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悬翼板、传递结构、触摸板、压电马达以及具有弹性的缓冲组件,传递结构及压电马达设置于悬翼板,且压电马达位于传递结构围成区域内,触摸板架设于传递结构远离悬翼板的一侧,缓冲组件设置在悬翼板背离传递结构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缓冲组件位于悬翼板的边缘位置;上述触控反馈模组中,由于悬翼板背离传递结构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并且至少部分缓冲组件位于悬翼板的边缘位置,按压时缓冲组件能够阻碍悬翼板向下变形,减小悬翼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
Touch feedback module and touch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本技术要求于2019年08月28日提交中国受理局、申请号为201910803936.0、申请名称为“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部分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技术涉及触控
,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在触控
,触控反馈模组因其能够实现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效果,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触屏手机、车载设备、工业控制设备等触控装置。由于压电材料具有同时提供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功能,将压电材料应用于触控反馈模组中,以获得较好的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效果成为目前触控技术研究的热点,现有的触控反馈模组采用一体式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内存在间隙,以将压电材料的触控反馈和压力感知的功能通过悬翼板的形变振动表现出来,但是间隙的存在使得按压时容易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甚至造成触摸板下沉,用户体验较差,产品不美观以及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触控反馈模组在按压时容易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甚至造成触摸板下沉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提高用户体验。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悬翼板、传递结构、触摸板、压电马达以及具有弹性的缓冲组件,所述传递结构及所述压电马达设置于所述悬翼板,且所述压电马达位于所述传递结构围成区域内,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传递结构远离所述悬翼板的一侧,还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传递结构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所述缓冲组件位于所述悬翼板的边缘位置。上述触控反馈模组中,触摸板通过传递结构架设于悬翼板,悬翼板上设置有压电马达,当外力按压触摸板时,通过传递结构将力传递给悬翼板,而由于缓冲组件具有弹性,悬翼板以及缓冲组件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带动压电马达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以实现压力感知;此时,压电马达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带动悬翼板以及缓冲组件发生弯曲变形,从而通过传递结构将振动传递给触摸板,以实现触控反馈;由于悬翼板背离传递结构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并且至少部分缓冲组件位于悬翼板的边缘位置,按压时缓冲组件能够阻碍悬翼板向下变形,减小悬翼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提高用户体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马达设置于所述悬翼板靠近所述触摸板的表面,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压电马达的表面设置有支撑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抵接部以及板体,所述抵接部连接并抵接于所述悬翼板的中间位置,所述板体连接于所述抵接部并沿垂直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悬翼板的层叠方向向着所述抵接部的外侧延伸,且所述板体朝向所述悬翼板的表面与所述悬翼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缓冲组件位于所述间隙内,且设置在所述板体朝向所述悬翼板的表面。上述触控反馈模组中,通过抵接部抵接于悬翼板的中间位置,以使得支撑件支撑悬翼板,而板体和悬翼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悬翼板的振动空间,保证悬翼板具有一定的振动幅度;通过在板体朝向悬翼板的表面设置缓冲组件,能够防止间隙太大时手指按压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而该缓冲组件具有弹性,能够防止间隙太小时对制造要求高且按压时压力感应输出信号过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组件与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悬翼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悬翼板,以使得无论按压触摸板不同的位置,均有缓冲组件阻碍悬翼板向下变形,减小悬翼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悬翼板朝向所述触摸板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不大于所述传递结构的高度,所述高度的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摸板朝向所述悬翼板的一侧表面,以使得触摸板的振动幅度受到限位结构的限制,减小触摸板相对于悬翼板的振动幅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传递结构的高度,以使得限位结构与触摸板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进而使得触摸板在向下振动的过程中避免触碰限位结构而产生机械损伤,同时也增加了触摸板向下振动的幅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弹性件,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与所述传递结构的高度相同,在触摸板在向下振动的过程中,弹性形变的材料制备的限位结构受压变形,避免触摸板触碰限位结构而产生机械损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电马达朝向所述触摸板的表面上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悬翼板朝向所述触摸板的表面上的第二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具体位置具有多种,以适用不同尺寸的触控反馈模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传递结构的表面,以使得悬翼板在压电马达的作用下能够自由地上下振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马达的驱动信号为直流偏置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悬翼板沿朝向所述触摸板的方向振动,以使得压电马达在接收电压信号后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悬翼板以及缓冲组件仅向上振动,从而通过传递结构将向上的振动传递给触摸板,以减小触控反馈时触摸板的下移感。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在上述触控装置中,由于触控反馈模组在按压时缓冲组件能够阻碍悬翼板向下变形,减小悬翼板向下振动的幅度,避免造成触摸板出现明显的下移感,因此,具有该触控反馈模组的触控装置的用户体验较好,产品美观,使用寿命较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触控反馈模组的振动示意图;图4为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技术又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技术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技术又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9为技术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11为技术又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图12为技术再一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触控反馈模组;110-悬翼板;111-凸出部;120-传递结构;121-围成区域;130-触摸板;140-压电马达;150-缓冲组件;160-支撑件;161-抵接部;162-板体;170-限位结构;171-第一限位结构;172-第二限位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翼板、传递结构、触摸板、压电马达以及具有弹性的缓冲组件,所述传递结构及所述压电马达设置于所述悬翼板,且所述压电马达位于所述传递结构围成区域内,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传递结构远离所述悬翼板的一侧,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传递结构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所述缓冲组件位于所述悬翼板的边缘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28 CN 20191080393601.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翼板、传递结构、触摸板、压电马达以及具有弹性的缓冲组件,所述传递结构及所述压电马达设置于所述悬翼板,且所述压电马达位于所述传递结构围成区域内,所述触摸板架设于所述传递结构远离所述悬翼板的一侧,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传递结构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所述缓冲组件位于所述悬翼板的边缘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设置于所述悬翼板靠近所述触摸板的表面,所述悬翼板背离所述压电马达的表面设置有支撑件,其中:
所述支撑件具有抵接部以及板体,所述抵接部连接并抵接于所述悬翼板的中间位置,所述板体连接于所述抵接部并沿垂直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悬翼板的层叠方向向着所述抵接部的外侧延伸,且所述板体朝向所述悬翼板的表面与所述悬翼板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缓冲组件位于所述间隙内,且设置在所述板体朝向所述悬翼板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与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悬翼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悬翼板。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春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