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包括用于放置导热液体的热管,所述热管的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散热片连通,且散热片的相对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片之间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顶端与散热风扇的送风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传统的片状结构的散热片和散热鳍片均改进为空腔结构,并将热管直接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构成的密闭空腔连通,使得汽态的导热液体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也是的冷空气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行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A heat sink for modul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
本技术涉及散热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
技术介绍
CPU是电脑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要热源之一,传统的方式是采用散热风扇降温,而高端的散热器通过热管进行散热,工作原理如下:CPU产生的热量将热管中的液体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蒸发的液体经过散热鳍片冷凌后又落回到底座,由此不断循环,从而对CPU进行降温。但是散热鳍片与热管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热管上需要安装多个散热鳍片,从而使得整个散热片的体积增大,占据较大空间,影响设备内部的布局。因此,设计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通过眼睛观察,极易受到人的主观性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而设计的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包括用于放置导热液体的热管,所述热管的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散热片连通,且散热片的相对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片之间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顶端与散热风扇的送风端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片和散热鳍片均为空腔结构,且散热片与散热鳍片的内部连通并构成密闭空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均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与上下两端处的散热鳍片连通,且导管与热管所在的位置对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管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个散热片,且位于同侧的散热片之间间隙配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热管与对应的散热片的内侧底部连通,且散热片的内侧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热管、导管和散热管为铜材质,所述散热片和散热鳍片为铝材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鳍片为等间距设置,且位于最上方和最下方的散热鳍片与散热片的对应面齐平。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将传统的片状结构的散热片和散热鳍片均改进为空腔结构,并将热管直接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构成的密闭空腔连通,使得汽态的导热液体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也是的冷空气与散热片和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行热交换的效率更高。2、本技术中,散热片是安装于散热管的两侧的,由于散热片相对散热鳍片的比表面积要小,因此散热效率相对较低,而部分冷风经过散热管后,在散热管与散热片接触的区域进行热交换,不仅增加了散热片的表面积,同时由于冷风的热交换作用,还加速了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例说明:1、热管;2、散热片;3、散热鳍片;4、散热管;5、密闭空腔;6、导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包括用于放置导热液体的热管1,热管1的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散热片2连通,且散热片2的相对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3,将传统的片状结构的散热片2和散热鳍片3均改进为空腔结构,且散热片2与散热鳍片3的内部连通并构成密闭空腔5,密闭空腔5可用于冷凝汽态的导热液体,使其变成液态落入密闭空腔5的底部,并回流至热管1的内部,同时为了提高散热片2和散热鳍片3的冷凝效率,通过导管6将位于导管6上下两端处的散热鳍片3连通,并且导管6与与热管1所在的位置对应,使得汽态的导热液体在进入散热片2后,会通过导管6逐个进入散热鳍片3中分散冷凝,提高冷凝速率,变为液态的导热液体在密闭空腔5的倾斜底面的作用下回流至热管1中,散热片2之间设置有散热管4,散热管4的顶端与散热风扇的送风端连通,散热风扇吹送的冷风经过散热管4后快速带走汽态导热液体携带的热量,提高冷凝效率,散热管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多个散热片2,且位于同侧的散热片2之间间隙配合,同时部分冷风经过散热鳍片3和散热片2之间,进一步带走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为保证散热鳍片3的散热效果,相邻散热鳍片3为间隙配合,同时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和控制成本,热管1、导管6和散热管4采用铜材质,散热片2和散热鳍片3采用铝材质。工作原理:发热元件工作缠身大量的热,通过与发热元件接触的传热底座将热量均匀传递到热管1上,热管1中的导热液体受热汽化,变成汽态的导热液体通过热管1进入散热片2,由于导管6于热管1的位置对应,在汽态的导热液体进入散热片2后,会通过导管6进入上一个散热鳍片3,并逐渐通过导管6进入最上层的散热鳍片3,此时散热风扇工作,一部分冷空气进入散热管4,在散热管4与两侧散热片2接触的部分进行热交换,带走位于散热片2内部的导热液体的热量,使得位于散热片2内部的导热液体冷凝变为液态流至密闭空腔5的内侧底部,另一部分冷空气通过散热鳍片3以及散热片2之间的间隙,使得位于散热鳍片3内部的导热液体冷凝,变为液态流至密闭空腔5的内侧底部,最终液态导热液体通过热管1回流至传热底座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包括用于放置导热液体的热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1)的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散热片(2)连通,且散热片(2)的相对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3),所述散热片(2)之间设置有散热管(4),所述散热管(4)的顶端与散热风扇的送风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包括用于放置导热液体的热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1)的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散热片(2)连通,且散热片(2)的相对一侧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3),所述散热片(2)之间设置有散热管(4),所述散热管(4)的顶端与散热风扇的送风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2)和散热鳍片(3)均为空腔结构,且散热片(2)与散热鳍片(3)的内部连通并构成密闭空腔(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块工作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3)之间均设置有导管(6),所述导管(6)与上下两端处的散热鳍片(3)连通,且导管(6)与热管(1)所在的位置对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军,杨绍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泓箣精密电子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