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芯轴,立筒,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外管内依次设置有套管、上凸轮、下凸轮、推力轴承、上密封圈、下密封圈、隔套和导向套;上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紧固连接;下凸轮与上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外管的下端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较低。使用者离开座椅或使用者在座椅上双脚离地时,气腔内气体膨胀或受重力作用,使得上下两凸轮结合,使得座椅回到一固定方向。因而具有方向自动复位功能,且转动灵活,安静无噪音。(*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特别是一种座椅复位气杆。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号CN01203011.2公开的“座椅复位杆”,包括外管、芯轴、立管,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管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其特征在于,它还有一上凸轮、下凸轮、密封圈、挡套,上凸轮与芯轴紧固连接,下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外管与立管之间有衬套,弹簧套在芯轴上,一密封圈将润滑油脂密封在上下凸轮上。据称采用上述结构后的座椅具有不受重力后自动回复到预设的朝向功能,且转动灵活。但这种座椅复位杆由于采用压缩弹簧结构,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噪音,并且存在着复位力不可调,即无法适应不同重量的座椅;人坐在座椅上不能复位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装配方便,并且转动无噪音的座椅复位气杆。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芯轴,立筒,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外管内依次设置有套管、上凸轮、下凸轮、推力轴承、上密封圈、下密封圈、隔套和导向套;上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紧固连接;下凸轮与上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外管的下端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气腔,气腔两端设置有上下密封圈。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设置有复位弹簧,其两端设置有上下垫片。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气腔和复位弹簧,其两端设置有上下密封圈和上下垫片。所述外管的圆周上设置有凹点,用以与上凸轮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通过弹簧销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通过开口销与立筒紧固连接;在外管的圆周上压筋,用以定位下密封圈。所述外管顶部密封,外管与上凸轮之间设置有定位套管,套管与上凸轮之间设置有垫片。所述下密封圈与外管底部之间设置有隔套和导向套,导向套用于导向连接外管与芯轴。上凸轮与下凸轮之间的空间设置有润滑油脂,用于两凸轮螺旋面的润滑。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形状为Y形。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当座椅受力旋转时,气腔内气体受到压缩,外管与上凸轮向上移动,两凸轮螺旋分开,且可停留在任意方向。当使用者离开座椅或使用者在座椅上双脚离地时,气腔内气体膨胀或受重力作用,使得上下两凸轮结合,使得座椅回到一固定方向。因而具有方向自动复位功能,且转动灵活,安静无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8,芯轴13,立筒9,外管8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9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外管8内依次设置有套管1、上凸轮3、下凸轮4、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下密封圈10、隔套11和导向套12;外管8顶部密封,外管8与上凸轮3之间设置有定位套管1,套管1与上凸轮3之间设置有垫片2;上凸轮3与外管8通过在外管8的圆周上压凹点8.1的方式紧固连接;芯轴13的一端通过弹簧销5与下凸轮4紧固连接,另一端通过开口销14与立筒9紧固连接;上凸轮3与下凸轮4之间的空间设置有润滑油脂,用于两凸轮螺旋面的润滑;下凸轮4与上密封圈10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与下密封圈10之间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本实施例中设置为气腔;下密封圈10与外管8底部之间设置有隔套11和导向套12,导向套12用于导向连接外管8与芯轴13;下密封圈10通过在外管8上压筋8.2来定位。本实施例中密封圈的截面为Y形。当座椅转动时,气腔内气体受到压缩,外管8与上凸轮3向上移动,上凸轮3与下凸轮4螺旋分开,且可停留在任意方向。当使用者离开座椅或使用者在座椅上双脚离地时,气腔内气体膨胀或受重力作用,使得上凸轮3,下凸轮4结合,此时座椅回到一固定方向。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外管8下端依次设置有套管1、上凸轮3、下凸轮4、上垫片15、上密封圈7、推力轴承6、下垫片17、下密封圈10和导向套12;上凸轮3与外管8紧固连接,芯轴13’的一端与下凸轮4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9紧固连接;下凸轮4与推力轴承6之间设置有上密封圈7;推力轴承6与下密封圈1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6。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管8下端依次设置有套管1、上凸轮3、下凸轮4、上垫片15、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下垫片17、下密封圈10、隔套11和导向套12;上凸轮3与外管8紧固连接,芯轴13的一端与下凸轮4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9紧固连接;下凸轮4与上密封圈7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与下密封圈10之间设置有气腔和复位弹簧16,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实施例2、实施例3的实际工作效果与实施例1的工作效果是一样的。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8),芯轴(13),立筒(9),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外管内依次设置有套管(1)、上凸轮(3)、下凸轮(4)、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下密封圈(10)、隔套(11)和导向套(12);上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紧固连接;下凸轮与上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外管的下端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气腔,气腔两端设置有上下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其两端设置有上下垫片(15、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下端设置有气腔和复位弹簧,其两端设置有上下密封圈和上下垫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外管的圆周上设置有凹点(8.1),用以与上凸轮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通过弹簧销(5)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通过开口销(14)与立筒紧固连接;在外管的圆周上压筋(8.2),用以定位下密封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外管顶部密封,外管与上凸轮之间设置有定位套管(1),套管与上凸轮之间设置有垫片(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所述下密封圈与外管底部之间设置有隔套和导向套,导向套用于导向连接外管与芯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气杆,其特征是上凸轮与下凸轮之间的空间设置有润滑油脂,用于两凸轮螺旋面的润滑。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复位杆,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形状为Y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芯轴,立筒,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外管内依次设置有套管、上凸轮、下凸轮、推力轴承、上密封圈、下密封圈、隔套和导向套;上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紧固连接;下凸轮与上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外管的下端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较低。使用者离开座椅或使用者在座椅上双脚离地时,气腔内气体膨胀或受重力作用,使得上下两凸轮结合,使得座椅回到一固定方向。因而具有方向自动复位功能,且转动灵活,安静无噪音。文档编号A47C3/18GK2907394SQ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复位气杆,包括外管(8),芯轴(13),立筒(9),外管上部与椅子座垫紧固连接,立筒下部与椅子脚座紧固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外管内依次设置有套管(1)、上凸轮(3)、下凸轮(4)、推力轴承(6)、上密封圈(7)、下密封圈(10)、隔套(11)和导向套(12);上凸轮与外管紧固连接,芯轴的一端与下凸轮紧固连接,另一端与立筒紧固连接;下凸轮与上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外管的下端设置有气腔或/和复位弹簧,用以储存气体及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皓光,
申请(专利权)人:关皓光,欧阳祐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