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温度控制仪表领域,公开了一种数字温度控制表,包括温度传感器、自校正零放大器、单片机、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温度调节装置、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触控屏和电源模块,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自校正零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自校正零放大器与单片机双向连接,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稳压管、第二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数字温度控制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能提高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igital temperature control 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字温度控制表
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仪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字温度控制表。
技术介绍
在工业系统和日常生活中温度测量是最常见的非电量测量之一,温度也是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温度传感器、运算放大器到A/D转换器、显示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线性的、数字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出现,使得研制高可靠的小型的数字化的廉价的温控表成为可能。图1为传统数字温度控制表的供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数字温度控制表的供电部分使用的元器件较多,电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不方便维护。另外,由于传统数字温度控制表的供电部分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例如:缺少防止电路干扰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能提高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数字温度控制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数字温度控制表,包括温度传感器、自校正零放大器、单片机、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温度调节装置、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触控屏和电源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触控屏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稳压管、第二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和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接地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的另一端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数字温度控制表中,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为290pF。在本技术所述的数字温度控制表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数字温度控制表中,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型号为S-822T。在本技术所述的数字温度控制表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在本技术所述的数字温度控制表中,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实施本技术的数字温度控制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温度传感器、自校正零放大器、单片机、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温度调节装置、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触控屏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稳压管、第二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该电源模块与传统数字温度控制表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四电容用于防止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之间的干扰,因此本技术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能提高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数字温度控制表的供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数字温度控制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数字温度控制表实施例中,其数字温度控制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2中,该数字温度控制表包括温度传感器1、自校正零放大器2、单片机3、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4、温度调节装置5、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6、触控屏7和电源模块8,其中,温度传感器1的输出端与自校正零放大器2的输入端连接,自校正零放大器2与单片机3双向连接,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4与单片机3双向连接,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4的输出端与温度调节装置5的输入端连接,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6与单片机3双向连接,单片机3的输出端与触控屏7连接。温度传感器1用于探测环境温度,温度调节装置5用于调节温度。单片机3和自校正零放大器2构成信号采集部分,单片机3和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6构成温度设定部分,单片机3实现非线性时间比例控制以及测量温度显示、设定温度显示和输出指示。采用自校正零放大器2可以消除杂波信号,实现自校零,降低温度控制对运算放大器要求。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4采用非线性时间比例控制进行温度的控制,并由单片机3的编程来实现,调节温度调节装置5的工作时间,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的目的。通过触控屏7可以输入各项参数,还可以显示设备各项参数。该数字温度控制表用旋转编码器与单片机3配合组成温度控制仪表的设定,并用单片机编程实现非线性时间比例控制模型,保留了传统温度控制操作习惯和优点。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自校正零放大器2、单片机3、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4、温度调节装置5、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6和触控屏7均采用现有技术技术中的结构来实现,其工作原理采用的也是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详细獒述。图3为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3中,该电源模块8包括电压输入端Vin、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管D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四电容C4、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管D2、第二电容C2、低压差线性稳压器U1、第三电容C3和电压输出端Vo,其中,电压输入端Vin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一稳压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容C4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字温度控制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传感器、自校正零放大器、单片机、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温度调节装置、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触控屏和电源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触控屏连接;/n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稳压管、第二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和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接地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字温度控制表,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传感器、自校正零放大器、单片机、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温度调节装置、旋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触控屏和电源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校正零放大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反馈时间比例运算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编码温度设定装置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触控屏连接;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稳压管、第二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所述第二电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忠恒,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惠晟检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