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1914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7:1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该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微发光二极管,安装至驱动背板并嵌入凹槽,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磁性材料位于磁力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磁场范围内。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效率,实现巨量转移。

Microled display panel and its pr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申请涉及微发光二极管转印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技术是指在衬底上以高密度集成的微小尺寸的LED阵列,微发光二极管凭借其极高的发光效率和极长的显示寿命,有望领军下一代显示技术。微发光二极管通常在制作完成后,会进行巨量转移,具体为将大量的微发光二极管芯片转移到驱动电路板上形成微发光二极管阵列。目前的流体组装方法对微发光二极管进行转移时,因微发光二极管在流体中随机分布,可能导致微发光二极管的生成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微发光二极管到达驱动背板概率小、微发光二极管且和驱动背板电极产生错位以及无法粘附在驱动背板的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微发光二极管,安装至所述驱动背板并嵌入所述凹槽,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所述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所述磁性材料位于所述磁力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磁场范围内。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驱动背板放入具有若干微发光二极管的流体中,所述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所述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向所述磁力线圈通预设方向的电流;从所述流体取出所述驱动背板;基于所取出的驱动背板,形成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驱动背板的凹槽底部设置用于吸附具有磁性材料的微发光二极管的磁力线圈,在采用流体组装对微发光二极管进行转移时,能够缩短微发光二极管落入驱动背板凹槽的时间,增大微发光二极管达到驱动背板凹槽的概率,提高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效率,实现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磁力线圈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图3a-3b是本申请磁力线圈在驱动背板上不同放置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场景示意;图8是本申请流体沟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流体沟道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500包括驱动背板100以及微发光二极管300。其中,驱动背板100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A,凹槽A的底部或凹槽A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B,其中,每一凹槽A对应一子像素,本实施例中磁力线圈B设置在凹槽A底部下方,且沿驱动背板100的所在平面,凹槽A的截面面积大于磁力线圈B的截面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将凹槽A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大于磁力线圈B的截面面积,可以保证磁力线圈B的作用范围仅能覆盖其所在位置上方的凹槽A,而不会出现相邻磁力线圈B因距离过近而相互干扰的问题。具体地,该驱动背板100进一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层110、绝缘层120以及第二基层130。其中,凹槽A设置于第二基层130表面,磁力线圈B位于绝缘层120中,每一凹槽A的下方均设置一磁力线圈B。进一步结合图2,图2为本申请磁力线圈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本实施例中,磁力线圈B可以为电控磁力线圈,该电控磁力线圈可以由外部驱动电路进行驱动,故在驱动背板100上设置有连接磁力线圈与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的导线(图未示),在外部驱动电路通电后,该磁力线圈B可以产生磁场,在采用流体组装的方式转移微发光二极管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微发光二极管上的磁性材料,将微发光二极管吸入驱动背板100的凹槽A内,从而固定在驱动背板100上,实现微发光二极管和驱动背板100上驱动电极的正确对位,且微发光二极管在磁场作用力以及自身重力二者结合的作用力下准确的落入且固定在驱动背板100凹槽A内,可以缩短微发光二极管落入驱动背板100凹槽A的时间,增大微发光二极管达到驱动背板凹槽的概率,从而提高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效率,实现巨量转移。同时,该磁力线圈B可以为平面结构,工艺中制造简单且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背板100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源(图未示),用于驱动该磁力线圈B产生磁场,以吸附微发光二极管300,且该驱动电源直接集成于驱动背板内部无需额外设置外部驱动电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磁力线圈B还可以是磁性材料,例如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材料以及复合永磁材料中的一种,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且采用磁性材料作为磁力线圈B,则无需在驱动背板内部或者外部额外增设驱动电源,即可产生磁力实现对微发光二极管的吸附,使其固定在驱动背板凹槽内。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参阅图3a-3b,图3a-3b为本申请磁力线圈在驱动背板上不同放置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中绝缘层120为磁力线圈B,且位于凹槽A底部的下方,图3b中磁力线圈B设置在凹槽A的底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设置在凹槽的侧壁等等,处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发光二极管300安装至驱动背板100并嵌入凹槽A。其中,发光二极管300一端为出光面,远离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磁性材料位于磁力线圈B通电所产生的磁场范围内,以使得微发光二极管300在磁场的作用下固定于驱动背板100上,此处磁性材料是指能够对磁场做出反应的材料。微发光二极管300部分收容于凹槽A内,其中,凹槽A对微发光二极管300起定位作用,微发光二极管300可以很轻松的落入凹槽A内,降低了凹槽A的制备难度。结合图4,图4为本申请微发光二极管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中微发光二极管3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310(N电极)、N型半导体层330、发光层340、P型半导体层350、第二电极320(P电极),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n微发光二极管,安装至所述驱动背板并嵌入所述凹槽,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所述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所述磁性材料位于所述磁力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磁场范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
微发光二极管,安装至所述驱动背板并嵌入所述凹槽,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所述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磁性材料,所述磁性材料位于所述磁力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磁场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层、绝缘层以及第二基层,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层表面,所述磁力线圈位于所述绝缘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线圈为电控磁力线圈,所述驱动背板上设有连接所述磁力线圈与外部驱动电路的导线;或
所述驱动背板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源,所述驱动电源用于驱动所述磁力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驱动背板的所在平面,所述凹槽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磁力线圈的截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6.一种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驱动背板放入具有若干微发光二极管的流体中,所述驱动背板一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每一所述凹槽底部或底部下方设有磁力线圈,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端为出光面、远离所述出光面的另一端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文亚郭恩卿郭双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