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包括基座,盛油筒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吸油嘴和基座,还包括贯穿基座和盛油筒连接于吸油嘴的加热棒,加热棒上套设有吸油动力杆,吸油动力杆靠近吸油嘴的一端设置有紧贴盛油筒内壁的吸油活塞,吸油活塞与盛油筒内壁接触的外围设置有外密封圈,吸油活塞与加热棒贴合的部位设置有内密封圈;加热棒内嵌入有相互连接的加热丝和温控电阻,温控电阻和加热丝通过线路连接于温控设备;有益效果是:能直接对使用的油进行加热,很大程度的节省了资源;而且加热完毕的油不会短时间内降温,在加热丝和温控电阻的配合工作下,会使得油温的温度较稳定。
A portable oil filling mechanism with heating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
本技术涉及注油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
技术介绍
注油机构是工业中常用的工具,用于吸油,将吸取的油再注入到相应的机器中,工业中常用的油一般是温度较高的热油,热油一般是由盛装油的大锅盛装,每次不论使用多少油,都要将一大锅油加热成预设的温度,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注油机构将加热好的油吸入后,如果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转移热油,会导致热油温度改变较大,难以达到使用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盛油筒的一端,所述盛油筒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吸油嘴,还包括加热棒,所述加热棒贯穿基座和盛油筒连接于吸油嘴固定,所述加热棒上套设有吸油动力杆,所述吸油动力杆靠近吸油嘴的一端设置有紧贴盛油筒内壁的吸油活塞,所述吸油活塞与盛油筒内壁接触的外围设置有外密封圈,吸油活塞与加热棒贴合的部位设置有内密封圈;所述加热棒内嵌入有相互连接的加热丝和温控电阻,所述温控电阻和加热丝通过线路连接于温控设备。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油嘴的内壁与盛油筒设置的螺纹口螺纹连接,吸油嘴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条纹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油嘴内设置有进油槽和密封圈,所述进油槽的侧壁设置有与加热棒的端部螺纹连接的螺纹口,进油槽与吸油嘴的吸口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棒包括动力部和加热部,所述动力部与加热部螺纹连接,所述温控电阻和加热丝嵌入在加热部内腔,加热部的长度略小于盛油筒的长度。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盛油筒是透明的,且盛油筒的外壁设置有容积刻度线纹。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基座还安装有省力手柄,所述省力手柄包括固定在盛油筒上的第一手柄和活动连接于基座的第二手柄,所述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端部铰接,且内部安装有缓冲弹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棒远离盛油筒的一端设置有旋转手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吸油动力杆远离盛油筒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动力手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插入在盛油筒内的加热棒对吸入的油进行加热,加热棒内的温控电阻与加热丝配合工作使得盛油筒内的油加热到预设的温度,使用多少油就加热多少,很大程度的节省了资源;而且加热完毕的油不会短时间内降温,在加热丝和温控电阻的配合工作下,会使得油温的温度较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盛油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A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吸油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座;2-加热棒;3-吸油动力杆;4-盛油筒;5-吸油活塞;6-外密封圈;7-内密封圈;8-吸油嘴;9-动力部;10-加热部;11-动力手柄;12-旋转手柄;13-第二手柄;14-第一手柄;15-缓冲弹簧;16-进油槽;17-螺纹口;18-条纹槽;19-容积刻度线纹;20-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包括基座1,基座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盛油筒4的一端,盛油筒4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吸油嘴8,还包括加热棒2,加热棒2贯穿基座1和盛油筒4连接于吸油嘴8固定,加热棒2上套设有吸油动力杆3,吸油动力杆3靠近吸油嘴8的一端设置有紧贴盛油筒4内壁的吸油活塞5,吸油活塞5与盛油筒4内壁接触的外围设置有外密封圈6,吸油活塞5与加热棒2贴合的部位设置有内密封圈7;加热棒2内嵌入有相互连接的加热丝和温控电阻,温控电阻和加热丝通过线路连接于温控设备。