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透水路面,所述透水路面包括多块透水砖,透水路面还包括铺设在透水砖表面的防滑层,防滑层与透水砖嵌合连接且与透水砖上表面形成有上层导水空腔;防滑层贯穿开有与上层导水空腔连通的排水孔;透水砖底部连接有透水砖固定柱;透水砖其中一对侧壁开有连接凹槽;透水砖另一对侧壁开有与连接凹槽嵌合连接的连接柱;透水砖内部一体形成有底层导水空腔;透水砖上表面贯穿开有与底层导水空腔连通的流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透水路面结构稳定,透水砖间不易松动;导水排水能力优越,不易形成路面积水的效果。解决了组成透水路面的透水砖之间连接不稳固致使路面积水时,行人踩踏会出现溅水弄脏衣物和鞋袜的问题。
A kind of permeable paveme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市政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城镇地面大量硬化使地表降水无法入渗土地并隔绝水汽热能交换,导致城市内涝及热岛效应时有发生。现有技术中,用于缓解上述现象的途径之一是:大量铺装透水砖。现有的呈直角六面体结构的透水砖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相邻的透水砖之间不存在缝隙,依靠透水砖自身的微孔透水,透水效果差的缺陷。如果遇到雨势过大的情况,排水不及时产生路面积水。公告号CN205711613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导水渗水保墒排涝的蓄渗水砖,在所述蓄渗水砖的周围侧立面不同程度地局部向内凹陷,形成几何体形状的空腔,或者在蓄渗水砖中部形成几何体形状的空腔;所述蓄渗水砖之间形成空腔管网状体系。所述蓄渗水砖可为梯形体、正方体、长方体、多边体、圆柱体等形状的立方体。所述蓄渗水砖的面层和底层的尺寸一致也可有差异。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形成的透水路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面积水,但是透水砖与透水砖之间没有可靠的连接结构和透水砖与地面之间没有有效的固定结构,会导致透水路面出现凹凸不平,透水路面局部形成积水坑或者内部存在积水,行人踩踏会出现溅水而弄脏衣物和鞋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固不易松动且排水能力较好的透水路面结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透水路面,所述透水路面包括多块透水砖,所述透水路面还包括铺设在透水砖表面的防滑层,防滑层与透水砖嵌合连接且与透水砖上表面形成有上层导水空腔;防滑层贯穿开有与上层导水空腔连通的排水孔;透水砖底部连接有透水砖固定柱;透水砖其中一对侧壁开有连接凹槽;透水砖另一对侧壁开有与连接凹槽嵌合连接的连接柱;透水砖内部一体形成有底层导水空腔;透水砖上表面贯穿开有与底层导水空腔连通的流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连接柱与另一透水砖连接凹槽嵌合相连和透水砖固定柱插入连接底面,解决了透水砖松动导致的踩踏溅水问题。雨量小时,部分雨水进入底层导水空腔存储,另一部分流进土地;雨量大时,上层导水空腔存储一部分水量,缓解底层导水空腔的存储压力,进一步提到导水能力。进一步减少了透水路面积水的可能性,减少透水砖松动导致的踩踏溅水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上表面纵横向间隔开有多个截面呈半圆形的条形槽;防滑层上表面的纵横交错的条形槽形成有防滑突齿;排水孔的中轴线与纵向条形槽的中轴线和横向条形槽的中轴线三线相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孔处于纵向条形槽和横向条形槽的最低处,有利于汇集雨水流入排水孔,增强排水能力,减少地面积水。防滑突齿提供了一定足部按摩功能,给行人良好的行走体验同时提高了良好的防滑效果,保护人身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下表面纵横向间隔开有多个截面呈半圆形的凹槽;防滑层下表面的凹槽与透水砖上表面开有的多个半圆形凹槽;上层导水空腔由半圆形凹槽和凹槽所构成;防滑层下表面的四个直角处固定连接有柱形接头;透水砖上表面的四个直角处开有与柱形接头嵌合连接的柱形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层与透水砖连接牢固,不易发生偏移侧滑;防滑层与透水砖可拆卸连接,防滑层损坏时,不影响透水砖功能,只需更换防滑层,节约了成本。纵横交错的半圆形凹槽加大了导水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排水导水能力,减少积水产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竖直侧面贯穿开有纵横交错的椭圆形孔;纵横交错的椭圆形孔形成了相互贯通的底层导水空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椭圆形结构加强了承重能力;纵横交错的椭圆形孔加大了导水空间,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排水导水能力,减少积水产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导水空腔正下方开有相互贯通的泥沙收集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贯通的泥沙收集槽将少量雨水带来的泥沙进行聚集,再在雨水流动将泥沙冲走或者随着雨水通过透水砖之间存在的小空隙沉积在土层,防止堵塞底层导水空腔;同时泥沙收集槽液也加强排水导水能力。