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缓冲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723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缓冲带,设置了主载体和挺水植物,主载体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主载体上种植挺水植物。由浮于水面的主载体和侧面载体及其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构成。主载体由复合纤维材料构成,侧面载体由高分子纤维构成,其上可种植挺水植物,形成一个由陆地到水体的过渡缓冲区域,从而对进入河湖等水域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阻截、吸收、消减,同时也能对暴雨径流的汇入起到一定滞缓作用。其有益技术效果是:能够节约土地、加快水质净化,促进生态恢复,美化水岸景观,结构简单,适合普及推广。

An ecological buffer z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缓冲带
本技术涉及水体污染治理
,尤其是一种生态缓冲带。
技术介绍
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即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带入江河湖泊等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面源污染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地表的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秸秆农膜等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水产养殖饵料药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各种大气颗粒物沉降组成,通过地表雨水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水体环境所造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潜伏性、累积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城市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具有突发性、高流量和重污染等特点。因此,重视面源污染的研究、治理和管理政策制定对保护人类环境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针对雨水径流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通过种植植被控制,如通过草皮沉淀、过滤污染物质,而在不适宜种植草皮的区域,采用建造滞留池、地表渗滤系统、人工湿地等,这些措施对改善水体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必须具有大面积的场地要求,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且需要后期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缓冲带,可以布设于河道、湖泊、水塘、水库等水域沿岸,利用缓冲带上种植的植物,以及附着的微生物反应,产生对污染物的吸附、阻截、吸收、消减等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原位消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普及,保护水体水质,美化水域环境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缓冲带,包括主载体、挺水植物、侧面载体与水流河道;所述主载体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所述主载体上种植挺水植物,所述侧面载体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所述侧面载体的一侧设有斜边并与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固定连接,侧面载体的另一侧与主载体的侧面相连接,在所述侧面载体上种植挺水植物。上述的一种生态缓冲带,在所述的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铺设并固定土工布,所述土工布的上端部固定在主载体与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之间。上述的一种生态缓冲带,在所述的侧面载体的一侧斜边与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之间铺设并固定土工布,所述土工布上端部固定在侧面载体一侧斜边与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之间。上述的一种生态缓冲带,在所述主载体的内部填充天然植物纤维。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缓冲带,设置了包括主载体、挺水植物、侧面载体与水流河道;所述主载体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所述主载体上种植挺水植物,所述侧面载体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所述侧面载体的一侧设有斜边并与水流河道上部的斜坡固定连接,侧面载体的另一侧与主载体的侧面相连接,在所述侧面载体上种植挺水植物。主载体由复合纤维材料构成,侧面载体由高分子纤维构成,其上可种植挺水植物,形成一个由陆地到水体的过渡缓冲区域,从而对进入河湖等水域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和消减,同时也能对暴雨径流的汇入起到一定滞缓作用。其有益技术效果是:能够节约土地、加快水质净化,促进生态恢复,美化水岸景观,结构简单,适合普及推广。本技术的作用及原理如下:一,水质净化生态缓冲带载体具有比表面积极大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极大的空间使微生物附着和挂膜,同时植物根系在载体孔隙中穿梭生长,根系分泌物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更促进表层基质的生物膜生长。大气、水面、缓冲带载体纤维丝、植物根系与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表层基质形成连续的好氧、缺氧、厌氧区域,为硝化、反硝化等微生物反应提供了环境条件。生态缓冲带系统成熟以后,复合纤维和植物根系吸附了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浮动湿地根系区域时,污染物在载体纤维、植物根系、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去除。大量的固体悬浮物被基质和植物根系上附着的生物膜截留;有机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氮磷等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同化去除,同时也通过在气水交界处及好氧、缺氧环境中硝化、反硝化、聚磷等微生物过程去除。二,生态恢复作用生态缓冲带通过增大水下微生物总量、水上植物量,促进水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修复与水上生态系统的发展,解决水陆过渡带消亡的问题。生态缓冲带的布设,大大增加了所布设水域的微生物总量,通过增加水体生态系统中作为食物链的最低端位置的微生物的总量,促进以微生物、生物膜为食的底栖动物、鱼类等的数量,并以其上种植的植物完善水生态系统,增大水环境容量。在完善生态系统,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与水质稳定保持的同时,起到防控藻华的作用。三,景观功能生态缓冲带可任意切割与组合,制作成造型各异的人工景观形状,或可布设于排口处,既达到了净化汇入水体的作用,又可提升排口的美观性。缓冲带载体的纤维丝材质本身具有柔和的景观的效果,或可在高分子浮动湿地边缘表面覆土或种植草皮等低矮草本植物,彻底去除人工痕迹,增强水体景观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主载体和侧面载体组合体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在水流河道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部件标号为:河岸1、降雨2、挺水植物茎叶3、水面4、主载体5、挺水植物根系6、水底7、侧面载体8、土工布9、高分子材料纤维10、天然植物纤维11、降雨径流12、水流河道1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如下:实施例一:一种生态缓冲带,包括主载体5、挺水植物、侧面载体8与水流河道13;所述主载体5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所述主载体5上种植挺水植物,所述侧面载体8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所述侧面载体8的一侧设有斜边并与水流河道13上部的斜坡固定连接,侧面载体8的另一侧与主载体5的侧面相连接,在所述侧面载体8上种植挺水植物。在所述的水流河道13上部的斜坡铺设并固定土工布9,所述土工布9的上端部固定在主载体5与水流河道13上部的斜坡之间。在所述主载体5的内部填充天然植物纤维11。在侧面载体8上种植植株较矮小,根系不发达的挺水植物或不怕水湿的草花类植物。实施例二:一种生态缓冲带,包括主载体5、挺水植物、侧面载体8与水流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载体(5)、挺水植物、侧面载体(8)与水流河道(13);所述主载体(5)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所述主载体(5)上种植挺水植物,所述侧面载体(8)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所述侧面载体(8)的一侧设有斜边并与水流河道(13)上部的斜坡固定连接,侧面载体(8)的另一侧与主载体(5)的侧面相连接,在所述侧面载体(8)上种植挺水植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载体(5)、挺水植物、侧面载体(8)与水流河道(13);所述主载体(5)为复合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在所述主载体(5)上种植挺水植物,所述侧面载体(8)为高分子纤维材料制作的浮在水面的块状载体,所述侧面载体(8)的一侧设有斜边并与水流河道(13)上部的斜坡固定连接,侧面载体(8)的另一侧与主载体(5)的侧面相连接,在所述侧面载体(8)上种植挺水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水流河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欣秦文静穆琳王晶晶刘文博邵海波高姗姗于雷
申请(专利权)人:百奥源生态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