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用燃气作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该发生器包括设在发生器外壳内的多个筒体,所述每个筒体有一溶液入口、一个出口、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蒸汽出口、设在所述筒体的壳体的外周面上的大量的热交换肋片和沿所述壳体的一个内周面设置的循环导板,入口设在所述筒体的壳体上,出口为一种溢流式结构并设在低于入口的壳上的一个部位处,多个筒体可布置成并排和/或上下串接的形式以便通过比例设计增加发生器的换热能力。(*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尤其是一种用燃烧废气作为热源且能够应付大用量要求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作为一种传统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溢流型烟气和烟管发生器通常主要被用于大型的吸收式制冷机上。然而这种发生器存在一些缺陷,即,保存的溶液量多,启动特性差。此外,热交换效率不尽人意,系统的外形尺寸难以减小。为了实现系统规模的小型化,例如,尝试了使用单程式发生器。可是,用这样的发生器处理管内产生的蒸汽非常困难,并难以实现稳定运行。如,若管内局部汽化,就会出现局部过热,从而引起腐蚀问题。此外,由于蒸汽堵塞或其它类似问题会妨碍溶液的循环,并引起结晶,这要取决于发生速度。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过去提出了一种发生器,这种发生器的壳体的壳部件的外围上设置了多个换热肋片,而沿壳体的壳部件的内周面设置了循环导板。以前申请的上述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紧凑式的发生器并使其能稳定加热,可是,按比例设计又难以达到大制冷能力。即,当按比例增加换热顺表面的面积时,其容积却以该面积的1.5次方的比例增加。结果,所保存的溶液量超过了正常比例的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生器,这种发生器的换热器的壳体的壳部件的外周面上具有许多换热肋片,而沿壳体的壳部件的内周面设有循环导向件,这样就能够按比例设计来增加换热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发生器,这种发生器在完成第一个目的时能够有效地利用燃烧废气能量。为了完成上述的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燃烧废气作为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该发生器包括许多设置在发生器外壳内的筒体,每一个筒体有一设在筒体的壳部件上的溶液入口、一个具有溢流结构并设置在筒体的低于溶液入口的位置的溶液出口、一个被设置在高于溶液入口的筒体上的蒸汽出口和多个设置在筒体的壳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换热肋片。此外,沿筒体内表面设置了一循环导向板。多个筒体被布置成彼此平行地并排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筒体的溶液入口被联通到与吸收器相联通的溶液供给装置,每一个筒体的溶液出口被联通到溶液出口管,而每一个筒体的蒸汽出口被联通到蒸汽出口管上。另外的方式是,将多个筒体布置成上下串联的关系来完成上述第二个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最上方的筒体的溶液入口联通到与吸收器相联通的溶液供给装置,上方和筒体的溶液出口与下部的筒体的溶液入口相通,以便上方筒体内溶液顺序地溢流入一个下方的筒体或多个筒体内,这样,燃烧废气首先与设置在最下部的筒体上的肋片接触,随后与上方的一个或多个筒体上的肋片接触。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将多筒体布置成平行地并排靠在一起同时又上下联通。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应的串接筒体系列中,最上方筒体的溶液入口与从吸收器延伸出来的溶液供给装置相联通,上方方筒体的溶液出口与下方筒体的溶液入口相联通,因此上方筒体内的溶液顺序地溢流入筒体组的下方的筒体内,从而在对应的串接筒体系列中燃气烧废气首先与设置在最下方的筒体上的所述肋片接触,然后顺序地与上方的一个或多个筒体的肋片接触,最下方的筒体的溶液出口联通到一溶液出口管,所述的每个筒体的蒸汽出口联通到蒸汽出口管上。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发生器由如上述的多个筒体组成,所以使以比例设计为基础,通过增加所用筒体的数量来实现大容量成为可能。此外,当如上所述,将多个筒体布置成上下串通的方式,则可允许溶液依次地从上方的筒体向下流入到一个下方的筒体内,从而,使燃烧废气顺序地从下方的筒体向上流到一个上方的筒体,以便相继地与筒体接触,因此能够充分地利用能量。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描述,可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会更加清楚明了。