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膨胀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64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温度膨胀阀,构成冷冻循环,具有固定的温度-压力特性,可以进行稳定的控制。在感温部70配置了吸附物质40′的温度膨胀阀中,上述吸附物质40′采用下述活性炭,该活性炭具有适合封入上述感温部70的温度对应工作流体的分子直径的细孔径,成为使吸附量恒定的结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度膨胀阀,在冷冻循环中,用于供给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控制和制冷剂减压的目的。目前采用的冷冻循环的温度膨胀阀,如图4及图5那样构成。图4中,在棱柱状阀主体510,相互独立地形成形成节流孔516的第一制冷剂通路514和第二制冷剂通路519。第一制冷剂通路514的一端与蒸发器515的入口连通,蒸发器515的出口,通过第二制冷剂通路519、压缩器511、冷凝器512、接收器513,与第一制冷剂通路514的另一端连结。在与第一制冷剂通路514连通的阀室524,设置着弹力部件517,是对与节流孔516接触、离开的球形阀体518施加弹力的偏置弹簧。再有阀室524用塞子525封闭,阀体518通过支承部526弹性支承。在阀主体510,与第二制冷剂通路519邻接,固定着具有膜片522的功率单元部520。用膜片522隔开形成的功率单元部520上方的室520a形成气密,封入对应温度的工作流体。从功率单元部520的上方的室520a延伸出来的小管521,用于从上方的室520a的脱气及向上方的室520a注入与上述温度对应的工作流体,之后端部被封闭。在功率单元部520的下方的室520b,配置了阀体驱动部件523的延出端,与膜片522相接触,驱动部件523,是在阀主体510中从阀体518贯穿第二制冷剂通路519并延伸的感温、传送部件。阀体驱动部件523,以热容量大的材料制成,将从流经第二制冷剂通路519的蒸发器515出口来的制冷剂蒸气温度,传送到功率单元部520的上方的室520a中与温度对应的工作流体,产生与该温度对应的压力的工作气体。下方的室520b,在阀主体510之中,通过阀体驱动部件523的周围间隙,与第二制冷剂通路519连通。因此,功率单元部520的膜片522,根据上方的室520a中的对应温度的工作流体的工作气体压力,与在下方室520b中的蒸发器515b出口的制冷剂蒸气压力之差,在用于阀体518的弹力部件517的弹力影响下,由阀体驱动部件523,调整阀体518对节流孔516的开度(即流向蒸发器入口的液态制冷剂的流入量)。在目前这种温度膨胀阀中例如经常产生这种不良情况,阀体反复开闭的所谓的摆动现象。因此,作为目前的温度膨胀阀,常常在中空状的阀体驱动部件中,封入如活性炭那样的吸附物质,防止上述不良情况。图5是表示填充了活性炭的目前的温度膨胀阀结构的纵断面结构图,与图3的目前的温度膨胀阀比,膜片和作为感温、压力传送部件的阀体驱动部件结构不同,其他结构基本是相同的。在图5中,温度膨胀阀具有棱柱状的阀主体50,在阀主体50中,设置着将经冷凝器512从接收器罐513流入的液相制冷剂导入到第一通路62的口52;将从第一通路62来的制冷剂,送到蒸发器515的口58;从蒸发器返回的气相制冷剂通过的第二通路63的入口60;和将制冷剂送到压缩器511侧的出口64。导入液相制冷剂的口52,与设置在阀主体50的中心轴线上的阀室54连通,阀室54用螺母状的塞子130封住。阀室54通过节流孔78,与将制冷剂送到蒸发器515的口58连通。在贯穿节流孔78的小直径轴114的前端,设置着球形阀体120,阀体120由支承部件122支承,支承部件122利用偏置弹簧124将阀体120向节流孔78弹性支承。通过改变阀体120和节流孔78之间形成的间隔,调节制冷剂的流路面积。液相制冷剂在通过节流孔78期间膨胀,经第一通路62,由口58送到蒸发器侧。由蒸发器返回的气相制冷剂,由口60导入,经第二通路63,由口64送到压缩器侧。阀主体50由上端部在轴线上形成第一孔70,功率单元部80利用螺纹部等安装在第一孔。功率单元部80具有构成感温部的外壳81及91,和来入这些外壳,同时利用和这些的焊接而固定的膜片82,成为阀体驱动部件的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的上端部,与膜片支承部件82′一起,以全周焊接,安装在膜片82中央部的圆孔中。再有,外壳支承部件82′由外壳81支承。外壳81及91内,以膜片82隔断,形成上部室83和下部室85。