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涉及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油管套筒,且油管套筒的外侧底部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固定螺栓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油管套筒的外壁上部焊接有导轨,且油管套筒的上方外接有井口套筒,所述井口套筒通过滑环与导轨相连接,且滑环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井口套筒可以沿着导轨进行上下滑动,控制其与油管套筒之间的距离,替代过去井口套筒与油管套筒之间直接螺纹连接的方式,这样能够在使用时,能够将油管与井口之间的对接处裸露出来,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在连接处进行泄压。
A jacking and centralizing device for oil and water we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
,尤其涉及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
技术介绍
用来向油层注水的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专门的注水井将水注入油藏,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使油藏有较强的驱动力,以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随着底层的下降,油管也会跟随下降,导致油井进口会发生倾斜,所以需要油井井口扶正设备。现有的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虽然能够利用套筒对井口和油管进行支撑固定,以将井口和油管扶正,但整个装置处于地表上,高度不可变,当地表下沉时,整个装置也会下沉,则依旧会导致油管与连接处脱离,井口倾斜,或致使整个装置悬挂在井口和油管上,因此不能达到对井口和油管扶正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虽然能够利用套筒对井口和油管进行支撑固定,以将井口和油管扶正,但整个装置处于地表上,高度不可变,当地表下沉时,整个装置也会下沉,则依旧会导致油管与连接处脱离,井口倾斜,或致使整个装置悬挂在井口和油管上,因此不能达到对井口和油管扶正的作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油管套筒,且油管套筒的外侧底部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固定螺栓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油管套筒的外壁上部焊接有导轨,且油管套筒的上方外接有井口套筒,所述井口套筒通过滑环与导轨相连接,且滑环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油管套筒的内部设有油管扶正机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井口套筒与油管套筒之间为活动连接,井口套筒通过滑环与导轨构成滑动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内部包括有底板,且底板处于支撑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内部开设有油管槽,且油管槽还开设在支撑板的内部,所述底板的顶部焊接有若干个滑杆,且滑杆贯穿在支撑板的内部,所述底板的顶部还焊接有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与支撑板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板与滑杆之间为滑动连接,且支撑板通过电动推杆与底板构成升降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油管扶正机构的内部包括有螺纹杆,且螺纹杆贯穿在油管套筒的内部,所述螺纹杆靠近油管套筒中心点的一端设置有压板,且压板的外壁焊接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接头,且接头与螺纹杆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螺纹杆与油管套筒之间为螺纹连接,且螺纹杆均匀贯穿在油管套筒的内部,所述接头通过活动槽与压板构成活动连接结构,且压板呈弧形结构。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井口套筒可以沿着导轨进行上下滑动,控制其与油管套筒之间的距离,替代过去井口套筒与油管套筒之间直接螺纹连接的方式,这样能够在使用时,能够将油管与井口之间的对接处裸露出来,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在连接处进行泄压。2、本技术中,在电动推杆的作用,支撑板能够进行上升,当地表下沉时,支撑板上升,这样油管套筒和井口套筒分别对油管和井口扶正的位置不变,有效的解决过去地表下沉时,整个装置也会下沉,则依旧会导致油管与连接处脱离,井口倾斜,或致使整个装置悬挂在井口和油管上,因此不能达到对井口和油管扶正的作用的问题。