解决了泥沙沉积影响排水效率的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底部贯穿开有与底层导水空腔连通的汽热交换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底部开有排水孔,使路面更加透气有利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解决水汽热能交换困难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透水砖连接组合形成有圆形排水管槽和椭圆形排水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透水路面排水导水能力较弱的问题,通过圆形排水管槽和椭圆形排水管槽将局部积水导向四周的透水砖的导水空腔,使其即使局部出现凹陷也不会出现积水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采用以工业废渣为原料制备;透水砖采用高岭土为原料制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业废渣为原料制备防滑层使本技术具有环保功能;高岭土为原料制备透水砖加强了透水砖的承重能力,增加了渗水砖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连接凹槽、连接柱和透水砖固定柱,渗水砖之间紧密连接形成透水路面,透水路面稳定性好不易发现松动出现路面不平形成坑洼。2.通过防滑层,独特的防滑表面,使得本技术的防滑能力突出。3.通过圆形排水管槽和椭圆形排水管槽,多层的排水导水设计,使得本技术有良好的疏通导水能力。4.通过底层导水空腔和高岭土为原料制备透水砖,使得透水砖的承重能力优秀,渗水砖的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透水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透水砖的整体的剖面图。图中,1、透水砖;11、半圆形凹槽;12、柱形凹槽;13、椭圆形孔;14、泥沙收集槽;2、防滑层;21、条形槽;22、防滑突齿;23、凹槽;24、柱形接头;31、排水孔;32、流水孔;4、连接柱;5、连接凹槽;6、上层导水空腔;61、圆形排水管槽;7、底层导水空腔;71、椭圆形排水管槽;8、透水砖固定柱;9、汽热交换孔;10、透水路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0,透水路面10包括多块透水砖1。透水砖1表面铺设有防滑层2。为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防滑层2是采用环保材料制备,优选采用工业废渣为原料制备的。透水砖1较好的刚性结构保证整体具有更强的承重支撑能量同时有利于提升透水路面使用寿命,因此透水砖1采用高岭土为原料制备的,且烧制过程加入了无机粉体功能性助剂。防滑层2与透水砖1嵌合连接且与透水砖1上表面形成有上层导水空腔6。为了透水砖1竖直安装更加稳固,透水砖1底部固定连接有四根透水砖固定柱8。为了透水砖1之间连接稳固,透水砖1周对侧开有截面呈椭圆形的连接凹槽5;透水砖1另一周对侧开有与连接凹槽5嵌合连接的连接柱4。透水砖1内部一体形成有与上层导水空腔6连通的底层导水空腔7。多个透水砖1通过自身的连接柱4与其他透水砖1的连接凹槽5组合形成有连通的圆形排水管槽61和连通的椭圆形排水管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0),所述透水路面(10)包括多块透水砖(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10)还包括铺设在透水砖(1)表面的防滑层(2),防滑层(2)与透水砖(1)嵌合连接且与透水砖(1)上表面形成有上层导水空腔(6);防滑层(2)贯穿开有与上层导水空腔(6)连通的排水孔(31);透水砖(1)底部连接有透水砖固定柱(8);透水砖(1)其中一对侧壁开有连接凹槽(5);透水砖(1)另一对侧壁开有与连接凹槽(5)嵌合连接的连接柱(4);透水砖(1)内部一体形成有底层导水空腔(7);透水砖(1)上表面贯穿开有与底层导水空腔(7)连通的流水孔(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0),所述透水路面(10)包括多块透水砖(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10)还包括铺设在透水砖(1)表面的防滑层(2),防滑层(2)与透水砖(1)嵌合连接且与透水砖(1)上表面形成有上层导水空腔(6);防滑层(2)贯穿开有与上层导水空腔(6)连通的排水孔(31);透水砖(1)底部连接有透水砖固定柱(8);透水砖(1)其中一对侧壁开有连接凹槽(5);透水砖(1)另一对侧壁开有与连接凹槽(5)嵌合连接的连接柱(4);透水砖(1)内部一体形成有底层导水空腔(7);透水砖(1)上表面贯穿开有与底层导水空腔(7)连通的流水孔(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层(2)上表面纵横向间隔开有多个截面呈半圆形的条形槽(21);防滑层(2)上表面的纵横交错的条形槽(21)形成有防滑突齿(22);排水孔(31)的中轴线与纵向条形槽(21)的中轴线和横向条形槽(21)的中轴线三线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层(2)下表面纵横向间隔开有多个截面呈半圆形的凹槽(23);防滑层(2)下表面的凹槽(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佩,徐菊芳,朱国帅,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永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