在该上部室83和中空部84中,封入温度对应工作流体,封入后由小管21封住。再有用焊接在外壳91的栓体代替小管21也可以。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用在第二通路63中露出的中空管状部件构成,其内部容纳着活性炭40。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的顶部,与上部室83连通,以上部室83和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的中空部84,构成压力空间83a,管状的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贯穿在阀主体50的轴线上形成的第二孔72,插入第三孔74。第二孔72和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之间形成间隙,通路63内的制冷剂经该间隙被导入膜片的下部室85。感温、压力传送部件100可自由滑动地插入第三孔74,该前端部与轴114的一端相连。轴114自由滑动地插入在阀主体50形成的第四孔76,其另一端与阀体120相连。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使用活性炭,到完成活性炭和温度对应工作流体的温度压力平衡需要时间,这能使冷冻循环的控制特性变得稳定。但是在目前的温度膨胀阀中所使用的作为吸附物质的活性炭,是以椰子渣或煤等为主原料的破碎炭,在这些活性炭中,吸附上述工作流体的细孔的直径不是恒定的,因活性炭不同而不同,因此,由于使用的活性炭不同而产生吸附量差别,其结果常常产生这种情况,因活性炭不同温度膨胀阀的温度-压力特性不同,得不到可靠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度膨胀阀,具有一定的温度-压力特性,并且使应答特性迟缓,控制稳定,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度膨胀阀,不改变目前的温度膨胀阀的结构,只改变吸附物质,就能稳定地控制。为了完成这样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温度膨胀阀配置了一种吸附物质,该吸附物质在封入了压力随温度变化的工作流体的感温部件内,具有适合上述工作流体分子直径的细孔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温度膨胀阀内部有由构成冷冻循环的蒸发器朝向压缩器的制冷剂通路,该通路内内藏感温、压力传送部件,该感温、压力传送部件具有温度感知机能,其内部形成中空部,同时根据该感温、压力传送部件检测的制冷剂温度,控制阀的开度;在上述中空部封入了压力随温度变化的工作流体,而且配置有吸附物质,该吸附物质具有适合上述工作气体分子直径的细孔径。本专利技术的温度膨胀阀包括感温筒,检测构成冷冻循环的蒸发器的出口侧温度;温度膨胀阀根据该感温筒检测的制冷剂温度,控制阀的开度;其中,在上述感温筒的内部封入了压力随温度变化的工作流体,而且配置有吸附物质,该吸附物质具有适合上述工作气体分子直径的细孔径。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温度膨胀阀,内部具有由蒸发器朝向压缩器的制冷剂通路,在该通路内,内藏具有温度感知机能的其内部形成中空部的感温、压力传送部件,其中,将该感温、压力传送部件的中空部前端固装在构成驱动它的功率单元部的膜片的中央开口部,连通由上述膜片形成的功率单元部内的上部压力室与上述中空部,形成封入工作流体的密闭空间,同时在上述中空部配置了吸附物质,该吸附物质具有适合上述工作流体分子直径的细孔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温度膨胀阀由功率单元和工作杆组成,其中,功率单元具有根据感温筒的压力变化而产生位移的膜片,该压力变化来自封入了将温度变换为压力的工作流体的感温筒;工作杆,其一端连接在上述膜片上,以另一端使阀体位移,上述感温筒内配置了吸附物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度膨胀阀,其特征在于:在封入了压力随温度变化的工作流体的感温部件内,配置了吸附物质,这种吸附物质具有适合上述工作流体分子直径的细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公道箕轮昌贤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