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51322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涂层包括依次形成于基体表面的钛打底层、复合梯度过渡层和非晶碳表层,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涂层通过钛打底层协调基底塑性变形、复合梯度过度层降低应力、非晶碳表层提供高硬、耐磨等特性,显著提高了基材与涂层之间的附着强度,改善了铝合金材料的耐磨使用寿命。

A kind of wear-resistant coating on aluminum alloy surface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表面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易加工、装饰效果好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工业产品轻量化的首选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铝合金表面功能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受硬度低、耐磨损性能差、抗腐蚀性能不足等局限,其使用面临着严峻挑战。DLC是一类含有金刚石结构(sp3杂化键)和石墨结构(sp2杂化键)的亚稳态非晶涂层材料,相较于其他硬质涂层,类金刚石涂层兼具高硬耐磨、减摩润滑与耐蚀的优异特性,更有潜力成为一种优秀的铝合金表面改性材料。但其存在残余应力大、膜基物理化学性能(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元素亲和势)差异大等问题,限制膜厚,降低结合力。在基材与涂层之间添加过渡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受过渡层种类,厚度及其结构设计较为复杂的影响,涂层在获得低残余应力的同时,往往会显著损害涂层整体的韧性以及膜基协调变形的能力,导致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未能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包括依次形成于基体表面的钛(Ti)打底层、复合梯度过渡层和非晶碳表层,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于保护性气氛下在基体表面沉积形成钛打底层;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和六甲基二硅氧烷的混合气体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钛打底层表面沉积形成复合梯度过渡层;其中,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以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表面沉积形成非晶碳表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由前述方法制备的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其包括:基体,以及,覆盖于所述基体表面的、如前述的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本专利技术中,非晶碳表层主要由金刚石结构的sp3杂化碳原子和石墨结构的sp2杂化碳原子相互混杂的三维网络构成,sp3杂化碳原子赋予其类似金刚石的高硬度与耐磨性,sp2杂化碳原子赋予其类似石墨的低摩擦、自润滑特性。本专利技术中,硅氧掺杂入都能够起到缓解sp3杂化键的高度交联程度和扭曲变形,从而有效地降低非晶碳膜的内应力。Ti打底层的热膨胀系数介于基材和非晶碳膜之间,缓解膜基材与非晶碳膜化学亲和势的差异,能降低多层结构中的界面应力和热应力。因此,多层薄膜的总应力得以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Ti打底层的设计缓解铝合金基材与顶层碳基涂层的化学亲和势、热膨胀系数等差异,Ti打底层厚度的优选能够有效协调基底变形;(2)具有低生长应力的硅氧掺杂非晶碳梯度过渡层的添加,一方面降低涂层的整体内应力,另一方面,成分渐变的硅氧掺杂非晶碳涂层能够减弱膜基之间的力学性能差异,抑制裂纹扩展,协调整体变形;(3)表层非晶碳涂层具有高硬度、耐磨润滑的作用,由于以上结构设计,该涂层能够同时实现低应力、强结合力与优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显著改善铝合金基体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获硅片基底涂层截面的扫描电镜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铝合金基体/涂层的划痕形貌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对比例1所获硅片基底涂层截面的扫描电镜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对比例1所述铝合金基体/涂层的划痕形貌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对比例2所获硅片基底涂层截面的扫描电镜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对比例2所述铝合金基体/涂层的划痕形貌图。具体实施方式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案专利技术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主要是通过筛选合适的过渡层元素和工艺方法,设计从基材到顶层碳膜力学性能逐渐过渡的结构,同时显著降低涂层整体内应力、提升膜基协调变形能力,在铝合金基体表面形成强结合硬质耐磨涂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包括依次形成于基体表面的钛打底层、复合梯度过渡层和非晶碳表层,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中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层数为3~5。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的弹性模量为90~200GPa。进一步的,沿逐渐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弹性模量呈升高趋势;进一步的,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中硅和氧的含量分别为3.5~9.7at.%、1.3~7.1at.%。进一步的,沿逐渐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中的硅氧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钛打底层的厚度为500~1000nm。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的厚度为300~900nm。进一步的,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厚度为100~300nm。进一步的,所述非晶碳表层的厚度为700~1000nm。进一步的,所述基体包括铝合金,且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于保护性气氛下在基体表面沉积形成钛打底层;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和六甲基二硅氧烷的混合气体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钛打底层表面沉积形成复合梯度过渡层;其中,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以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表面沉积形成非晶碳表层。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沉积所述钛打底层时所述磁控溅射技术采用的工艺条件包括:保护性气氛下,腔体气压为0.35~0.40Pa,磁控溅射恒电流为3A的模式下,溅射电压为440~460V、沉积负偏压为-100~-200V;优选的,所述保护性气氛包括惰性气体气氛,尤其优选为氩气气氛。进一步的,沉积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时所述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采用的工艺条件包括:腔体气压为0.2~0.3Pa,乙炔和六甲基二硅氧烷的气体流量比为1: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形成于基体表面的钛打底层、复合梯度过渡层和非晶碳表层,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形成于基体表面的钛打底层、复合梯度过渡层和非晶碳表层,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中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层数为3~5;
和/或,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的弹性模量为90~200GPa;优选的,沿逐渐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弹性模量呈升高趋势;
和/或,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中硅和氧的含量分别为3.5~9.7at.%、1.3~7.1at.%;优选的,沿逐渐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中的硅氧含量均呈降低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钛打底层的厚度为500~1000nm;
和/或,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的厚度为300~900nm;
和/或,所述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的厚度为100~300nm;
和/或,所述非晶碳表层的厚度为700~1000nm;
和/或,所述基体材料包括铝合金。


4.一种铝合金表面耐磨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于保护性气氛下在基体表面沉积形成钛打底层;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和六甲基二硅氧烷的混合气体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钛打底层表面沉积形成复合梯度过渡层;其中,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包括在所述涂层厚度方向上形成的三个以上硅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掺杂非晶碳过渡层;
以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乙炔为阳极层离子源工作气体,在所述复合梯度过渡层表面沉积形成非晶碳表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沉积所述钛打底层时所述磁控溅射技术采用的工艺条件包括:保护性气氛下,腔体气压为0.35~0.40Pa,磁控溅射恒电流为3A的模式下,溅射电压为4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爱英周佳孙丽丽郭鹏李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