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723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包括多个相连的浮床单元,浮床单元包括浮床框体、浮床床体和浮床基质;浮床框体为方形结构,浮床框体四周的框架中部均开设有连通浮床框体内部的进水孔;浮床床体为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安装在浮床框体内进水孔的下方,浮床基质安装在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的每个格栅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浮床,结构简单,利用浮床框体和浮床床体的浮力承托浮床植物,让浮床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浮床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

An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based on elastic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
本技术涉及生态浮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适用于洼地的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岛等。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浮床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现有技术中,由于洼地植物多为地植植物,在枯水与丰水期植被景观缺乏变化,因此出现了景观洼地的景观视线单一、没有较好的利用洼地资源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该生态浮床结构简单,能较好地利用洼地资源,随着景观洼地的降水量变化而变化,高水位时,形成水上花园立体景观,低水位时,生态浮床回落到基塘内,与基塘构成塘-床复合湿地系统。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包括多个相连的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包括浮床框体、浮床床体和浮床基质。所述浮床框体为方形结构,浮床框体四周的框架中部均开设有连通浮床框体内部的进水孔;所述浮床床体为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安装在所述浮床框体内进水孔的下方,所述浮床基质安装在所述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的每个格栅上。本技术中,浮床框体用于安装浮床床体,让其内的浮床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浮床床体用于放置浮床基质,并在其上种植浮床植物。浮床基质的作用是托顶和固定植物。浮床植物用于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浮床由多个相连的浮床单元构成,每个浮床单元内可种植相同或者不同的浮床植物;通过在浮床床体的框架上设置有进水孔,以便于植物汲取水分,与此同时减轻浮床框体本身重量。本技术所称的基于弹性设计,是指水位随着洼地的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进一步的是,所述格栅网状结构的浮床床体由多根相互平行和垂直排列的栅条构成,栅条有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对格栅内的浮床植物限定,防止格栅内的植物从格栅内脱离。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水孔为矩形孔且沿框架长度方向排列。进一步的是,相邻两浮床单元连接处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为上下排列的两根连接杆,简单方便地连接相邻两浮床单元。进一步的是,所述浮床框体和浮床床体的材料均为中低密度聚乙烯。该材料全封闭,耐腐蚀,抗老化,抗冲击碰撞,无泄漏开裂之忧,内部充满聚氨酯闭式泡沫,产品浮力大,即使外壳破损也不影响使用。进一步的是,所述浮床基质为带有孔的薄膜。进一步的是,所述格栅网状浮床床体每个格栅的规格是0.6-1X0.6-1cm。进一步的是,所述浮床单元的长度是0.5-1.5m,宽度是0.5-1.5m,高度为0.05-0.15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浮床,结构简单,能较好地利用洼地资源,随着景观洼地的降水量变化而变化,高水位时,形成水上花园立体景观,低水位时,生态浮床回落到基塘内,与基塘构成塘-床复合湿地系统。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浮床,通过将浮床框体安装在浮床床体上,浮床床体放置浮床基质和种植浮床植物,浮床基质托顶植物,利用浮床框体和浮床床体的浮力承托浮床植物,让浮床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浮床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效果图;图4为本技术运用在高水位时的效果图;图5为本技术运用在低水位时的效果图;图中:1、浮床单元;2、浮床框体;21、框架;22、进水孔;3、浮床床体;31、格栅;32、栅条;4、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如图1和2所示,包括三个相连的浮床单元1,浮床单元1包括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和浮床基质;浮床框体2为方形结构,浮床框体2四周的框架21中部均开设有连通浮床框体2内部的进水孔22;浮床床体3为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安装在浮床框体2内进水孔22的下方,浮床基质安装在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的每个格栅31上。本实施例中,浮床框体2用于安装浮床床体3,让其内的浮床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浮床床体3用于放置浮床基质和种植浮床植物;浮床基质的作用是托顶植物,固定植物;浮床植物用于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2所示,格栅网状结构的浮床床体3由多根相互平行和垂直排列的栅条32构成。进水孔22为矩形孔且沿框架21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浮床单元1连接处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连接件4连接,连接件4为上下排列的两根连接杆。浮床框体2和浮床床体3的材料均为中低密度聚乙烯。浮床基质为带有孔的薄膜,本实施例中,孔的内径为0.3cm。格栅网状浮床床体3每个格栅31的规格是0.8X0.8cm。浮床单元1的长度是1m,宽度是1m,高度0.1m。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作一次完整的描述:在浮床使用时,将生态浮床放置在水面上,浮床床体3的每个格栅31上放置浮床基质,浮床基质上种植浮床植物。利用浮床框体2和浮床床体3的浮力承托浮床植物,让浮床植物在生态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相连的浮床单元(1),所述浮床单元(1)包括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和浮床基质;/n所述浮床框体(2)为方形结构,浮床框体(2)四周的框架(21)中部均开设有连通浮床框体(2)内部的进水孔(22);/n所述浮床床体(3)为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安装在所述浮床框体(2)内进水孔(22)的下方,所述浮床基质安装在所述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的每个格栅(3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相连的浮床单元(1),所述浮床单元(1)包括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和浮床基质;
所述浮床框体(2)为方形结构,浮床框体(2)四周的框架(21)中部均开设有连通浮床框体(2)内部的进水孔(22);
所述浮床床体(3)为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安装在所述浮床框体(2)内进水孔(22)的下方,所述浮床基质安装在所述格栅网状结构浮床床体(3)的每个格栅(3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网状结构的浮床床体(3)由多根相互平行和垂直排列的栅条(32)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弹性设计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22)为矩形孔且沿框架(21)长度方向排列。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奇马文静郭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