本技术的各个部件组装好了后,拉动吸油动力杆3,吸油嘴8将油吸入盛油筒4,启动温控设备,使加热丝和温控电阻开始工作,加热丝内嵌于吸油嘴8的内壁与盛油筒4设置的螺纹口17螺纹连接,吸油嘴8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条纹槽18。螺纹连接的吸油嘴8吸油时,油不易渗出,条纹槽18可增大摩擦,便于安装吸油嘴8。如图3、4所示,吸油嘴8内设置有进油槽16和密封圈20,进油槽16的侧壁设置有与加热棒2的端部螺纹连接的螺纹口17,进油槽16与吸油嘴8的吸口连通。螺纹口17是用于螺纹连接加热棒2使加热棒2固定的,进油槽16的侧壁设置的螺纹口17深度小于进油槽16的深度,这样是为了防止加热棒2封堵住吸油嘴8的吸口,油无法被吸入,被吸入的油是沿着进油槽16流入盛油筒4内的;密封圈20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盛油筒4中的油泄漏出来。加热棒2包括动力部9和加热部10,动力部9与加热部10螺纹连接,温控电阻和加热丝嵌入在加热部10内腔,加热部10的长度略小于盛油筒4的长度。温控电阻和加热丝连接的线路通过动力部9的内腔从旋转手柄12处伸出再连接于温控设备,温控设备上可以显示当前的电热丝的加热温度和温控电阻感应到的热油温度(通过加热部10传导),根据预设的温度,当温控电阻感应到热油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自动控制加热丝停止加热。盛油筒4是透明的,且盛油筒4的外壁设置有容积刻度线纹19。便于观察盛油筒4内被吸入的油的容积,使用方便。基座1还安装有省力手柄,省力手柄包括固定在盛油筒4上的第一手柄14和活动连接于基座1的第二手柄13,第一手柄14和第二手柄13的端部铰接,且内部安装有缓冲弹簧15。省力手柄便于人工用手持握,另一只手拉动吸油动力杆3吸油会更方便,而且省力手柄是可拆装的,收纳也方便,内设的缓冲弹簧15便于更稳定的使用该装置。加热棒2远离盛油筒4的一端设置有旋转手柄12。旋转手柄12是为了带动加热棒2的加热部10与吸油嘴8螺纹连接,使加热棒2固定的作用。吸油动力杆3远离盛油筒4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动力手柄11。动力手柄11是为了增大与手的作用面积,使拉动吸油动力杆3吸油更省力。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盛油筒的一端,所述盛油筒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吸油嘴,还包括加热棒,所述加热棒贯穿基座和盛油筒连接于吸油嘴固定,所述加热棒上套设有吸油动力杆,所述吸油动力杆靠近吸油嘴的一端设置有紧贴盛油筒内壁的吸油活塞,所述吸油活塞与盛油筒内壁接触的外围设置有外密封圈,吸油活塞与加热棒贴合的部位设置有内密封圈;所述加热棒内嵌入有相互连接的加热丝和温控电阻,所述温控电阻和加热丝通过线路连接于温控设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盛油筒的一端,所述盛油筒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吸油嘴,还包括加热棒,所述加热棒贯穿基座和盛油筒连接于吸油嘴固定,所述加热棒上套设有吸油动力杆,所述吸油动力杆靠近吸油嘴的一端设置有紧贴盛油筒内壁的吸油活塞,所述吸油活塞与盛油筒内壁接触的外围设置有外密封圈,吸油活塞与加热棒贴合的部位设置有内密封圈;所述加热棒内嵌入有相互连接的加热丝和温控电阻,所述温控电阻和加热丝通过线路连接于温控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嘴的内壁与盛油筒设置的螺纹口螺纹连接,吸油嘴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条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加热式的便携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嘴内设置有进油槽和密封圈,所述进油槽的侧壁设置有与加热棒的端部螺纹连接的螺纹口,进油槽与吸油嘴的吸口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正荔,
申请(专利权)人:谢正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