3、本技术中,转动多个螺纹杆时,可以对压板的位置进行调节,多个压板相互靠近,可以对油管进行限定,以对油管进行扶正,弧形的压板替代过去矩形的扶正杆,可以与油管的外壁贴合接触,而矩形的扶正杆会对油管造成挤压,使油管发生变形,影响油管的流通量,且螺纹杆与压板分布均匀,能够很好的对油管进行支撑扶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油管套筒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油管套筒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油管套筒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支撑板;2、油管套筒;3、安装板;4、固定螺栓;5、导轨;6、井口套筒;7、滑环;8、定位螺栓;9、高度调节机构;901、底板;902、油管槽;903、滑杆;904、电动推杆;10、油管扶正机构;1001、螺纹杆;1002、压板;1003、活动槽;1004、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4,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包括支撑板1、油管套筒2、安装板3、固定螺栓4、导轨5、井口套筒6、滑环7、定位螺栓8、高度调节机构9、底板901、油管槽902、滑杆903、电动推杆904、油管扶正机构10、螺纹杆1001、压板1002、活动槽1003和接头1004,支撑板1的顶部安装有油管套筒2,且油管套筒2的外侧底部焊接有安装板3,安装板3通过固定螺栓4与支撑板1相连接,油管套筒2的外壁上部焊接有导轨5,且油管套筒2的上方外接有井口套筒6,井口套筒6通过滑环7与导轨5相连接,井口套筒6与油管套筒2之间为活动连接,井口套筒6通过滑环7与导轨5构成滑动结构,井口套筒6可以沿着导轨5进行上下滑动,控制其与油管套筒2之间的距离,替代过去井口套筒6与油管套筒2之间直接螺纹连接的方式,这样能够在使用时,能够将油管与井口之间的对接处裸露出来,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在连接处进行泄压,且滑环7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8,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高度调节机构9,高度调节机构9的内部包括有底板901,且底板901处于支撑板1的下方,底板901的内部开设有油管槽902,且油管槽902还开设在支撑板1的内部,底板901的顶部焊接有若干个滑杆903,且滑杆903贯穿在支撑板1的内部,底板901的顶部还焊接有电动推杆904,且电动推杆904与支撑板1相连接,支撑板1与滑杆903之间为滑动连接,且支撑板1通过电动推杆904与底板901构成升降结构,在电动推杆904的作用,支撑板1能够进行上升,当地表下沉时,支撑板1上升,这样油管套筒2和井口套筒6分别对油管和井口扶正的位置不变,有效的解决过去地表下沉时,整个装置也会下沉,则依旧会导致油管与连接处脱离,井口倾斜,或致使整个装置悬挂在井口和油管上,因此不能达到对井口和油管扶正的作用的问题,油管套筒2的内部设有油管扶正机构10,油管扶正机构10的内部包括有螺纹杆1001,且螺纹杆1001贯穿在油管套筒2的内部,螺纹杆1001靠近油管套筒2中心点的一端设置有压板1002,且压板1002的外壁焊接有活动槽1003,活动槽100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接头1004,且接头1004与螺纹杆1001相连接,螺纹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包括支撑板(1)、油管套筒(2)、安装板(3)、固定螺栓(4)、导轨(5)、井口套筒(6)、滑环(7)、定位螺栓(8)、高度调节机构(9)、底板(901)、油管槽(902)、滑杆(903)、电动推杆(904)、油管扶正机构(10)、螺纹杆(1001)、压板(1002)、活动槽(1003)和接头(100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顶部安装有油管套筒(2),且油管套筒(2)的外侧底部焊接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通过固定螺栓(4)与支撑板(1)相连接,所述油管套筒(2)的外壁上部焊接有导轨(5),且油管套筒(2)的上方外接有井口套筒(6),所述井口套筒(6)通过滑环(7)与导轨(5)相连接,且滑环(7)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8),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高度调节机构(9),所述油管套筒(2)的内部设有油管扶正机构(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包括支撑板(1)、油管套筒(2)、安装板(3)、固定螺栓(4)、导轨(5)、井口套筒(6)、滑环(7)、定位螺栓(8)、高度调节机构(9)、底板(901)、油管槽(902)、滑杆(903)、电动推杆(904)、油管扶正机构(10)、螺纹杆(1001)、压板(1002)、活动槽(1003)和接头(100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顶部安装有油管套筒(2),且油管套筒(2)的外侧底部焊接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通过固定螺栓(4)与支撑板(1)相连接,所述油管套筒(2)的外壁上部焊接有导轨(5),且油管套筒(2)的上方外接有井口套筒(6),所述井口套筒(6)通过滑环(7)与导轨(5)相连接,且滑环(7)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8),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高度调节机构(9),所述油管套筒(2)的内部设有油管扶正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口套筒(6)与油管套筒(2)之间为活动连接,井口套筒(6)通过滑环(7)与导轨(5)构成滑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水井井口顶升扶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9)的内部包括有底板(901),且底板(901)处于支撑板(1)的下方,所述底板(901)的内部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兆年,
申请(专利权)人:建湖县宝联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