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及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055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包括带有支座的注胶桶、出胶桶、压力罐、真空泵以及模具,注胶桶带有密封桶盖,密封桶盖上设有出料口、进气口和抽气口,出料口中设有插入底部的出胶管,压力罐与进气口连接,真空泵与抽气口连接;注胶桶底部接有进料管连通至出胶桶中,模具设有模具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模具进胶管与出胶管连接,模具出胶管的另一端插入出胶桶中。上述注胶设备专用部件少,部件为常用零件,通用性强,不易损坏,方便更换且价格便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根据上述注胶设备所使用的胶液循环的注胶工艺,包括真空脱泡、充模和树脂胶液回流,实现了对原材料的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A glue injectio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for glue liquid circ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及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胶成型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工艺及设备。
技术介绍
如今,RTM(树脂传递模塑)注射成型方法及其注射系统已经有较多应用,但这些注射系统设备通常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目前,进口设备一般都在70万元以上,国产设备也要在20万元以上。此外,注射系统设备的结构复杂,导致清洗困难;管道太长,导致材料的浪费率高;管路的阀门不易清洗和更换,导致使用成本较高。在复合材料的RTM产品成型过程中,由于工艺特点在排气泡过程中会伴随大量的树脂胶液流出,流出的树脂胶液通常作为废液倒掉,批产越多、数量越大。如能对流出的树脂胶液加以回收利用,将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产生节能减排的环保效益。排出的树脂胶液中包含有气泡、促进剂、固化剂等固化体系,以及增强材料的碎屑,如果再使用往复泵式或齿轮泵式注射机注射,如果控制不好时间,将可能导致注射机的堵塞甚至报废,所以流出的树脂胶液不得不作为废液直接倒掉,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损耗。另外,往复泵式注射机易损零配件较多且价格昂贵,而齿轮泵式注射机注射速度慢,设备清洗困难,树脂凝胶极易导致设备损坏,并且不能实时显示真空桶剩余树脂量及模腔内的压力,容易导致注过现象,造成充模不充分、产品缺胶及压力过大损坏模具等现象的发生。公告号为CN101439570B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RTM成型过程中排气泡流出树脂胶液的再注射工艺及设备,所述的工艺包括:将树脂胶液经筛网过滤后收集至加有缓凝剂的原料桶内搅拌;用真空吸力将搅拌均匀的树脂胶液吸入罐体中,将该罐体抽成真空状态,树脂胶液脱泡;向脱泡后的树脂胶液存放的罐体内注入压力,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将经过脱泡处理的树脂胶液注射至模具中;最后将充模后的空罐体及连接模具与罐体之间的管路中残存的树脂胶液清洗干净。所述的设备包括一密封的罐体、与罐体链接的出料管、进气管路、模具和原料桶。此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开号为CN107310852A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导入用注胶桶,包括桶体、桶盖,在桶体的下方焊接有支架,在桶体的外壁设置有加热带,在桶盖上设置有进料阀门和抽泣阀门,在桶体的底部设置有数个出料阀门。此专利技术能提高树脂的利用率,降低注胶漏气等风险,减少注胶树脂内的气泡,保持树脂粘度的稳定性,最终实现连续化注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本领域现有注射系统设备成本高昂,不适用于小批量制件的成型,注胶成型时排气泡流出的大量树脂胶液原料浪费,污染环境,设备难以清洗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实现了对原材料的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包括带有支座的注胶桶、出胶桶、压力罐、真空泵以及模具,所述的注胶桶带有密封桶盖,密封桶盖上设有出胶口、进气口和抽气口,出胶口中设有插入底部的出胶管,压力罐与进气口连接,真空泵与抽气口连接;注胶桶底部接有进胶管连通至出胶桶中,所述的模具设有模具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模具进胶管与出胶管连接,模具出胶管的另一端插入出胶桶中。所述的桶盖设有环形卡槽,卡槽内嵌有密封胶条,有利于提高注胶桶的密封性。所述的注胶桶可以为圆柱形,内腔为倒圆台形,桶底为球形或圆锥形,有利于出胶和清理注胶桶内的残余树脂胶液。所述的注胶桶带有弓形夹,可将桶盖与注胶桶桶体夹紧,实现注胶桶密闭。所述的注胶桶带有气压检测装置,具体可以为气压表,用于实时显示注胶桶内的气压,方便注胶桶内气压的调节,防止注胶时注胶桶内的气压过大,也可以检测抽真空时注胶桶内的真空度。所述的注胶桶的外壁包覆有与温度控制器相连的加热套,用于注胶桶的加热和保温,温度控制器可以控制和显示加热温度,实现不同温度下的恒温注胶。为防止锈蚀,注胶桶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或玻璃钢,主要是根据不同注胶温度和不同用途来选择。