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车体及使用该车体的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29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衡车车体及使用该车体的平衡车,所述平衡车车体具有上盖和下盖,上盖(10)采用一体化的脚踏板,在脚踏板对应孔位处安装有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通过脚踏板的触发孔位与踏皮(14)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体集成了踏皮,解决了原有由硬胶内核及软胶外皮构成的多层组合结构易损坏且安装复杂问题,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踏皮安装简化、易维修。

A balance car body and a balance car using th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车车体及使用该车体的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
,尤其是一种平衡车车体及使用该车体的平衡车,其适用于电动平衡车及玩具车。
技术介绍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如图1所示,中国专利CN208813412U公开了一种新型平衡车,包括有车体,该车体的两侧均具有一车轮,该车体的中部具有一倒三角型凸台,该倒三角型凸台内具有一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控板和蓝牙音响。随着消费者对平衡车体验要求的提升和技术的发展,电动平衡车集成的功能也越来多越多,例如音响功放、绚丽的灯光等,集成的部件模块增多,由此也造成平衡车车体体积过大的问题;并且由于大量控制机构及机械机构安装在车体内,造成车体内布局混乱且故障率高发的现象等。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车车体及使用该车体的平衡车,其布局结构紧凑,在未增加车体本体的截面面积的情况下,使得车体本体内部的元件基本在同一平面排布从而达到做薄车身的效果,充分利用车体内部空间,缩小车体本体的厚度和体积。依据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平衡车车体,所述平衡车车体具有上盖和下盖,上盖用于人体站立,采用一体化的脚踏板结构,在脚踏板结构对应孔位处安装有第一光电开关和第二光电开关,所述第一光电开关和第二光电开关通过脚踏板的触发孔位与踏皮相接触。优选地,所述踏皮安装于上盖,踏皮为一体化的软质材料制成,通过踏皮下方的扣接凹槽直接扣接安装在脚踏板上。转向总成安装在下盖下表面的容置槽内,所述容置槽设置在铝板下表面外侧。进一步地,第二控制板布置于下盖的正中央,喇叭布置在第二控制板处,第一控制板布置于下盖的右侧,第三控制板设置在第一控制板的下侧,电池组布置于第二控制板左侧。第三光电开关和第四光电开关为光电开关对,其分别邻近右电机压板设置,第三光电开关和第四光电开关用于感测平衡车右侧的倾斜及挤压信息。更优选地,所使用的轮毂电机均采用电机和轮毂一体化的直流无刷电机。右电机压板用于压接固定右轮毂电机车轮。在下盖的左侧也安装有压接固定右轮毂电机车轮的左电机压板。在左电机压板附件区域设置有下盖板的加强肋。依据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平衡车车体的平衡车,所述平衡车包括腿控杆,腿控杆与转向总成相连接,用于控制转向总成的转动力度及转动方向,以及进而给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及第三控制板提供转向信号。与现有的平衡车的车体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首先,简化了部件,例如集成了踏皮,解决了原有由硬胶内核及软胶外皮构成的多层组合结构易损坏且安装复杂问题,使用本技术的踏皮安装简化、易维修。其次,与转向总成安装上盖体的平衡车的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下盖的下表面的中央设置有容置槽,转向总成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节省了转向总成在厚度方向的安装空间,大大减小了车体本体的厚度。再者,车体本体内部的元件基本在同一平面排布从而达到做薄车身的效果,此种布局结构紧凑,在未增加车体本体的截面面积的情况下,使得车体本体内部的元件基本在同一平面排布从而达到做薄车身的效果,充分利用车体内部空间,缩小车体本体的厚度和体积。此外,穿插轮轴的固定件与铝板一体化成型,进一步降低了制造复杂度,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固定强度;其与上述固定件与铝板分体,使用压板将固定件挤压安装在铝板上且使用四个螺钉将压板固定在铝板上相比,解决了受到震动易造成螺钉松垮脱落的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平衡车车体示意图;图2为依据本技术的平衡车车体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种车体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种车体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三种车体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转向总成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时转向总成的爆炸安装示意图;图8为上盖布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地,不应当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仅仅限制至下述具体实验方法或具体参数。如图2所示,使用本技术的平衡车车体的平衡车主要包括车轮、车体本体和腿控杆。两个车轮优选包括与轮毂电机一体化的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车体具有上盖10和下盖,下盖优选由铝板1制造,用于整个车体的承重以及摆放、连接各个零部件,所述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喇叭2、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第三控制板5、电池组6、第二控制板7和第一控制板8;第一控制板8安装于铝板1上,第一控制板8控制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转动;铝板1上安装有第二控制板7、第三控制板5和喇叭2,第三控制板5控制蓝牙模块接收接受外部控制信号以及通过喇叭2实现音乐播放功能;电池组6安装于下盖体内,下盖的下表面的中央设置有容置槽,转向总成9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第二控制板7辅助第一控制板8控制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转动,和控制各种音响设备及反馈控制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转动。腿控杆13与转向总成9相连接,用于控制转向总成的转动力度及转动方向,以及进而给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及第三控制板提供转向信号。所述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所使用的轮毂电机均采用电机和轮毂一体化的直流无刷电机,采用电池组为整车系统供电和提供动力。所述电池组优选锂电池组。上盖10用于人体站立,采用一体化的脚踏板结构,在脚踏板结构对应孔位处安装有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如图1中所示的脚踏板上表面的中间圆形孔位处,即光电开关的触发孔位),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通过脚踏板的触发孔位与踏皮14相接触。所述踏皮14安装于上盖,踏皮14为一体化的软质材料制成,通过踏皮14下方的扣接凹槽直接扣接安装在脚踏板上。当骑行者站立于脚踏板的踏皮之上时,人体重量使踏皮14变形,变形量触发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光电开关连接在上盖上),进而产生检测到踏皮变形的感应信号,第一控制板8接收上述感应信号之后,经过对感应信号的处理来分别控制左轮毂电机车轮3和右轮毂电机车轮4转动行使。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踏皮与现有技术中的多层胶粘而成的踏皮不同,现有技术的踏皮由硬胶内核和软胶外皮组合而成且使用螺钉或挂钩等连接件连接到脚踏板上,不仅仅容易损坏且还容易因连接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车车体具有上盖和下盖,上盖(10)采用一体化的脚踏板,在脚踏板对应孔位处安装有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通过脚踏板的触发孔位与踏皮(14)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车车体具有上盖和下盖,上盖(10)采用一体化的脚踏板,在脚踏板对应孔位处安装有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1)和第二光电开关(12)通过脚踏板的触发孔位与踏皮(14)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踏皮(14)安装于上盖,踏皮(14)为一体化的软质材料制成,通过踏皮(14)下方的扣接凹槽直接扣接安装在脚踏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转向总成(9)安装在下盖下表面的容置槽内,所述容置槽设置在铝板下表面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板(7)布置于下盖的正中央,喇叭(2)布置在第二控制板(7)处,第一控制板(8)布置于下盖的右侧,第三控制板(5)设置在第一控制板(8)的下侧,电池组(6)布置于第二控制板(7)左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体,其特征在于,第三光电开关(24)和第四光电开关(25)为光电开关对,其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