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18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床体结构包括:承托机构、翻转机构、底座和柔质支撑层;所述翻转机构设于所述承托机构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柔质支撑层覆盖于所述承托机构顶部;所述承托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在平铺状态下,各个所述支撑组件依序水平排列于所述底座的顶部;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翻转机构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翻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床体结构,通过支撑件组成支撑面代替传统的床板,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电动床成本,依然美观,保证产品质量不变。

A be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床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线缆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床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用电动床作为一种新的产品也已经在市场上慢慢推广开来。电动床作为一种卧室家具,人们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动床需要有漂亮的外观和柔软的质感以及足够的承重性能。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通常电动床用金属架作为底座进行支撑,底座上面固定带有多组铰链接头,脚部木板可以升降的木板组,对木板组进行包裹后再对最外侧再用面料包裹,并且将面料用枪钉固定于木板背面。采用木板的电动床用的材料很多,主要包含木板、填充料、面料等,成本比较高。填充料与木板、床罩之间都需要用胶水固定,床罩四周边缘需要用整圈的枪钉进行固定,工艺比较复杂,人工和时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床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床板工艺复杂,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床体结构,包括:承托机构、翻转机构、底座和柔质支撑层;所述翻转机构设于所述承托机构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柔质支撑层覆盖于所述承托机构顶部;所述承托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在平铺状态下,各个所述支撑组件依序水平排列于所述底座的顶部;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翻转机构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翻转。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机构还包括:柔质包覆结构;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包覆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外壁。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机构还包括:卡槽和卡紧件;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承托机构,所述卡紧件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卡槽内部;所述柔质支撑层的边沿与所述卡紧件连接;所述柔质包覆结构设有与所述卡槽对应的缺口。进一步地,所述柔质包覆结构的顶面与所述支撑组件的顶面齐平。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由多个支撑件构成,所述卡槽设置在位于所述承托机构边缘的所述支撑件上。进一步地,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具有自上而下向内侧逐渐倾斜的外斜面和自下而上向内侧逐渐倾斜的内斜面;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包覆于位于所述承托机构边缘的所述支撑件。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第四支撑组件和第五支撑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于交界处枢轴连接,所述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五支撑组件于交界处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五支撑件、第六支撑件、第七支撑件和第八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第九支撑件、第十支撑件、第十一支撑件和第十二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包括:第十三支撑件、第十四支撑件、第十五支撑件和第十六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组件包括:第十七支撑件、第十八支撑件、第十九支撑件和第二十支撑件;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八支撑件,所述第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八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顶部;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九支撑件和所述第十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一支撑件和所述第十二支撑件,所述第十一支撑件和所述第十二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九支撑件和所述第十支撑件的顶部;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四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六支撑件,所述第十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六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十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四支撑件的顶部;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八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九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十支撑件,所述第十七支撑件、所述第十八支撑件和所述二十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十九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十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八支撑件的顶部。进一步地,支撑件相互搭接的接触区域位于被搭接的支撑件的顶面区域的一部分,被搭接的支撑件的顶面区域的另一部分被所述柔质包覆结构所包覆,所述柔质包覆结构的接触面与搭接的支撑件的端面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驱动装置、翻杆、滑轨和滑轮组件;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翻杆和所述底座枢轴连接,所述驱动装置推力的水平方向与相应地所述支撑组件翻转的水平方向相同;所述翻杆垂直于所述支撑组件翻转的水平方向,所述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滑轮组件;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承托机构,所述滑轨延伸的水平方向与所述驱动装置推力的水平方向平行;所述滑轮组件在所述滑轨中可滑动,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支撑杆;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支撑杆的中部枢轴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枢轴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中部向所述支撑组件方向突起呈钝角;在所述承托机构处于所述平铺状态时,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滑轨接触且可在所述滑轨底面滑动;在所述承托机构展开过程中,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均与所述滑轨接触且可在所述滑轨底面滑动;所述翻杆与所述支撑杆垂直连接,所述翻杆与所述支撑杆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枢轴连接处至所述第二滑轮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固定设置有承重部;在所述承托机构处于所述平铺状态时,所述承重部位于所述支撑杆介于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之间的正下方。进一步地,根据如下公式(1)和公式(2)调整所述翻转机构在所述平铺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重力臂、第一阻力臂和第二阻力臂的长度和位置,以减小所述翻转机构在所述平铺状态下的竖直方向的动力臂的长度:F1=(G×L3)÷L1(1);L2>(F1×L4)÷F(2);其中,L1表示第一阻力臂,L2表示动力臂,L3表示重力臂,L4表示第二阻力臂,G表示支撑组件负重,F表示推力,F1表示阻力;其中,第一阻力臂在第二阻力臂上方。进一步地,被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包覆的所述支撑组件的宽度大于自身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前框架和后框架;其中,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以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之间的轴心线为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和第五支撑组件可旋转。本技术的床体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电动床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不变,同时由于卡槽和柔质支撑层间有一定的张紧力,使得整个外形更加饱满,更有价值感。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床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无柔质支撑层);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床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有柔质支撑层);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床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槽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柔质包覆结构包覆的支撑件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床体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托机构、翻转机构、底座和柔质支撑层;/n所述翻转机构设于所述承托机构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柔质支撑层覆盖于所述承托机构顶部;/n所述承托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n在平铺状态下,各个所述支撑组件依序水平排列于所述底座的顶部;/n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翻转机构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翻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托机构、翻转机构、底座和柔质支撑层;
所述翻转机构设于所述承托机构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柔质支撑层覆盖于所述承托机构顶部;
所述承托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
在平铺状态下,各个所述支撑组件依序水平排列于所述底座的顶部;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翻转机构使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机构还包括:柔质包覆结构;
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包覆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机构还包括:卡槽和卡紧件;
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承托机构,所述卡紧件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卡槽内部;
所述柔质支撑层的边沿与所述卡紧件连接;
所述柔质包覆结构设有与所述卡槽对应的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质包覆结构的顶面与所述支撑组件的顶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由多个支撑件构成,所述卡槽设置在位于所述承托机构边缘的所述支撑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具有自上而下向内侧逐渐倾斜的外斜面和自下而上向内侧逐渐倾斜的内斜面;所述柔质包覆结构包覆于位于所述承托机构边缘的所述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床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机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第四支撑组件和第五支撑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于交界处枢轴连接,所述第三支撑组件、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五支撑组件于交界处枢轴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五支撑件、第六支撑件、第七支撑件和第八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第九支撑件、第十支撑件、第十一支撑件和第十二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包括:第十三支撑件、第十四支撑件、第十五支撑件和第十六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组件包括:第十七支撑件、第十八支撑件、第十九支撑件和第二十支撑件;
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
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八支撑件,所述第七支撑件和所述第八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顶部;
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九支撑件和所述第十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一支撑件和所述第十二支撑件,所述第十一支撑件和所述第十二支撑件搭接于所述第九支撑件和所述第十支撑件的顶部;
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四支撑件垂直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十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十六支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华锋王剑季川祥吴和文聂祥
申请(专利权)人: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