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框拉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031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包括固定底座、刀口固定件、第一压力气缸、第二压力气缸、拉动结构、底部移动件及折弯件,第一压力气缸与底部移动件固定连接并带动底部移动件移动,拉动结构、第一压力气缸和第二压力气缸固定于固定底座,刀口固定件设有填料槽、若干配合口及收容口,配合口与填料槽连通,一出料端抵触于收容口且出料端与配合口衔接,拉动结构包括弹簧,第一压力气缸和第二压力气缸同步运动,使折弯后的工件沿折弯槽落下并进入出料管。多个待折弯工件沿多个配合口分别进行折弯,第二压力气缸带动折弯件移动进行折弯,折弯效率高,同时折弯后的部件沿出料管出来,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管理,生产效率高。

Wireframe tension compress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框拉压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框拉压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电子设备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飞速的发展。现有的电子设备正在朝向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现有的二极管制造过程中,线框的生产及折弯设备存在折弯效率低的问题,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结构比较单一,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其能解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包括固定底座、刀口固定件、第一压力气缸、第二压力气缸、拉动结构、底部移动件及折弯件,所述第一压力气缸与所述底部移动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底部移动件移动,所述第二压力气缸与所述折弯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所述拉动结构、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固定于所述固定底座,所述刀口固定件设有填料槽、若干配合口及收容口,所述配合口与所述填料槽连通,一出料端抵触于所述收容口且所述出料端与所述配合口衔接,所述拉动结构包括弹簧,所述折弯件设有折弯槽,所述底部移动件包括出料管,待折弯工件经出料端输送到所述配合口并抵触于所述弹簧,待折弯工件前段收容于折弯槽,待折弯工件后段收容于配合口,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使所述折弯槽相对于所述配合口移动,所述拉动结构后撤使所述弹簧松开待折弯工件,所述待折弯工件落入所述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位置与所述折弯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同步运动,使折弯后的工件沿所述折弯槽落下并进入所述出料管。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移动件还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所述出料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配合口、所述收容口和所述拉动结构的数量相同。进一步地,所述配合口的数量为两个。进一步地,所述线框拉压结构还包括第三压力气缸,所述第三压力气缸与所述拉动结构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拉动结构移动。进一步地,所述拉动结构包括拉片、拉销及固定件,所述拉销一端卡接于所述拉片,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簧,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拉片的端部,所述第三压力气缸带动所述固定件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压力气缸包括连接杆及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夹紧所述固定件,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多个待折弯工件沿多个配合口分别进行折弯,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进行折弯,折弯效率高,同时折弯后的部件沿所述出料管出来,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管理,生产效率高。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框拉压结构中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线框拉压结构的第一局部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线框拉压结构的第二局部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线框拉压结构的第三局部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线框拉压结构的第四局部立体图。图中:10、固定底座;20、刀口固定件;21、填料槽;22、配合口;23、收容口;30、第一压力气缸;40、第二压力气缸;50、第三压力气缸;51、连接杆;52、固定杆;60、拉动结构;61、拉片;62、拉销;63、固定件;64、弹簧;70、底部移动件;71、出料孔;72、出料管;80、折弯件;81、折弯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5,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包括固定底座10、刀口固定件20、第一压力气缸30、第二压力气缸40、拉动结构60、底部移动件70及折弯件80,所述第一压力气缸30与所述底部移动件70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底部移动件70移动,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与所述折弯件80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折弯件80移动,所述拉动结构60、所述第一压力气缸30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固定于所述固定底座10,所述刀口固定件20设有填料槽21、若干配合口22及收容口23,所述配合口22与所述填料槽21连通,一出料端抵触于所述收容口23且所述出料端与所述配合口22衔接,所述拉动结构60包括弹簧64,所述折弯件80设有折弯槽81,所述底部移动件70包括出料管72,待折弯工件经出料端输送到所述配合口22并抵触于所述弹簧64,待折弯工件前段收容于折弯槽81,待折弯工件后段收容于配合口22,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带动所述折弯件80移动使所述折弯槽81相对于所述配合口22移动,所述拉动结构60后撤使所述弹簧64松开待折弯工件,所述待折弯工件落入所述出料管72;所述出料管72的位置与所述折弯槽8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压力气缸30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同步运动,使折弯后的工件沿所述折弯槽81落下并进入所述出料管72。多个待折弯工件沿多个配合口22分别进行折弯,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带动所述折弯件80移动进行折弯,折弯效率高,同时折弯后的部件沿所述出料管72出来,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管理,生产效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力气缸30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40同步运动可解释为保障所述弹簧64后撤时,所述折弯槽81的位置与所述出料管72的位置相对应。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移动件70还设有出料孔71,所述出料孔71与所述出料管72连通。优选的,所述配合口22、所述收容口23和所述拉动结构60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口22的数量为两个。亦可为多个,如2-9个。优选的,所述线框拉压结构还包括第三压力气缸50,所述第三压力气缸50与所述拉动结构60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拉动结构60移动。具体的,所述拉动结构60包括拉片61、拉销62及固定件63,所述拉销62一端卡接于所述拉片6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簧64,所述固定件63固定于所述拉片61的端部,所述第三压力气缸50带动所述固定件63移动。从而实现对待折弯工件的定位,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刀口固定件、第一压力气缸、第二压力气缸、拉动结构、底部移动件及折弯件,所述第一压力气缸与所述底部移动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底部移动件移动,所述第二压力气缸与所述折弯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所述拉动结构、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固定于所述固定底座,所述刀口固定件设有填料槽、若干配合口及收容口,所述配合口与所述填料槽连通,一出料端抵触于所述收容口且所述出料端与所述配合口衔接,所述拉动结构包括弹簧,所述折弯件设有折弯槽,所述底部移动件包括出料管,待折弯工件经出料端输送到所述配合口并抵触于所述弹簧,待折弯工件前段收容于折弯槽,待折弯工件后段收容于配合口,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使所述折弯槽相对于所述配合口移动,所述拉动结构后撤使所述弹簧松开待折弯工件,所述待折弯工件落入所述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位置与所述折弯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同步运动,使折弯后的工件沿所述折弯槽落下并进入所述出料管。/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3 CN 20192067454251.一种线框拉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刀口固定件、第一压力气缸、第二压力气缸、拉动结构、底部移动件及折弯件,所述第一压力气缸与所述底部移动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底部移动件移动,所述第二压力气缸与所述折弯件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所述拉动结构、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固定于所述固定底座,所述刀口固定件设有填料槽、若干配合口及收容口,所述配合口与所述填料槽连通,一出料端抵触于所述收容口且所述出料端与所述配合口衔接,所述拉动结构包括弹簧,所述折弯件设有折弯槽,所述底部移动件包括出料管,待折弯工件经出料端输送到所述配合口并抵触于所述弹簧,待折弯工件前段收容于折弯槽,待折弯工件后段收容于配合口,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带动所述折弯件移动使所述折弯槽相对于所述配合口移动,所述拉动结构后撤使所述弹簧松开待折弯工件,所述待折弯工件落入所述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位置与所述折弯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压力气缸和所述第二压力气缸同步运动,使折弯后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淼王世铭高瑞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超樊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