当注胶温度不大于100℃时,可以选择全钢化玻璃材质,便于观察注胶桶内树脂胶液的真空脱泡过程和余量变化;当注胶温度大于100℃时,可以选择全不锈钢材质,但无法直观地观察到树脂胶液的真空脱泡过程和余量变化。所述的出胶桶放置在重量显示仪上,可以用于计算注胶速度,还可以实现对注胶桶内树脂胶液余量的控制,防止过注现象的发生。所述的出胶管一端插入注胶桶内,另一端安装有胶枪,可以通过调节压力实现不同压力下的自动打胶,替代了人工手挤胶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的出胶桶中的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的管口均带有滤网,可以过滤掉散状纤维,以保证回收的树脂胶液的纯度。所述的压力罐可以控制出气的气体流速,从而调整注胶桶内的气压变化。所述的压力罐中的气体为高纯氮气或高纯空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根据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所使用的胶液循环的注胶工艺,包括:(1)真空脱泡:将装有树脂胶液的注胶桶密封后抽真空,进行树脂胶液的真空脱泡处理;(2)充模:真空脱泡结束后,增加注胶桶内气压,树脂胶液在气压作用下注射到模具中,从模具流出的树脂胶液进入出胶桶中;(3)树脂胶液回流:对注胶桶进行抽真空,出胶桶中的树脂胶液在气压作用下回流至注胶桶中;(4)重复步骤(1)~(3),直至充模完成,完成胶液循环的注胶。为了提高回收的树脂胶液的纯度,避免树脂胶液污染、管路堵塞以及设备损坏等问题的发生,优选地,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工艺,包括:(1)第一次真空脱泡:将装有树脂胶液的注胶桶密封后抽真空,进行树脂胶液的第一次真空脱泡处理;(2)树脂胶液过滤:第一次真空脱泡结束后,增加注胶桶内气压,树脂胶液在气压作用下经滤网过滤后进入出胶桶中;(3)树脂胶液回流:对注胶桶进行抽真空,出胶桶中的树脂胶液在气压作用下回流至注胶桶中;(4)第二次真空脱泡:待树脂胶液回流至注胶桶后,将注胶桶密封,抽真空,进行树脂胶液的第二次真空脱泡处理;(5)充模:第二次真空脱泡结束后,增加注胶桶内气压,树脂胶液在气压作用下注射到模具中,从模具流出的树脂胶液经滤网过滤后进入出胶桶中;(6)重复步骤(3)~(5),直至充模完成,完成胶液循环的注胶。所述的真空脱泡过程中注胶桶的真空度为-0.09~-0.1MPa,真空脱泡的时间为10~30min。所述树脂胶液的脱泡时间与树脂胶液的稠度、数量成正比,与树脂胶液的温度成反比。如果发现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回收的树脂胶液不足,可在回收后补充加入树脂胶液,如有需要也可再补充加入促进剂、消泡剂等助剂进行充分混合,减少气泡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还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设备故障、进量不足、计量不准或混合不均等产生废品的现象。如果树脂胶液的凝胶时间过短,可以在树脂胶液的配制过程中加入缓凝剂,缓凝剂的加入量以乙酰丙酮为例,约占树脂胶液总重量的0.15%。完成充模后,可利用注胶桶内的气压排出注胶桶内和管路中的残余树脂胶液,然后向注胶桶内加入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包括带有支座的注胶桶、出胶桶、压力罐、真空泵以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胶桶带有密封桶盖,密封桶盖上设有出胶口、进气口和抽气口,出胶口中设有插入底部的出胶管,压力罐与进气口连接,真空泵与抽气口连接;注胶桶底部接有进胶管连通至出胶桶中,所述的模具设有模具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模具进胶管与出胶管连接,模具出胶管的另一端插入出胶桶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包括带有支座的注胶桶、出胶桶、压力罐、真空泵以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胶桶带有密封桶盖,密封桶盖上设有出胶口、进气口和抽气口,出胶口中设有插入底部的出胶管,压力罐与进气口连接,真空泵与抽气口连接;注胶桶底部接有进胶管连通至出胶桶中,所述的模具设有模具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模具进胶管与出胶管连接,模具出胶管的另一端插入出胶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桶盖设有环形卡槽,卡槽内嵌有密封胶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胶桶带有气压检测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胶桶的外壁包覆有与温度控制器相连的加热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胶桶放置在重量显示仪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胶管一端插入注胶桶内,另一端安装有胶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胶桶中的进胶管和模具出胶管的管口均带有滤网。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胶液循环的注胶设备所使用的胶液循环的注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1)真空脱泡:将装有树脂胶液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燚林刘东祝颖丹杨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