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发生器的正剖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发生器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生器的正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还有一实施例的发生器的正剖视图。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不过,应该注意到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发生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正剖面和侧剖视图。在本例中,两个筒体1a和1b平行并靠地被安装在发生器的壳体10内。由于两个筒体1a和1b具有相同的结构布置,因此,仅参考一个筒体1a予以说明。现在,参考图1和图2。在发生器的筒体1a上设有一个溶液入口3,一个有溢流堰4a的溶液出口4,和一个蒸汽出口5。蒸汽出口5有一个位于筒体1a的壳部件2的一侧的面朝下的孔5a。溶液出口4的位置低于溶液入口3,而蒸汽出口5的位置要高于溶液入口3。在发生器筒体1a的壳部件2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换热肋片6。沿壳体2的内周面设置了一循环导板7,从而在壳体2和循环导板7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空间7a。在循环导板7的底部和顶部分别有孔8和9。在底部孔8处安装一块防沸腾板12。在发生器的下部设置了一个燃烧室13,该燃烧室包括多个燃烧器14,燃烧器14的燃烧废气加热筒体1a和1b。燃烧废气从发生器内通过排放导板15被排出。在图中,16表示蒸汽出口管,17是溶液出口管,18是燃烧器风扇,19是一溶液预热器。图1和图2所示的发生器以如下方式运行。来自吸收器(图中未示出)的稀溶液由溶液预热器19预热并通过分配管20和溶液入口3被输送到筒体1a和1b。被输入到筒体1a内的溶液通过底部8进入壳部件2和循环导板7之间的循环导板空间7a内。安装在底部孔8处的防沸腾板12可防止沸腾汽泡阻堵孔8。由于溶液在壳部件2和循环导板7之间的循环导板空间7a内被加热,因此就产生蒸汽并产生气液混合的两相状态,这样就减小了溶液的比重并使其在空间内向上流动。在气液两相混合状态下的溶液流出空间7a而通过循环导板7上的上孔9流入筒体1a内。在筒体内的上部空间,蒸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溶液返回到筒体并再次通过底孔8进入循环导板空间,以便在其内被加热。另一方面,从溶液中分离出的蒸汽通过蒸汽出口5和蒸汽出口管16从发生器中排出。在产生了蒸汽后的溶液冷凝并通过溢流堰4a流出。然而,存留在筒体内的溶液量由于溢流堰4a的作用保持在预定量以上。从吸收器中供给的稀溶液与筒体内现存的溶液混合并通过底孔8进入到循环导板空间重复上述的运行。图3是两个筒体1a和1b被安装成上下串通的方式的发生器的一个主要部分的剖视图。每个筒体的布置是与图1所示的筒体的布置相同。在图3所示的发生器中,溶液和燃烧废气被布置成彼此成逆流的方式。即,浓度较低和沸点较低的溶液也就是稀溶液进入上部筒体1a,在温度较低的燃烧废气出口侧进行热交换。由于溶液浓度逐渐升高和沸点升高,溶液就能够溢流(自然向下流)入下筒体16内并与燃烧废气入口侧的温度较高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气并想高热回收率。图4表示了使用并联和串联两种筒体布置方式的一个实施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了总数为9个的筒体1其中在垂直方向三个,水平方向三个。每个筒体的布置是与图1所示的筒体的布置相同。在本例中,最上方筒体的溶液入口3联通到溶液分配管20,以便从吸收器向发生器供给溶液。上筒体的溶液出口4与下筒体的溶液入口3相联通以便在相应的串接组中使溶液从上筒体顺序地溢流入一个或几个下筒体。另一方面,燃烧废气首先与设置在最下方的筒体上的肋片接触,然后在相应的串接组中依次与上方筒体的肋片接触。最下部的筒体的溶液出口4联通到溶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燃烧废气作为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所述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发生器外壳内的多个筒体,所述每个筒体有一个设在所述筒体的壳部件上的溶液入口、一个具有溢流式结构并设在低于所述溶液入口的所述壳部件上的某一位置处的溶液出口、一个设在所述壳部件上并且其位置高于所述溶液入口的蒸汽出口、多个设在所述筒体的所述壳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换热肋片以及沿所述壳部件的内周面设置的循环导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修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