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55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无需在转子或转子轴的内部形成供油流动的冷媒流路,而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成容易地确保定子的冷却及转子轴的轴承的润滑。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动驱动单元(1)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单元外壳(1a);环状的定子(3),固定于单元外壳(1a)的内部;转子(4),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定子(3)的内侧;转子轴(5),构成为水平地延伸,并且与转子(4)一体地旋转,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单元外壳(1a)内的轴承(7);油供给部件,从轴承(7)的上方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供给;以及油引导板(11),以从转子轴5的轴承7附近的正上方流下的方式对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引导。

Lubrication and cool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drive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适用于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动驱动单元,通过将润滑冷却用油引导至所述电动驱动单元内部的规定部位,对支撑转子轴的轴承进行润滑,或对定子进行冷却。
技术介绍
之前,作为此种润滑·冷却结构,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润滑·冷却结构。专利文献1适用于混合动力(hybrid)车辆的驱动装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壳体内,以利用间隔壁隔开的状态设置有电动发电机及差动齿轮。电动发电机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环状的定子、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的转子、以及与所述转子一体地旋转的转子轴。在所述转子中,形成有能够流通润滑冷却用油的冷媒通路。另外,在壳体内的差动齿轮的收容室的底部贮存油,在所述间隔壁的上部设置有用以暂时收容油的收集箱(catchtank)。在所述驱动装置中,在其运作时,利用差动齿轮的环形齿轮将油扬起,而收容至收集箱。所述油从收集箱流下,供给至转子的冷媒通路。由此,转子自身得以冷却,除此之外,伴随着转子的旋转,从冷媒通路排出的油吹附至定子的端部的线圈端部,从而定子也得以冷却。另外,从收集箱流下的油也供给至支撑转子轴的轴承,从而用于所述轴承的润滑。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2,适用于具有定子、转子及旋转轴的旋转电机,在旋转轴的内部形成有冷媒通路,并且在转子及旋转轴的两端侧设置有将从冷媒通路供给的油朝定子侧排出的冷媒排出装置。所述冷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转子及旋转轴相对旋转,另外包括四个冷媒排出管,所述四个冷媒排出管以从中央附近朝向径向的外侧呈90度弯曲的方式延伸,且彼此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配置。在所述旋转电机中,在对定子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利用外部的油泵,从旋转轴的一端部对旋转轴的冷媒通路供给油。所述油穿过冷媒排出装置的各冷媒排出管,朝向定子的线圈端部排出,来对定子进行冷却。再者,在所述情况下,冷媒排出装置利用从各冷媒排出管排出的油的势力,朝与其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同时对定子进行冷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6963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51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述专利文献1中,需要在转子中形成供油流通的冷媒通路,因此与此相对应地,驱动装置的制造成本上升。另外,在转子的端面的中央附近,设置有用以将油供给至冷媒通路的供给口,但是由于所述供给口朝转子的轴向方向,即横向开口,因此有可能在转子旋转时无法将油充分地供给至冷媒通路。在所述情况下,无法从冷媒通路将油充分地排出,其结果,定子的冷却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在旋转轴的内部形成冷媒通路,因此与此相对应地,旋转电机的制造成本上升,除此之外,旋转轴的强度与实心的旋转轴相比下降。本技术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无需在转子或转子轴的内部形成供油流动的冷媒流路,而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成容易地确保定子的冷却及转子轴的轴承的润滑。[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技术是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动驱动单元1的润滑·冷却结构,包括:单元外壳1a;环状的定子3,固定于所述单元外壳内;转子4,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转子轴5,构成为水平地延伸,并且与转子一体地旋转,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单元外壳内的轴承7;油供给部件,在单元外壳内,从轴承的上方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供给;以及油引导部件(实施方式的(以下,本项中相同)油引导板11),以从转子轴的轴承附近的正上方流下的方式对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引导。根据所述构成,在电动驱动单元的单元外壳内固定有环状的定子,在定子的内侧旋转自如地设置有转子,构成为水平地延伸并且与转子一体地旋转的转子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单元外壳内的轴承。另外,利用油供给部件,在单元外壳内,从轴承的上方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供给。所述所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被油引导部件引导为从转子轴的轴承附近的正上方流下。而且,流下至转子轴上的油通过由转子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沿径向飞散而落在定子的端部,由此对定子进行冷却。另外,润滑冷却用油的一部分流向转子轴的轴承,用于所述轴承的润滑。如以上所述,根据本技术,与以前不同,无需在转子或转子轴的内部形成冷媒流路,而能够以利用油引导部件将从上方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引导至转子轴的正上方这样比较简单的构成,来容易地确保定子的冷却及转子轴的轴承的润滑。