅使得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微拉机涂油装置,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铜线进行均匀涂油,并有效提高油的利用率。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微拉机涂油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水平贴设有镂空的分隔板,所述箱体内位于所述分隔板下方的区域为集油区,其余区域为涂油区,所述涂油区内沿轴向转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塔轮,所述塔轮的外侧连接有铜线,所述涂油区的顶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头,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喷头相对应的第二喷头,所述箱体上设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油区相连通,且出口端连通有变频油泵,所述变频油泵的出口端连通有压滤机,所述压滤机的出口端连通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出口端连通有油箱,所述油箱内设有潜油泵,所述油箱上设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进口端与所述潜油泵相连通,且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相连通,所述潜油泵、所述冷却器、所述压滤机和所述变频油泵均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所述集油区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所述进油管上设有电子调节阀,所述电子调节阀与所述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所述出油管的进口端的内壁上螺纹连接有滤网。所述滤网每平方米的目数为10目-20目。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涂油区的顶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头、底部设有与第一喷头一一对应的第二喷头,且外侧连接有铜线的若干塔轮沿轴向间隔均匀位于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之间,从而实现了对铜线进行均匀涂油的技术效果;由于涂油区通过镂空的分隔板与集油区相连通,故使得喷涂过的油落入集油区内,与集油区相连通的出油管将喷涂过的油输送至压滤机进行去渣净化,去渣净化后的油再输送至与压滤机连通的冷却器冷却,冷却后输送至与冷却器连通的油箱内以供继续使用,从而实现了有效提高油的利用率的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保证了成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微拉机涂油装置,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水平贴设有镂空的分隔板2,所述箱体1内位于所述分隔板2下方的区域为集油区3,其余区域为涂油区4,所述涂油区4内沿轴向转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塔轮5,所述塔轮5的外侧连接有铜线,所述涂油区4的顶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头6,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喷头6相对应的第二喷头7,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喷头6和第二喷头7喷射的出的油能均匀分布在铜线上,从而实现了对铜线进行均匀涂油的技术效果。箱体1上设有出油管8,所述出油管8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油区3相连通,且出口端连通有变频油泵9,所述变频油泵9的出口端连通有压滤机10,所述压滤机10的出口端连通有冷却器11,所述冷却器11的出口端连通有油箱12,所述油箱12内设有潜油泵13,所述油箱12上设有进油管14,所述进油管14的进口端与所述潜油泵13相连通,且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喷头6和所述第二喷头7相连通,所述潜油泵13、所述冷却器11、所述压滤机10和所述变频油泵9均与可编程控制器15相连,可编程控制器15的作用是控制潜油泵13、冷却器11、压滤机10和变频油泵9的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对本装置自动控制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对铜线喷涂过的油通过镂空的分隔板2落入集油区3内,与集油区3相连通的出油管8将喷涂过的油输送至压滤机10进行去渣净化,去渣净化后的油再输送至与压滤机10连通的冷却器11冷却,冷却后输送至与冷却器11连通的油箱12内以供继续使用,从而实现了有效提高油的利用率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油区3内设有液位传感器16,所述液位传感器16与所述可编程控制器15相连,这样设置有效避免出现集油区3内喷涂过的油将铜线浸没后导致喷油效果差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液位传感器16实时监测集油区3内的油量,并将数据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15,若数据高于可编程控制器15的预设值范围,可编程控制器15控制变频油泵9加快转速;若数据低于可编程控制器15的预设值范围,可编程控制器15控制变频油泵9降低转速;其余情况,变频油泵9降低转速不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油管14上设有电子调节阀17,所述电子调节阀17与所述可编程控制器15相连,这样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控制喷射的油量,进一步降低了使用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油管8的进口端的内壁上螺纹连接有滤网,所述滤网每平方米的目数为10目-20目,螺纹连接使得便于对滤网进行清洗或者更换,滤网的作用是防止杂质从出油管8进入本装置的后续部件后造成损环,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工作原理:使用时,可编程控制器15启动潜油泵13、冷却器11、压滤机10和变频油泵9运行,潜油泵13运转使得油箱12内的油不断的通过进油管14输送至第一喷头6和第二喷头7均匀地喷射到铜线上,在此过程中喷涂过的油通过镂空的分隔板2落入集油区3内,同时变频油泵9的运转使得集油区3内的喷涂过的油通过出油管8送至压滤机10进行去渣净化,去渣净化后的油再输送至与压滤机10连通的冷却器11冷却,冷却后的油再输送至与冷却器11连通的油箱12内以供继续使用,当不需要涂油或者涂油完成时,可编程控制器15控制潜油泵13、冷却器11、压滤机10和变频油泵9停止运行即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拉机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水平贴设有镂空的分隔板(2),所述箱体(1)内位于所述分隔板(2)下方的区域为集油区(3),其余区域为涂油区(4),所述涂油区(4)内沿轴向转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塔轮(5),所述塔轮(5)的外侧连接有铜线,所述涂油区(4)的顶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头(6),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喷头(6)相对应的第二喷头(7),所述箱体(1)上设有出油管(8),所述出油管(8)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油区(3)相连通,且出口端连通有变频油泵(9),所述变频油泵(9)的出口端连通有压滤机(10),所述压滤机(10)的出口端连通有冷却器(11),所述冷却器(11)的出口端连通有油箱(12),所述油箱(12)内设有潜油泵(13),所述油箱(12)上设有进油管(14),所述进油管(14)的进口端与所述潜油泵(13)相连通,且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喷头(6)和所述第二喷头(7)相连通,所述潜油泵(13)、所述冷却器(11)、所述压滤机(10)和所述变频油泵(9)均与可编程控制器(15)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微拉机涂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水平贴设有镂空的分隔板(2),所述箱体(1)内位于所述分隔板(2)下方的区域为集油区(3),其余区域为涂油区(4),所述涂油区(4)内沿轴向转动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塔轮(5),所述塔轮(5)的外侧连接有铜线,所述涂油区(4)的顶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头(6),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喷头(6)相对应的第二喷头(7),所述箱体(1)上设有出油管(8),所述出油管(8)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油区(3)相连通,且出口端连通有变频油泵(9),所述变频油泵(9)的出口端连通有压滤机(10),所述压滤机(10)的出口端连通有冷却器(11),所述冷却器(11)的出口端连通有油箱(12),所述油箱(12)内设有潜油泵(13),所述油箱(12)上设有进油管(14),所述进油管(14)的进口端与所述潜油泵(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继达黄二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和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