技术方案2的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中油引导部件具有以包围轴承的状态加以固定的环形板状的油引导板,油引导板构成为对由油供给部件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分割,经由定子及转子侧的第一面(正面11a)而引导至转子轴侧,并且经由与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背面11b)而引导至轴承侧。根据所述构成,作为油引导构件的油引导板形成为以包围轴承的状态加以固定的环形板状。而且,所述油引导板将由油供给部件从上方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分割,而引导至转子轴侧与轴承侧。即,经由油引导板的定子及转子侧的第一面将润滑冷却用油引导至转子轴侧,另一方面,经由与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将润滑冷却用油引导至轴承侧。如此,能够利用比较简易的构成的油引导板,将润滑冷却用油容易地分配至转子轴侧与轴承侧。技术方案3的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中油供给部件构成为经由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油供给口8来供给润滑冷却用油,在油引导板的上端部设置有油供给口分割部(突片12),所述油供给口分割部形成为朝上方突出的板状,并以从下方插入至油供给口的状态得到保持,由此将油供给口二分割为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根据所述构成,利用油供给部件,经由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油供给口来供给润滑冷却用油。另外,在油引导板的上端部,设置有形成为朝上方突出的板状的油供给口分割部。所述油供给口分割部以从下方插入至油供给口的状态得到保持,由此将油供给口二分割为油引导板的第一面侧与第二面侧。因此,利用油供给口分割部,能够将从上方对油供给口供给的润滑冷却用油容易地分配至油引导板的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技术方案4的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中在第一面及第二面均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壁(正面的引导壁13、正面的引导壁13,背面的引导壁14、背面的引导壁14),所述一对引导壁从油供给口分割部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并且彼此隔开规定间隔相向,从而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引导。根据所述构成,在油引导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均突出设置有从油供给口分割部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的一对引导壁。由此,自上方对油供给口供给且被油供给口分割部分割的润滑冷却用油中,第一面侧的油穿过突出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的一对引导壁的内侧而引导至转子轴,另一方面,第二面侧的油穿过突出设置于所述第二面的一对引导壁的内侧而引导至轴承。如此,通过突出设置于油引导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引导壁,能够将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是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单元外壳;/n环状的定子,固定于所述单元外壳内;/n转子,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n转子轴,构成为水平地延伸,并且与所述转子一体地旋转,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所述单元外壳内的轴承;/n油供给部件,在所述单元外壳内,从所述轴承的上方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供给;以及/n油引导部件,以从所述转子轴的所述轴承附近的正上方流下的方式对供给的所述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引导。/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3 JP 2018-2331261.一种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是作为驱动源而搭载于电动车辆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元外壳;
环状的定子,固定于所述单元外壳内;
转子,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转子轴,构成为水平地延伸,并且与所述转子一体地旋转,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所述单元外壳内的轴承;
油供给部件,在所述单元外壳内,从所述轴承的上方将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供给;以及
油引导部件,以从所述转子轴的所述轴承附近的正上方流下的方式对供给的所述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引导部件包括以包围所述轴承的状态加以固定的环形板状的油引导板,
所述油引导板构成为对由所述油供给部件供给的所述润滑冷却用油进行分割,经由所述定子及转子侧的第一面而引导至所述转子轴侧,并且经由与所述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而引导至所述轴承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供给部件构成为经由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油供给口来供给所述润滑冷却用油,
在所述油引导板的上端部设置有油供给口分割部,所述油供给口分割部形成为朝上方突出的板状,并以从下方插入至所述油供给口的状态得到保持,由此将所述油供给口二分割为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均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壁,所述一对引导壁从所述油供给口分割部的下端附近向下方延伸,并且彼此隔开规定间隔相向,从而将所述润滑冷却用油向下方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的润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引导板的内周上端部设置有引导突部,所述引导突部以规定长度朝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侧突出,将穿过所述第一面的所述一对引导壁之间而流下的所述润滑冷却用油引导至所述转子轴的正上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藤亮矢﨑学西田笃史矢野卓司新美彰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